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年以后,常点头,多低头,莫回头

 空竹翁 2023-11-06 发布于河南
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只道天凉好个秋。”

光阴易逝,转眼年过半百,经历了事事浮沉,看淡了人情冷暖,

逐渐明白了:中年以后,把关系处好,把心安顿好,把生活过好,

常点头,多低头,莫回头,就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常点头,让出步子

一位作家说过:“在舒服的关系里,没有争论辩驳,只有体谅和慈悲;

一个有智慧的人,懂得笑着让步,懂得看淡随缘。”

的确如此,每个人的经历认知各异、修行程度不同,

若是事事争辩,句句计较,到头来只会丢了情分,不欢而散。

真正智慧的人,懂得包容不同,无关紧要之事多认同对方,琐碎毫末之事多退让理解,彼此才能相处舒服,走得长久。

杨绛和钱钟书曾一起坐轮船出行,在船上,两人就一个法语的发音争论起来,谁也不让谁,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

后来,还是在一位法国夫人的裁判下,才结束了这场争执。

事后,两人都不高兴,杨绛虽然赢了,但是觉得特别没意思,而钱钟书输了也自然不开心。

后来,杨绛感慨道:“这些小事的争吵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不仅坏了兴致,也伤了感情。”

《论语·颜渊》中有云:“君子有成人之美。”

成熟理智的人,能够成全别人,适时退让,

不过多计较得失,不过分争论对错,这不仅是换位思考的修养,也是悦人悦己的智慧。

所以说,中年之后,收敛争锋相对的锋芒,展露与人为善的柔软,

多微笑常点头,多赞赏少否定,便能有好人缘,收获人心。

02

多低头,放下面子

《论语·卫灵公》中有言:“小人无错,君子常过。”

目光狭隘的人,总是追求面子,固执己见,即使错了也不愿承认改变,活得执拗拧巴;

而格局高远的人,能够放下面子,反思自己,出现偏差及时认错纠正,从而收获他人真心的尊敬。

人人都有不足之处,能够放下身份,多低头反省,才能调整自己,走上更光明的大道。

民国时期,沈尹默的书法名扬在外,很多人都向他求过字。

一次,他在朋友家做客,即兴写了一首五言小诗。第二天,陈独秀看到了评价道:“诗写得不错,只是字流利有余,深厚不足”,

于是,就去见了沈尹默,刚到门口就大声说:“我看了你写的诗,不同凡响,只是字俗在骨。”

听后,沈尹默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向陈独秀请教起来,而后勤加练习,造诣更深,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师。

《一代宗师》中有句话:“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

然而一味维持虚假的面子,不过是掩耳盗铃,让人止步不前;

而能够放下面子,多关注自己,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人生的下半场,抛开无谓的面子,精进内在的修为,不被外物牵绊,不被他人左右,就是人生的大自在。

莫回头,过好日子

《庄子》有云:“用心若镜,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事多了心就累了,事杂了心便乱了。

年过半百,时时擦拭内心,让心变得如明镜般澄澈干净,

事情来了之后,坦然面对;事情过去之后,及时放下。

不回头,不留恋,不遗憾,轻松上阵,才能领略路上的百般风景。

《活着》一书中的主人公富贵,年少轻狂之时,输掉了家产,醒悟之后,妻子儿女又相继离世,

人到暮年,唯一的外孙因为吃豆子,胀坏了肚子,也离开了人世。他只能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

当记者问他:“生活这么苦了,您怎么还能笑着唱歌。”富贵讲完自己的故事后,笑着说:“人总要向前看的”。

正如季羡林先生说的:“人生在世要想得开,如果不能'忘’,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

人生是一场不断前行的修行,人事物是我们修行的助缘,而非前进的负担。

因此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用心感受生活,不断修炼自己,就是对过往最好的回应,对生活最大的诚意。

曾仕强先生说:“人到了一定年纪,糊涂一些一点儿错都没有。”

深有感触,其实人人皆有缺点,事事都可遗憾,不完美才是常态。

所以说,总是较真难免身心疲惫,懂得放下才会活得自在。

与人相处时,常点头少争辩,彼此才能舒服;

有所不足时,多低头多反思,自身才会进步;

面对过往时,莫回头清内心,日子才可安稳。

余生,愿我们对人多退让,对己多反思,对事多放下,不争不扰的修好自己,不悔不忙的过好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