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后人试图用艺术敲开大清仕途之门,只因康熙的一句话,从此心悦诚服自称“臣僧”

 老聂杂谈汇 2023-11-07 发布于湖北

康熙年间,虽然清朝在地域上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可满汉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为了拢络中原汉人,康熙皇帝在 6 次下江南的过程中,每次都一定前往南京拜谒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

除了扫墓之外还,要行三拜九叩的大礼,这也正是康熙皇帝的高明之处。

康熙皇帝的这一举措,是一种高明政ZZ手腕,也是他深思熟虑的决策。

在当时的情况下,清朝虽然已经统一了中原,但是满汉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汉族官员和士人对于清朝的统治并不完全认同。


要想真正统一全国,让汉族人归心,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满汉之间的矛盾。

康熙皇帝通过这一举动,向汉族人展示了清朝对于明朝的尊重和认可。

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清王朝尊重明王朝的历史地位和遗留的文化遗产。

向汉族人传递了一个信息:清朝的统治并不是要消灭汉族文化,而是要融合、吸收汉族文化

让汉族人感受到清朝的宽容和包容,从而缓解满汉之间的矛盾。

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二十八年(1689 年)的两次南巡过程中,康熙皇帝接见了一位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朱若极。

见面之后,康熙皇帝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朱若极激动的立刻下跪高呼万岁......从此以后自称为“臣僧”。

朱若极,是明朝末代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明朝靖江王一脉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后代

朱文正死后,朱元璋将他的儿子朱守谦封为第一代靖江王,封地在今天的广西桂林。

1644 年,崇祯皇帝自缢而死,明朝灭亡。

1645 年,为了反抗满清入侵者,朱若极的父亲朱亨嘉在下属的拥立下,身穿龙袍,南面而坐,在广西桂林自称监国,率领境内的军民继续抵抗清军。

因为势单力薄,朱亨嘉很快就被广西巡抚瞿式耜所抓,后被隆武帝朱聿键处死。

当时的朱若极年幼,由贴身太监带着逃亡到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遁入空门后,石涛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纵情山水,先后拜名师学习绘画,展现出了他卓越的绘画天赋,

成为清朝初年著名的画家,声名远扬的他被世人赞誉为 “清初四僧”之首。

石涛虽然是明朝宗室,但他不像同为明朝宗室的朱耷那样有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但毕竟出身皇亲国戚,在内心深处依然企图出人头地,不甘心做一辈子游方和尚。

他曾经主动进京结交达官显贵,为他们画画想要进入仕途,然而“功名”幻灭,几经人间辛酸冷遇,石涛幡然醒悟。

1690年冬天,时年56岁的他,怀着极度苦闷的心情,黯然离京,重返扬州。

痛定思痛后,石涛蓄发改道,自取别号“大涤子”,开始潜心一志研究绘画理论,并撰写成《画语录》,被后人奉为经典著作。

康熙二十三年南巡的时候,曾在南京的长干寺接见石涛,康熙二十八年再次于扬州平山堂见到康熙皇帝

这次见面石涛已经年近 50,康熙皇帝看到曾经的皇家贵戚,如今落魄为僧,心中感慨万分,上前说道:“你叫石涛,朕听说过你。”

石涛没想到康熙还记得他,甚至能够说出他的名字,立刻跪下高呼万岁,激动得十余日不能平静,连夜写两首七律诗,对康熙歌功颂德。

其一:

“无路从容夜出关,黎明努力上平山。

去此罕逢仁圣主,近前一步是天颜。

松风滴露马行疾,花气袭人鸟道攀。

两代蒙恩慈氏远,人间天上悉知还。”

其二:

“甲子长干新接驾,即今已巳路当先。

圣聪勿睹呼名字, 草野重瞻万岁前。

自愧羚羊无挂角,那能音吼说真传。

神龙首尾光千焰,云拥祥云天际边。”

通过两首诗中“天颜”、“ 圣聪”、“ 万岁”、“ 神龙”的用词不难看出,石涛早已认同了康熙皇帝,也接受了大明朝被清朝代替的事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