分享

慢性冠心病诊疗,“缺血假说”观念已经滞后!Peter Libby等述评

 杨进刚阜外 2023-12-12 发布于北京

近期,JAMA心血管病学子刊Peter Libby等一篇述评文章指出,最近的研究显示,虽然介入可以治疗严重狭窄可改善缺血,减轻心绞痛症状,但未减少心梗和心源性死亡,这些严重并发症通常是狭窄不严重、也不导致缺血的斑块引起。

作者指出,对于慢性冠心病的诊疗,现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和指南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缺血假说,即解除狭窄,但这种观念已经滞后。

对于慢性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脏事件与总体动脉粥样硬化负担的关系更为密切。

使用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冠脉斑块进行的长期观察发现,大多数严重狭窄的冠脉病变,即使是导致缺血的病变,常常保持稳定,在几年的随访中也不会发生心血管事件。冠脉CT研究也发现,导致心梗的病变通常狭窄并不严重。

一项前瞻性、双盲OCT-FFR研究入选了550名慢性冠心病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糖尿病患者,发现许多导致心血管事件的易损斑块,FFR未发现血流受限。

30多年前,Glagov等发现,在病变进展的过程中,斑块向外扩张,导致血管正向重塑,保留了管腔和血流。这种病变也可能有很大的斑块,但不会导致严重狭窄。

冠脉CT也发现,这种正向重塑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较高,急性心梗的斑块破裂往往是冠脉狭窄低于50%的病变。

治疗慢性冠心病,血运重建价值有限

COURAGEBARI2DISCHEMIA试验等研究表明,与单纯最佳药物治疗相比,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的血运重建并未明显降低事件的累积发生率。

对于ACS患者,由于罪犯斑块不稳定,进行早期血运重建确实有益。但对慢性冠心病的管理,需要系统性和根本性的转变。最近的策略临床试验(例如 ISCHEMIA、FAME和 COMBINE OCT-FFR)显示,治疗严重狭窄并检测心肌缺血的程度,几乎没有价值。

在符合ISCHEMIA试验入组标准、很少或没有心绞痛且生活质量可接受的患者,占大多数慢性冠心病患者的八成左右,这些患者应接受适当的强化药物治疗方法,而不是开始就进行造影、支架及搭桥手术。支架和搭桥适用于尽管接受强化药物治疗但仍有频繁心绞痛,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预防事件,应关注冠脉全程

作者指出,冠脉严重狭窄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负担严重,存在复杂和异质的斑块。

与之前相比,对于有冠脉狭窄的患者,药物治疗有了明显进步。目前已有针对斑块本身、危险因素或针对血栓的药物,如他汀、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二十碳五烯酸(IPE)和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以及目前的降糖的药物,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P-1RA)及抗炎药物(如秋水仙碱)。这些较新的药物并非是扩血管药物,而是通过对整个冠脉进行了生物修饰。

目前已经认识到,为预防心脏病事件,应关注冠脉全程。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炎症和血脂,但仍有残余风险。

冠脉生物力学,是研究新领域

作者认为,易损斑块仅仅描述了形态学特征,包括斑块负荷、即薄帽纤维粥样斑块形态、管腔狭窄和脂质积累。

虽然有这些斑块特征的患者事件风险增加,但阳性预测值低于20%。这一认识促进了对生物力学应力的研究,生物力学应力可能会影响斑块是否会进展、不稳定或保持稳定。

研究表明,内皮剪切应力(ESS)低,会引发内膜的炎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促血栓形成。局部内皮剪切应力与斑块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与斑块形态一起分析,可预测事件(图1)。

图1. 斑块起始和发展开始于血流低且受不易受干扰的区域(即低内皮剪切应力),这些区域通常发生在动脉弧线的内侧、分叉的外腰部以及动脉的上游和下游。持续暴露于低内皮剪切应力会导致进行性斑块负担、脂质积累和薄帽纤维粥样硬化形成

内皮剪切应力低的区域有促炎特性,可能会在狭窄的情况下导致部分斑块不稳定,因为间质胶原酶和弹力蛋白酶的局部作用会降解内部斑块结构。

斑块形态,尤其是上坡和下坡围绕狭窄的轴向斑块应力,可能会明显影响局灶性斑块破裂的倾向,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使是狭窄不严重的斑块,如果其形态不利,也可能不稳定(图2)。

2 (1) 斑块沿线区域可能会遇到持续的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低内皮剪切应力,并继续发展局部进行性炎症、脂质积累,从而促进纤维帽的脆性和不稳定性,从而促进斑块破裂。事件可能发生于狭窄不严重的斑块。

(2) 突入管腔的斑块部分在狭窄部位产生局部高剪切应力,可能导致内皮死亡或剥落以及血小板活化,使斑块更容易引发血栓形成。紧邻高剪切力的斑块区域通常也表现出低剪切力位点,伴随的促动脉粥样硬化和促炎作用;

(3) 高剪切力梯度,陡峭的斑块上坡/下坡,无论是否有相关的高剪切力,都会增加轴向斑块应力并促进斑块破裂。

(4) 不同特性的内部斑块成分可能会产生不均匀性,影响细胞功能并改变斑块的结构完整性并促进破坏(斑块结构应力或拉伸应力)。

(5) 斑块内出血可能是由于斑块帽微破裂,或从斑块内不成熟和渗漏的血管滋养管渗漏而引起的。

作者认为,采用现有的方法来探究全部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需要对斑块解剖/血液动力学/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分析,非常耗时且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计算资源。

无创和有创成像和计算方法,有可能可识别不稳定斑块和发生事件风险的斑块特征。冠脉CT可以判断斑块负荷程度,以及高风险斑块特征的性质和定位。快速发展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也可迅速完成风险评估。

来源:

Peter H. Stone, Peter Libby, William E. Boden. Fundamental Pathobiology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for Chronic Ischemic Heart Disease Management—The Plaque Hypothesis. A Narrative Review. JAMA Cardiol. 2023;8(2):192-201.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