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浩强|郑大妈

 乡土蓝田 2023-11-06 发布于陕西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人文/村落/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史迹

郑大妈

沈浩强

苦命的郑大妈,娘家也不富余。年轻姑娘时嫁到夫家,家势更为惜惶,半间烂瓦房,锅灶土炕一盘,出门进门相对难以通过。乌云遮日,心焦如焚,电闪雷呜,刮风下雨,郑大妈一家人畏缩炕角,蒙着被子瑟瑟发抖,唯恐房倒屋塌。外边雷雨消住!屋内匀雨滴滴。

那年代,饥肠饿肚,食不裏腹,大妈的老伴是个无有技能,声叫声应的老好人。他们婚后生就俩儿一女,儿女们的聪明才智被穷日子所压抑,个个都年满十几岁了,智力低人一等,平庸之輩,郑大妈虽说半个天,可全天都让她撑着!

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那时的妇女都是包办买卖,再烈性的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郑大叔虽说如此愚苯无知,郑大妈也得随她啊!那时侯郑大叔,沒有本领坏脾气皆有,生了气,对郑大妈拳脚相加,苦难的日子就是忍着过来了。只为把这三个不太成器的养成人,把瓜女嫁出门,老两口再吃点苦,盖上三间新瓦房,把这下雨时悬在梁上的心放下来,就算心满意足了。

郑大妈在娘家也是个很要强的姑娘,织布、纺线样样精通,为养夫家大小,他乞求亲戚借来一点本钱,开始买棉花,搓眼子。防线,织布。这一机子布织完,和郑大叔拿到渭北去換粮,留点家用,剩余部分,全部卖掉,汇来钱财,投入置办盖房木料。

这样的日月持续三年之后,房舍木料、瓦桟都一一俱备,剩下的是队里包工款与匠人工钱,计划再吃苦奋战一年,新房有兴盖成,大妈夫妻这下心劲倍增,大叔给大妈说,你一人在家专门纺线织布,我专门去到河北換粮!

那时渭北产粮区,有粮只能交给国家,不充许私自买卖,因此他们宁愿多给粮換回所需品,一般用钱买是慎之有微,換粮利润高,那时无车,单凭人力架子车,路上吃喝花费,计算下来比卖钱高不了多少,郑大叔看到老伴太过于辛苦,因此不想让老伴随他受苦!再奔下去会累垮身体,全家人也靠他来泼船打魚,无她!好日子也就无有希望!

那年冬月,郑大妈给瓜女找了婆家,婆家人言说到来年支持郑大妈家把房搭伙撑起,生产队承包费,匠人工钱,由他们来解决事宜。

时运再好转,好事要降临,这时郑大妈的两个儿子也相继长大,人力、物力、财力,天时、地利、人和,都一一俱备。全家欢欢喜喜,人逢喜事精神爽,粗茶淡饭分外香!

天不随人心愿,人有旦夕祸福!

那一天郑大叔伙同村里人去东山割柴,在即将下坡时,坡上一块大石头顺坡滾下,不偏不齐的正好砸中郑大叔头上,人己是奄奄一息,被同去的村民抬着回来,没有多久就将郑大叔以土为安。屋漏偏逢连夜雨,厄运专挑苦命人,看病把郑大妈盖房积蓄全然耗尽,还借了帐。郑大妈苦不堪言,连死的心都有了!两个儿子也不知所措,一脸的茫然相!

 一人有难大家相帮,郑大妈在众人的劝解于帮助下,不为死人而死,专为活人而活,为两个儿子还得挺起腰杆,咬紧牙关!把苦水装到肚里,低头又干起来!

这个时侯家里重担只能是一人扛了,郑大妈经过此事,身体大不如从前了,逢人苦泪双流,视力,听力突然下降,原来的织布活没有办法再作了。生活也失去了支撑。

在这雪上加霜的日子,郑大妈硬是又坚持了几年......!

邻村有个刘大叔,终生末娶,单身一人。有人于郑大妈撮合,郑大妈知人知底也知心,也想有人同心把两个儿子养大成家。所以她就欣然同意。刘大叔暂有柴房两间,郑大妈一家和刘大叔择日合为一家。

刘大叔有才智,郑大妈有才干,二人天作之合,况且致富路上各有特长,不到一年,日子渐渐兴旺起来,两个儿子想继成人,心智得到刘大叔的薫染,他们都出外打工,每月都拿到辛苦钱,两年后相继成婚,了𨚫了郑大妈的一桩心事。

适逢新时代,郑大妈早已拆旧換新,盖起了几座崭新的洋房,她和刘大叔已到古稀之年,膝下儿女,孙子成群,用农村的土话来说,现己吃啥不香,看啥一片,过去的事连想都不敢想了,如今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感谢共产党,感谢新时代!

作者:沈 浩 强,西安市蓝田县玉山镇翟家村人,年轻时,曾作过写作梦,但因生活所迫,感谢新时代,让我实现写作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