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无为之心,行有为人生

 人杰地灵h8p9lk 2023-11-07 发布于湖北
内容图片
无为是一种人生态度,所以说无为胜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年轻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觉得世界都是为自己而转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受到一些生活上的打击之后,人都会慢慢体会到生命的变化与无常,体会着一种叫“无能为力”的情绪在自己的生命里弥漫开来,吞噬着生命的热情。
禅者云:“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
生活是很公平的,没有谁会比别人更优越,享受到世间所有的好处。知足常乐,是聪明人所为。
漫漫人生路,艰难险阻在所难免,偶尔的失败与错失看似不尽如人意,但说不准就会转变成另一种圆满。
假设你现在失恋了,或者正在受着一些负面情绪的折磨,你一般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让自己走出阴影?
是痛哭,是玩网络游戏,是找朋友倾诉,是疯狂购物,还是去酒吧喝酒买醉?
不可否认的是,你一定会采取一些行动,这样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能够从那些不好的事情中暂时解脱出来。
有时候它们像麻醉剂一样,可以让自己的心暂时摆脱疼痛。
但是,所有尝试过这一系列方法的人都知道,这样做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罢了,因为它们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不管你在微博上发了多么积极乐观、洒脱豁达的照片,都无法让自己真正释怀,那种不能承受的愤怒和忌妒还是不依不饶地在心里的某个地方,等着你去拆封。
而被自己创造出来的那种虚荣的假象,也仿佛变成了自己的仇敌,会在某天夜晚和负面情绪一起向你发起猛攻,打得你落花流水。
而一个真正成熟有智慧的人会怎么做呢?
内容图片
他什么也不做,他只是“观照”,他会让自己的心远远地看着那些让自己不安的情绪,看着它们占据自己的心,折磨自己的心,尽兴之后它们又慢慢地离开。
有些负面情绪,譬如失恋,对每个人来说无疑都是非常痛苦的。
即使你跟自己说要彻底忘记,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念头随着思维或者你正在做的一些事情,偷偷地溜出来。
如果你纵容这些想法,就会从这个想法想到下一个念头,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全部都想起来,然后搅拌它们,最后使你彻底沦陷。
反过来,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就只是看着这个念头,出来又消失,让它独自静下来,而不去打扰它,这样你的情绪最终就都能镇定下来。
这个例子就是最浅显的对“有为”和“无为”的解释。
在我们一般人的意识里,无为代表的是一种消极的、无可奈何的人生态度,而有为才是积极解决事情的方法。
所以失恋后,我们的第一情绪往往就是愤怒,要去问个明白,通过各种行为去破坏或者去挽回。
然而只有在自己真正平静的时候,才是真正放下,真正释然的时候。
当你放下一件事,心里不是说由一种坏的情绪变成了好的情绪,而是根本没有情绪,仿佛一切已经跟你无关,这才是真正放下了,解决了。
照这样看来,无为和有为到底哪个才是逃避,哪个才是积极呢?我们当然要用效果来评判了。
有时候,再痛苦的真实也比虚假的繁荣要好受得多。
内容图片
作为我国传统道家的始祖,老子的思想源远流长,其思想的主线——“无为”,是他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无为”并不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正相反,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宋锡同在《无为之境——〈老子〉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中说:“在《老子》思想中,'无为’指基于天道的自然本性,顺任万物的本性无心而为,不是无所作为的'不为’,而是要人在遵循事物自然固有本性的前提下因应善为”,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从宏观上讲,老子的“无为”理念可以教给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从微观上讲,“无为”可以让人活得更快乐、更单纯、更轻松和超脱,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首先,“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的不为,并不是让你真的什么都不做,缩在家里等着事情自己变好,也是要有所作为的,只是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要让人们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顺应自身的本性和万物的天性,不刻意去做违背道性的事情,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与自由,使人与人之间没有纷争,用一种平等而无分别的态度去对待世间万物。
据英国《卫报》报道:来自95个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发布的报告称,如今人类为了满足对食物、淡水、木材的需要,在过去的60年中被人类开垦为农田的土地,比18世纪和19世纪的总和还要多;
迄今为止,地球陆地表面已经有20%的面积被人类开垦为耕地;人类现今消耗的地表水约占可利用淡水总和的40%到50%;1980年以来全世界35%的红树林和20%的珊瑚礁已经不复存在……
这种后果不就是人类强行而为造成的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知道所有人性的弱点,知道人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尔虞我诈,所以,他提倡无为,要求人类和谐相处,处下居后,抱朴守缺,不要去追逐生命之外的东西。
内容图片
其次,老子的“无为”还表现在倡导社会的多元价值观上。
“存之非求,我自不动,如此而已;人择非己,我自不顾,如此而已。
若心已见,却放而任之,悔也;若机已临,却望而豫之,枉也。”
这句话正是对“无为而有为”的最好注解。
不刻意地去追求成功,同时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失败,“不歧不逆不悔不枉,顺其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而随心所欲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老子提倡的无为人生态度,也是要求人们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敢于不理会外界的纷纷扰扰,勇于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面对真实的自我,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方式。
我们都喜欢自由的生活,正如畅销小说《血色浪漫》中钟跃民所说:“我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如果一种生活方式过腻了,那我会马上再换一种生活方式,在我看来,当年插队时要饭和现在当兵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无所谓哪种好哪种不好,这两种生活方式我都会高高兴兴地投入进去。”
接受上天给自己的安排,按照自然本性去生活,是一种豁达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从我们一出生,就被社会、家长、老师们套进了一个又一个模子里:要当个好学生就要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要找个好工作,要在30岁前结婚生子,要成家立业,买车买房;
……
我们一代又一代地被灌输了这样固定的思维,虽然我们有各种自由的灵魂,却被迫要走上一条同样的道路,将自己硬塞在打造好的模子里,人又怎么能够过得自由呢?
我们总是喜欢延迟快乐,总觉得过了这个山头就应该平坦了吧,等我们费尽心力跨过了这座山,却发现原来山这边的景色还没有那边的好呢,而上山的风景却早都已经被我们错过了。我们的生命不是非要追求一个终点,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讲,人的终点已经是被设计好了的。
内容图片
生命是一个过程,我们需要体验生命当下那些纯粹的、本质的乐趣,而不是等过了这个阶段,再重新回头来回忆逝去的年华。
这就是老子的无为人生观的另一层含义,在遵循大道的基础上,顺应自己的自然本性,自然地去生活,而不是刻意地压抑自己,人才能活出本来拥有的精彩。
从这一个层次上解释,不管是从整个社会还是个人生活上讲,“无为”都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生命智慧,虽然老子的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在他的身后,也只给我们留下一本只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但他蕴藏在其中的深厚济世情怀,却值得我们后人用一生去学习、体味和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