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决问题的智慧(人生问题三百问郭继承人生课)》

 东方文捷 2023-11-07 发布于天津




内容简介

  《直面人生的困惑》:
  书中的内容包括了自我成长、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人生困惑和解答。郭继承教授遍阅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提出解决困惑的思路和方法。
  该书语言犀利、逻辑严密、深入浅出,是当今社会“人生百科全书”和“管理哲学”的典范著作。
  
  《解决问题的智慧(人生问题三百问郭继承人生课)》:
  该书是“郭继承人生课”系列的第三本,内容包括了自我成长、事业发展、家庭教育、管理提升等各个方面的人生困惑和解答。郭继承教授遍阅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提出解决困惑的思路和方法。该书语言犀利、逻辑严密、深入浅出,是当今社会“人生百科全书”和“管理哲学”的典范著作。
  
  《中华经典十三讲(郭继承人生课)》:
  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历悠久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诸多典范,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华文化对于人们如何提升自己的修为、如何全方位提升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有极为丰富的论述和阐发。该书从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中间寻求智慧,通过对《尚书》《管子》《大学》《易经》《道德经》《传习录》等经典的解读,总结中华文化如何提升人的修为的论述和启示,希望其成为中国人自身的成才之道。

作者简介

郭继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市委讲师团主讲老师。郭继承老师致力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文化的推广与传播研究,坚持以学术研究支撑文化传播,以文化传播彰显学术研究价值;他主张文化要走进人民,赢得人民,才能打牢中华文化的根基。曾先后给北京大学、信息工业部信息网络安全中心、国家电网等多家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举办讲座。授课风格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常引发听众强烈共鸣及深刻思考。本套书中的三本:《直面人生的困惑》《解决问题的智慧:人生问题三百问》《中华经典十三讲》便是郭继承老师授课风格的精彩展现。

