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藏楼诗笺注》0422

 毕天增 2023-11-07 发布于黑龙江

0422-1

几道见和留髭诗易韵答之

华风不喜须,所见等妇孺1。云何作官人,威仪必先具2。西俗老去髯,颔雪意若恶3。陶斋每见嘲,还童殊可慕4。今年毛绕涿,颜鬓不容驻5。汉廷方用少,我意难诡遇6。唯堪助苦吟,捻断亦风趣7。严侯早相许,爱重及迟暮8。相看虽未衰,玉貌殆非故9。寻芳更载酒,春至勿自误10。窥君珠饰帽,绝叹美无度11

【笺注】

严复见郑孝胥《留髭》诗,作《次韵苏戡留须》诗示郑孝胥,郑孝胥作此诗为答。此诗未载《郑孝胥日记》中,严复《次韵苏戡留须》诗作于正月十九日(29日)前,可知郑孝胥此诗亦当作于此后。

此诗既比较评论了中西留须的不同风俗,又表达了自己在当今用少之世而自己留须不迎合世俗心理,并与严复互勉老来应寻芳载酒自娱。

    1)“华风”二句:中华的风俗不喜欢留胡须,所有的见识和妇女儿童一般!

华风”,指汉族或中原的风俗。《宋书·鲁爽传》:“(鲁爽)幼染殊俗,无復华风。”

2)“云何”二句:为什么做官的人,威严的仪容,必然先有胡须?

云何”,为何,为什么。《诗·唐风·扬之水》:“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威仪”,威严的仪容。《书·顾命》:“思夫人自乱於威仪。”孔传:“有威可畏,有仪可象。”

首四句,表达中国人不喜留须,相反,做官的人,为了威仪要留须。

3)“西俗”二句:西方的风俗老了除去胡须,内心好像厌恶下巴上的胡须。

西俗”,此指西欧风俗。

颔雪”,指颔下的白须。宋陆《次韵范参政书怀》:“心光焰焰虽潜发,頷雪纷纷已太迟。”

4)“陶斋”二句:陶斋每每看见就嘲笑,返老还童,特别令人羡慕。

陶斋”,即端方,号陶斋。详见0371《陶斋尚书属题陶公亭雪夜评碑图》笺注。

从第五句到第八句,表达西人老而去须,端方曾每见嘲笑,而一般人认为如返老还童,令人羡慕。

5)“今年”二句:今年连鬓胡须的人,脸上和鬓须都不允许有。

毛绕涿”,“猪毛绕涿”之省。语出《三国志·蜀志·周群传》:“初,先主(刘备)与刘璋会涪时,(张)裕为璋从事,侍坐。其人饶须,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县,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曰 “诸毛绕涿君乎! ”’裕即答曰:'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署曰:“潞涿君。”’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涿,古音与“豚”近。豚,即臀。诸毛,指胡须。绕须,即连鬓胡须。三国蜀张裕多须,故刘备利用谐音嘲之为 “诸毛绕臀君”。刘备无须,故张裕则讥之为 “潞涿君”,即“露臀君”。

6)“汉廷”二句:朝廷正如汉武朝廷正用年少人,我内心难于用不正手段追求际遇。

汉廷”句,语出《汉武故事》:“上至郎署,见一老郎,鬓眉皓白,问:'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对曰:'臣姓颜,名驷,以文帝时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叶不遇也。’上感其言,擢为会稽都尉。”宋曾丰《递呈余干郭主簿子敬》:“汉廷用少公垂老,在我者大官无小。”

诡遇”,比喻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追求、取得某种东西。 唐白居易《适意》诗之二:“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

7)“唯堪”二句:唯有值得留须的,是来帮助苦吟,捻断了数茎胡须,也很风趣!

撚断”,语出唐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从第九句到第十四句,描写今年朝廷如汉廷喜用少,都不留胡须了,而自己内心反对这种诡遇的行为,留须助吟诗。

8“严侯”二句:严侯早就相许与我,爱我重我,一直到晚年。

严侯”,严复,侯为敬称。

爱重”句,严复《次韵苏戡留须》诗有句:“夫子嵇阮流,面目极廉悍。剧谈九河翻,溅沫千珠散。”

迟暮”,比喻晚年。《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迟,晚也……而君不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年老耄晚暮,而功不成事不遂也。”

9)“相看”二句:相看虽然各自都未衰老,容颜大概不如过去了吧?

玉貌”,对人容颜的敬称。《战国策·赵策三》:“辛垣衍曰:'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於平原君者。’”

10)“寻芳”二句:寻访美景,再载上酒,春天来了,不要误了自我欢娱!

11)“窥君”二句:看年珍珠装饰着帽檐,绝对惹人赞叹,美得没边!

珠饰帽”,郑孝胥自注:“几道帽檐常缀以珠。”

    诗的后八句描写严复对自己的爱重之情,表达年老更应寻芳载酒自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