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才是历史的主推手

 子玉史院 2023-11-07 发布于陕西
 / 子

武力优势也只有经济的支撑才能持续发力,秦国统一天下本质上就是凭借经济优势,刘邦耗死项羽也是因为关中大本营的持续供血,西晋剪灭吴蜀再次实现天下一统也是靠强大的经济储备。

曹操创业之后,既面对身处四战之地的危局,同时也经受和袁绍等人一样的考验,粮食问题。北方经济在经历多年的战乱之后已经完全崩溃,具体表现就是:人口锐减;田地荒芜

据统计,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天下的户口数是10677960户,共计56486856人。到了公元263年,天下的人口数量为7672881人,这还是魏蜀吴在多年大力发展经济后的结果。

用一句话来总结当时的景象就是: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

而人口又始终是兵源和税赋的基础,人口锐减的背后就是经济的凋敝,魏蜀吴都面对人口不足、经济凋敝、军事储备严重不足的短板。

当时,许多参与群雄逐鹿的军阀不是败于军事,而是因为经济问题而自行崩溃。

看看历史上那些成功的人,都是建立了稳固的财政体系并发展了自己的根据地才取得成功的。所以,谁能够解决粮食问题,谁就能超越群雄,并能够以经济优势来助力军事开拓,最终赢得比赛。

曹操在创业之初,连一年的粮食储备都拿不出来,如果遭遇军事惨败,肯定会面临马上崩盘的危局。官渡之战,如果袁绍采用沮授、田丰等人的建议采用消耗战略来对付曹操,那么,缺乏物资储备军事实力又不足的曹操肯定只有死路一条。

后来,即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带甲百万,但在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分天下的事实面前,曹操依然是战战兢兢,走的极其艰难。

因为,刘备占据了巴蜀汉中、孙权雄踞江东掌握了长江防线,军事重镇被吴蜀垄断就意味着曹操用军事手段解决吴蜀问题非常困难,三方的竞争注定是一场长跑比赛。

而曹操继承的不仅是被战乱蹂躏过的土地,更接盘了北方多年来积累的世庶矛盾,再加上处于中原的四战之地,曹操的养兵成本也居高不下。

也就是说,曹操集团面临三大危局:经济凋敝;内部矛盾深;养兵成本高

当时,北方人口的锐减不仅是因为战乱的消耗,北方的许多人逃往南方也是原因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诸葛亮家族,从山东落脚荆州。据统计,当时流入刘表治下荆州的人口就高达十万人之多,更不算流入巴蜀等地的人口。

也就是说,曹操的盘子虽然大,但也很容易因为内部矛盾而导致崩盘,所以,诸葛亮和鲁肃都寄希望于北方将来出现乱局时南方再抓住机会大力北伐,统一天下,建立帝业。

所以,曹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稳住北方的盘子,然后大力发展经济,养兵储粮,为剪灭吴蜀做准备。

曹操的压力是各方面的

图源/剧照

那些年,曹操在高举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面旗消化内部矛盾的同时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充实北方的人口,具体措施包括:通过战争掠夺人口;以胡人来填补北方土地的空白

怎么说呢,三国之间的竞争本质上也是对人口的掠夺,曹操从汉中撤军时将当地民众集体打包带走,安排在地多人少的关中,司马懿平定辽东后也是大力鼓励逃亡到此的中原人回到老家去,诸葛亮北伐时也是积极争夺人口,孙权更是以南方的山越来弥补人口不足的短板,甚至还曾经派出船队去辽东抢人。

都缺人。

当然,曹操打的最重要的一张牌还是,发展经济,从196年开始,曹操就在许县周边推行屯田制度。用毛玠建议曹操的话来说就是:修耕植,畜军资,成就霸王之业

经过一年的试行,许县当年就收获了百万斛的粮食。于是,屯田制度就被广泛向整个北方推广。曹操在每个郡都设典农中郎将一职,负责生产和物资积蓄,并将其提高到与郡守同级的地位。而且,在曹魏的组织架构中,中郎将是高于军职的都尉、校尉的。屯田官表现优秀的还可以平调到行政要职上去。

可见,曹操一开始就将屯田事业置于集团发展的首要任务。曹操能够剪灭群雄,凭借的就是屯田制度所带来的的经济利益。当然,经济优势也能助力人口的快速增长。

在招募流民进行屯田的举动获得成功之后,曹魏又接着发展军屯,就是以军队为主体进行屯垦。军屯的最大优势就是,在战争的前沿阵地常年屯垦就近进行物资储备,使前线的战争不再需要后方的转输。

比如,邓艾在淮河两岸进行屯田,不仅在淮南战场常年养着五万人的常备军,更是给北方剪灭东吴积累了强大的物资储备。那些因为屯田而开挖的漕渠也能作为战争时的水路,运兵、运粮,一举两得。比如,曹魏开通的广漕渠。

邓艾早期一直致力于屯田

图源/剧照

当然,因为屯田制度的大力推广,此制度还为曹魏培养了大批量的人才,这些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不仅能力突出,更是养成了比较务实的作风,是支撑曹魏行稳致远的人才基石。最著名的还是邓艾,他在长期的屯田中不仅为朝廷积累了丰厚的物资储备,更是将那些不务实的人给及时筛选出去。

在发展屯田制度的同时,曹魏还大力推广农耕技术,普及先进农器在农业中的应用,让北方的农业经济在总量上实现递增式的突破。而先进农器得到普及的背后又是北方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这是一个闭环,目的都是助力北方的经济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赛跑,到了公元263年的时候,曹魏的户口数是663423户共计4432881人,而吴蜀的数据分别为:吴国53万户共计230万人;蜀汉28万户共计94万人

吴蜀本来就在疆域层面和曹魏的盘子没法比,如今又在人口、经济、兵源等几个领域严重落后于曹魏,天下一统的大事最终将由谁来操盘,相信每一个有识之士都能作出判断。

而吴蜀所希望的北方乱局始终也没有发生。原因很简单,曹操用成绩证明了自己对北方的统治,内部矛盾也在经济平稳增长的情况下逐渐消弭,加上时间的作用,曹魏掌控北方的局面已经深入人心。

吴蜀要想发展,只能寄希望于实力严重不匹配的北伐。说白了,吴蜀的北伐行动都属于以攻为守罢了,目的还是在于防御。再加上长江天险和难以逾越的蜀道,能延长自身的存活时间就已经不错了。

当曹魏被司马氏颠覆之后,北方虽然也经历了淮南三叛,但始终维持着对吴蜀的绝对优势。而司马氏能够先灭蜀后灭吴也完全得益于曹魏的强大积累。

也就是说,曹魏于历史的作用实际上是两个层面:对北方疆域的整合;发展了北方的经济

司马氏只是在曹魏的强大积累面前才实现起飞而已。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董卓的困局,和能力无关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