目录

《中华经典十三讲》目录

第1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001

一、立志是给人生布一个局/003

二、多大的志向,多大的愿力/008

三、不同的时代环境,何以立志/012

第2讲《尚书》:人心与道心,社会治理的人性根基与永恒主题/017

一、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说起/019

二、启迪道心,防范人心/022

三、多管齐下方有善治/027

第3讲《管子》《孙子兵法》:道术合一/031

一、何谓“道”“术”/033

二、卓越人才首在“道心”与“德政”/036

三、国之四维与核心价值/040

四、“术”背后的“秘密”所在/041

五、《孙子兵法》的“道”和“术”/045

第4讲《大学》:内圣外王,卓越人生的成长之道/049

一、“内圣外王”是一切成就者的成才之道/053

二、何以“内圣”—三纲八条目与修行次第/055

三、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絜矩之道/065

第5讲《易经》与《易传》:一部精彩的人生哲学/067

一、《易经》与人生之“道”/069

二、六十四卦与人生哲学/080

三、《易经》:人生的参照系/090

第6讲《道德经》:道法自然与顺道而为/093

一、顺道而为才能掌握主动/097

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悟道之法/107

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110

四、悟道的障碍与修道的方向/116

第7讲《论语》:人生的教科书/119

一、孔子为什么是千古一圣—圣人的秘密/121

二、人生修为的一面镜子/130

三、孔子智慧的秘密—无可无不可/136

四、我们从孔子那里学什么/141

五、从管子到孔子:一点反思/145

第8讲《庄子》:人生升华的不同状态/149

一、从《逍遥游》看几种人生/151

二、庄子的“理想人生”—大宗师/159

三、从“混沌”之死,看中国文化的密码/167

第9讲《孟子》:人生的气象与修炼/171

一、吾善养浩然之气—人人应该具备的大气象/175

二、人生处处是道场/180

三、孟子为什么批评墨子/185

第10讲《中庸》:把握中道,社会治理的枢纽/189

一、《中庸》的两个层次/191

二、执其两端,用中于民/192

第11讲禅宗经典:卓越人生的必修课/201

一、正确解读禅宗经典的真精神和大智慧/203

二、定力、文字与智慧/220

三、心生万法:养好一颗心/224

四、修心的不同层次/225

五、修学在世间,不离世间觉/227

第12讲《传习录》:如何在生活中历练/231

一、王阳明一生/233

二、致良知为王阳明的“心法”/240

三、知行合一/246

四、事上磨练/250

五、私意,凡心与圣境的最大阻隔/253

六、每个岗位皆出圣贤/255

七、历史洪流中看阳明/259

第13讲《了凡四训》:人人皆可把握命运/261

一、从被规定的人生到自觉的生命/263

二、命运何以改变/270

三、身在公门好修行/278

结 语 阅读经典,造福大众,成就人生/281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既然命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不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漠中,企图逃避命运问题带给我们的困惑。相反,我们应该真诚地从中西方文化对于命运的解读中,从人类历史的鲜活事例中,找出我们如何理解命运的钥匙。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给我们展示了西方人对命运的看法:
  俄狄浦斯在忒拜国出生后,曾经得到预言: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的母亲将他丢弃,以免这个预言成为真实。结果他被科林斯国国王收养。俄狄浦斯长大之后,知道了这个预言,于是逃离科林斯国,害怕这个预言成为真实。结果他成了邻国忒拜国的国王,恰恰是杀害了亲生父亲,娶了他的亲生母亲。后来,俄狄浦斯知道真相后戳瞎自己的眼睛,以示忏悔。
  大家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在西方的语境中,一个人的命运就是宿命,是一个人无法逃脱的冥冥之中的安排。再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这篇小说中,打渔的老人是如此顽强地敢于同自然抗争,可是到岸后的结果,只不过是一副鱼的骨架。海明威正是通过对老人打渔这个故事的讲述,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老人敢于向自然、向鲨鱼抗争的顽强,体现了人类生命的那份尊严和神圣。同时,也在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命运像一双看不见的网,无形中罩住了一个个企图挣扎的灵魂。有关命运的话题,西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向我们显现了一幅绝望的画面,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在心灵深处如此需要一个超越的神(上帝)来庇佑他们的希望与幸福。
  那么,人的命运究竟如何呢?人在命运面前就真的无所作为了吗?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命运呢?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本专门讲述命运的书《了凡四训》。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解读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命运观。
  据《了凡四训》记载:作者袁黄,字坤仪,年轻的时候以学医为职业。后来遇到一个姓孔的先生,告诉他可以入仕为官,因为在孔先生看来,袁黄的命中可以做官。袁黄听了很奇怪,就陆续问了自己的一些运势。孔先生一一给了说明,包括哪一年能够考中科举,考中多少名,哪一年能够做什么官,做到哪一级别,每年的俸禄是多少,等等,都给袁黄做了预测。开始的时候,袁黄将信将疑,结果生命的每一次变化都与孔先生的预测无异,而且孔先生把他哪一年哪一天哪一刻离开人世都清楚地告诉了袁黄。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的验证之后,袁黄万念俱灰,生命都已经命定,还有什么希望?一次,他随一个朋友去栖霞寺上香,这个朋友自然满怀着种种愿景,希望佛菩萨能够加持。可是袁黄早已经万念俱灰,毫无所求,因为在他看来一切命中注定,求也白求。栖霞寺的方丈云谷禅师看到这个情况后,很奇怪,邀请袁黄到禅堂打坐。三天后问袁黄:一般的俗人来到寺院,多半都是世俗的贪心,要么是祈求金玉满屋,要么是祈求儿孙满堂,要么是步步高升,而你和我打坐三天三夜,能够不起一个妄念,为何?袁黄听了之后,一声叹息,就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云谷禅师,而且告诉禅师:人生早已经命定,死期都已经定下,还有什么妄念可言?云谷禅师听后笑着说:我本来以为你是豪杰,不料竟然是凡夫。孔先生的一卦就把你算死,岂不是十分可笑?袁黄一听,心中陡然升起希望:难道命运可以改变?云谷禅师告诉他:命运不仅可以改变,而且“命自我立,福自己求”。而且《药师经》说得很清楚:求男女得男女,求富贵得富贵,佛教有戒律“不打妄语”,岂能骗人!但问题是求有求的方法。随后,云谷禅师很细致地告诉他如何看待命运,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袁黄听后非常感谢。后来袁黄在云谷禅师的指导下,命运完全发生变化,而且算定的是五十三岁去世,实际的寿命是七十多岁。由于受到了云谷禅师的指点而明白了生命的含义,袁黄改名“袁了凡”,意思是结束凡夫而成为圣人。
  ……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直面人生的困惑》这本书,此次再版从侧面说明了本书对大家有一些实际的帮助,得到大家的认可。
  不单单是一本书,任何一个文化作品,能够得到社会认可与好的销售业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够深刻洞察和总结人民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能够给出一些切实有帮助的指导。否则,泡沫吹得再漂亮,阳光出现的时候,也会随风而去。
  文化研究有不同的使命和表现形式,但对于我而言,如何让文化惠及社会,如何让文化的智慧走进人民,真正能够反映人民的需求,能够对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发展有切切实实的帮助,这是我一以贯之要做的事情。
  《直面人生的困惑》这本书,奠基于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精神,直面人们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力所能及地做出清晰的分析和指导,目的就是为了协助大家处理好面临的各种挑战,生活得更美好。
  《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生亦是如此。当我们有能力更好地看清自己和世界的时候,我们才能知什么当为,什么不当为,才能更好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人生。
  庸庸者,茫茫然岁月己逝,人生已老。无论如何感叹人生的悲凉,都已经无可挽回。觉悟者,自己把握自己,自己实现自己,自己成全自己,用人生践行道义,用忠诚谱写担当,从而在有限的人生中造就永恒的人生传奇!
  祝每一位读者朋友,认清自己,阅读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写就自己的人生传记!


