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菊事,一年一会

 zzm1008图书馆 2023-11-07 发布于上海

图片

菊之隐:俗尘不到,林下风清
南宋范成大晚年居苏州,曾购得王姓人家屋舍七十楹,尽数拆除,建了范村,栽梅种菊,谓“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子”,盖因其傲霜,秋杪草木凋残之时,仍能“烨然秀发,傲睨风露”。
俗尘不到,林下风清。菊花在乡野篱落间,兀自盛开,不披绮罗不饰脂粉,悠然,散淡,闲远,自若。一身清骨,一身逸气,深得幽人雅士风致。
幽人不仕,是隐;菊花不争,也是隐。
所不同者,人隐于室庐,菊隐于秋野,纵使风露来寒霜去,依然无忧无惧。

图片

@白墙下的花园

菊之赏:信步悠悠,一年一会
苏州人善艺菊。
早在数百年前,花农们便已习得艺菊之法,春日菊生新苗,可移栽各处,勤于掐尖打顶,促使新苗分枝,蓬蓬勃勃,则秋日花儿朵儿累累簇簇不可计数。
清嘉庆年间,每逢菊花绽放,虎阜花农便“千盎百盂担入城市”。可想而知,那时吴中花市多么繁盛,男男女女,扶老携幼,乘车,骑马,信步悠悠踏芳尘,只为了一赏菊花。与其说“赏”,倒不如说“会”,一年一会,这是吴中盛大的节日,热闹而风雅。

图片

图片

@白墙下的花园

有夸耀富贵者,每购千百盆堆叠于广庭大厦,且“绉纸为山,号为菊花山”。《清嘉录》所记蔡云诗曰:“堆得菊山高复高,铜瓶瓷碗供周遭。酒边灯下花成厄,笑倒柴桑处士陶。”菊山堆叠繁复刻意,必失佳致,怎及东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雅逸风流。
二百多年前的菊市盛况今虽不得见,但艺菊赏菊的雅兴仍然刻在苏州人的DNA里。
每值清秋,耦园、留园、狮子林、拙政园等各处园林里,菊花初绽,深黄,烟紫,浅绿,雪白、霞粉,朵朵素雅,映衬着古朴的亭台楼阁,相得益彰。
想想很多很多年前,园主人也曾在园中,这样兴味悠长地赏菊,甚至饮酒,赋诗,心里便觉得充满了宁静的古意。

图片

@秦淮桑

菊之雅:秋丛绕舍,冷香盈袖
菊花淡澹,且清雅,多得文人骚客吟咏题画。
明沈周有诗咏菊,“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诗句平白,细品之下,亦觉清隽有味,令人如见西风吹木叶,篱菊抱幽香。
菊花易活,不须多加打点,随意植于宅园篱落间,见风即长。秋丛绕舍,冷香盈袖,最是清雅。想来沈周定常常徘徊于秋日的菊花小径,觅句,寻诗,陶然忘归。

图片

@秦淮

沈周其人,性情漫然天真,一生不仕,早早隐逸于相城乡野之地,栽花种竹,耕田读书,闲游山水,怡然自得,他的书画中亦常常可见疏旷与淡泊。
一年重九,有人邀客赏菊,院中摆开杯箸碗碟,主客围桌坐下,饮酒闲谈,童子捧着酒壶随侍一旁,林木萧萧,似觉菊香隐隐扑面来。然而,那年菊花开得晚,彼时仍然含苞未放,秋兴不足,多少有些寥落。
“盆菊几时开,须凭造化催”,沈周为此写《盆菊幽赏图》,草亭外篱落间,盆菊高低错落,淡雅清逸,“西风肃霜信,先觉有香来”,逸笔草草,写出秋花数十盆,有浅紫淡红娇黄素白点缀着,这草亭深院便多了几分逸趣。人在花旁,不用刻意细细端详,也能感受到菊花阵阵幽清的香气,扑人眉宇,盈满襟袖。

图片

△沈周 盆菊幽赏图 局部

《盆菊幽赏图》甚是幽雅,雅而静,使人看去,觉得自己亦仿佛在画中——是个循香而来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