解决问题的智慧:人生问题三百问

“郭继承人生课”系列的第三本,继《直面人生的困惑》《中华经典十三讲》后的又一部力作。  郭继承 著


编辑推荐

不管人们生活在哪一个时代,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更卓越、更有意义和价值,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吸取历史上人类文明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出正确的抉择,不断反省、不断提高,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真正踏踏实实地奋斗,这是所有成就卓越人生者的共同道路。其中,善于吸取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为我所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人成功和精彩的“捷径”。因为,虽然时空在不断变迁,但人类面临的很多挑战和问题具有共同性,历史上的圣贤、智者所思考的很多问题、对人生和宇宙的一些回答,往往穿越了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我们加以领会并为我所用,这既是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更是提升自我的便捷途径。

内容简介

本书是“郭继承人生课”系列的第三本,内容包括了自我成长、事业发展、家庭教育、管理提升等各个方面的人生困惑和解答。郭继承教授遍阅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提出解决困惑的思路和方法。本书语言犀利、逻辑严密、深入浅出,是当今社会“人生百科全书”和“管理哲学”的典范著作。

作者简介

郭继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教授。中国考研政治辅导专家,北京市委讲师团主讲老师,人民大学总裁班、清华大学总裁班、北大EMBA班等多家教育机构主讲老师。致力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文化的推广与传播研究等,他的讲座、授课常引发听众强烈共鸣及深刻思考。曾先后出版《直面人生的困惑》《中华经典十三讲》等著作。

精彩书评

人生就好比是思考的长河,随着潺潺的流水,河边的风景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的思考也随着风景的变化而不断前行。

启迪良知,赋予孩子正确的导向,告诉他们,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让这个世界因自己的存在变得更好一点,这样的立足点更高,眼界更为广阔,孩子势必越来越优秀,真正做到利国利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把人类文明史上灿烂的文化传承下来,培养堂堂正正的公民,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应该是知识分子的职业定位。

中华文化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应对人生问题的百科全书,无论是对于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还是对当下问题的应对,都提出了非常深刻和全面的回答,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营养。

对于欲望,单凭压抑是行不通的,承认欲望的客观存在,更要通过智慧和规矩来约束自身修为。多做有意义的事,当把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身上,做违背伦理事情的机会自然减少。

民族自信,绝不是骄傲,更不是看不到别人的优势;而应该是海纳百川与民族自信的有机统一。要在看到别人优点的同时,绝不忘记自己的根本,不丧失对父母之邦的认同和热爱。

人类之所以在历史演变中没有被毁灭,很大程度上在于人性之中有善良、宽容、友善、上进等引人走向光亮的力量。

目 录

一、安身立命 内圣外王

为什么现代人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003

为什么说在原点寻找症结,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004

为什么当把自己交给别人的时候,你就输了?/006

人性的局限,是我们人生最大的障碍吗?/008

自卑的背后是什么?/008

为什么说讨厌别人的背后往往是自私?/009

为何我总是焦虑?/010

为什么说不经历绝境,不是真正的人生?/011

怎样正确地看待欲望?/013

烦恼从哪里来?/014

“善护念”有什么作用?/015

为什么心灵的丰盈是幸福的重要支撑?/016

为什么说爱美,要从美化自己的心灵开始?/016

孔子为什么反感能说会道的人?/017

为什么说平凡的人生,一样值得我们尊重?/018

为什么说“有什么心,就有什么世界”?/019

为什么说不要轻言大德?/019

沉迷手机的危害是什么?/020

在纷繁的信息“大海”中,我们如何选择信息?/021

二、何为自我修炼?/022

为什么人要锻炼自己的承受力?/022

为什么说“我不喜欢”会带来自我封闭的倾向?/024

什么是真正的“自信”?/025

人性的两个层面是什么?/026

为什么心灵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027

为什么人生要学会反观自己?/027

人性到底是什么?/028

我们如何避免生命中的各种消耗?/029

为什么修行要心无旁骛?/029

为什么真正平凡的是自己,而不是岗位?/030

人生应该有几种“心”?/031

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032

为什么不要做生命的泡沫?/033

为什么建设性的努力比单纯的指责更有用?/033

三、一个人修为的关键是什么?/035

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有什么重要意义?/035

如何评价“有多大的历练,就有多大的觉悟”?/036

为什么说“一以贯之”,才能累积而成就辉煌?/037

为什么会出现“好人过不好”的现象?/038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039

为什么心灵需求是物质富裕之后的必然趋势?/039

脸上的“五官”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040

为什么人生的机会来自奉献和善行?/041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给我们什么启示?/042

为什么说顺者为“人”逆者“仙”?/042

为什么人生有“因”必有“果”?/043

什么是“不为所动,不被境转”?什么是“随波逐流”?/043

为什么要学安身立命的真本事?/044

放慢人生的脚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045

脚踏实地为什么这么重要?/046

我们怎样效法孔子的成长?/046

“我究竟是谁”重要吗?/048

如何知道自己的使命?/049

为什么说权力的诱惑,如同刀尖上的蜂蜜?/051

为什么想要成功必须要全心全意?/051

事业与道业是怎样的关系?/052

为什么人生要修两颗心?/052

为什么说人生是一场旅行?/053

四、如何理解内圣与外王?/054

谁才是人生的终极拯救者?/054

怎样以不变的智慧把握世界的变化?/055

如何才能做到“莫向光阴惰寸功”?/056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虚度年华不懂得珍惜?/057

贫困最大的敌人是谁?/058

为什么说人生最大的平台是人心?/059

什么是“道法自然”与“知其不可而为之”?/060

人生的方向到底应该怎么确定?/061

为什么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062

人生都要经历哪些考验?/063

为什么说经得起死亡检视,才是安祥的人生?/065

为何说开启自己的智慧,才能大气磅礴?/066

五、我们如何正确地看问题?/068

为什么不能怨天尤人?/069

怎样才算圆融地看世界?/069

怎样理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070

好人没有好报吗?/071

为什么说有道德的人才真正有智慧?/072

说得好与做得好有什么区别?/072

为什么说上善若水,要向水学习?/073

得到与奉献的关系是怎样的?/074

“深心才可成就”的含义是什么?/074

怎样超越“天刑”真正升华?/075

人人都可以做菩萨精神的践行者吗?/076

为什么说懂得感恩是人生必要的素养?/078

“舍与得”意味着什么?/078

为什么说修行在生活中?/079

为什么说领悟真理是殊途同归?/080

世间与出世间的关系是什么?/081

为什么观于沧海者,难为水?/082

为什么因果是宇宙运行的法则?/083

六、净化心灵,为什么是人生的永恒主题?/084

随缘为什么是大智慧?/085

为什么说教育,就是点一盏心灯?/086

什么是智慧?/086

为什么真正为他人着想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088

究竟谁能让自己幸福?/088

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企业家如何自处?/089

为什么人生的层次有高有低?/090

随遇而安是种什么样的智慧?/091

为什么说不要轻视平凡人?/091

为什么说利益苍生,也是为自己留福田?/092

为什么说终极的强大是自强?/094

为什么说民众是平凡的人,又是伟大的人?/094

为什么说“志无立,无可成之事”?/095

平凡中才能创造伟大,是真的吗?/095

人生真正的救赎依靠什么?/096

为什么说你的标准决定了你的高度?/097

我们该怎样期待爱情?/097

独立思考、学会辨别,有什么样的意义?/098

为什么说面对文化的乱象,要“扶正固本”?/099

为什么追求真理和觉悟,要有义无反顾之心?/099

何谓“修行”?/100

如何修出心灵的莲花?/101

为什么说“心底无私天地宽”?/102

为什么修心是一生的功课?/102

为什么说发愿是人生的一盏心灯?/103

培养好自己的道心有什么重要的意义?/104

为什么说人间处处有菩萨?/105

我们为什么要活在当下?/106

我们怎样才能修好一颗心?/106

七、为什么要确定人生的第一价值?/107

年轻人如何获得成功?/108

频繁跳槽好不好?/110

为什么创业是人生成长很好的历练?/111

创业的前提是什么?/112

企业家的使命是什么?/113

什么是企业的“根本”?/113

什么是健康企业的五大系统?/114

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促进员工团队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116

为什么说人人都应该有一段做志愿者的经历?/117

如何管理志愿者团队?/117

做志愿者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119

格物致知 学而不厌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课堂”?/123

家庭教育为何也要“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124

为什么小善举胜过大道理?/124

中国人为什么重视“孝道”?/125

为什么说“尊老”是有世界性意义的?/126

为什么要及时尽孝?/127

为什么要感谢母亲?/129

永远的母亲大人给了我们什么?/130

对父母最好的感恩方式是什么?/130

八、今天的孩子如何立志?/134

如何激发孩子的奋斗精神?/135

如何培养孩子的定力?/135

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137

为什么孩子会厌学?/138

如何应对孩子青春期的逆反?/139

如何解决孩子玩物丧志与沉迷网游?/140

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否有关?/141

为什么说重视成绩,更要注意孩子全面成长?/142

今天谁还在认真听课?/142

怎样让孩子爱上历史?/143

孩子学国学,仅仅背诵可以吗?/145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重视生命的教育?/146

九、怎样走好人生最关键的几步?/148

参加高考,如何才能考出好成绩?/149

大考之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149

填报高考志愿应注意些什么?/150

考取名牌高校真的那么重要吗?/151

高考、考研学校不理想,又能如何?/152

远离人们生活的大学,路在何方?/154

考上大学一切就都好了吗?/154

考上大学,是为了更高的理想而奋斗吗?/155

怎样过精彩的大学生活?/156

人生要有哪两个目标?/157

为什么说听课要有提炼真东西的能力?/157

怎样读研究生?/158

如何撰写学术论文?/159

怎样读大学和研究生的收获更多?/160

十、如何在时局大运中看教育?/163

为什么教育是改变国运的根本举措?/164

为什么教育要润物细无声?/165

为什么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不矛盾?/166

什么是教育的责任?/167

为什么说不能忽视健全的人格教育?/168

为什么教育要注意前进的方向?/169

为什么教育要启迪心智?/169

学生伤害老师带给人们的反思是什么?/170

如何做一个好的老师?/171

如何做好中学教育?/172

为什么说教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神?/175

家国天下 匹夫有责

为什么说爱国是一个人天然的感情?/179

如何做一个清醒的爱国者?/179

盛唐气象对中国的复兴有什么启示?/181

国际交往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什么?/181

为什么说任何民族都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182

为什么说国家认同的基础在文化认同?/183

为什么说任何民族都需要精神与人格的高峰?/183

为什么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184

为什么说消极的躲避,不如积极的融入?/186

岳飞的精忠报国对现在有什么意义?/187

为什么说我们的文化心态一定要健康?/188

为什么我们不能妄自菲薄?/189

实业在国家振兴中起到什么作用?/190

为什么说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最宝贵的经验之一?/190

11、怎样对待人类社会的“常态”和“病态”?/192

为什么社会治理是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192

为什么说评价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道心”的扩充?/194

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变”与“不变”?/195

为什么会有“喷子”?/196

为什么说“中道圆融”是管理学的大智慧?/197

社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是什么?/198

什么是价值观的“多”与“一”?/199

为什么说发展较快的时候,往往是问题积累的时候?/199

怎么看待当今的环境污染?/200

一个好的法律判决所具备的标准是什么?/201/

12、当今出生率的下降有什么危害?/202

为什么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世缘太深?/204

左宗棠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204

和星云大师的一面之缘中领会了什么?/205

叶曼女士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206

为什么卡斯特罗是一个时代的符号?/207

张伯苓的三句话有什么重要意义?/207

什么是知识分子的本分?/208

为什么知识分子要有自己的独立价值 ?/209

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什么?/210

守护根脉 弘扬经典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215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承、弘扬中华文化?/216

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中华文化?/218

文脉和国运的关系是什么?/219

文化的形而下与形而上是什么?/220

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于世界有什么意义?/221

什么是判断文化形态优劣的尺度?/227

怎样处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碰撞?/228

为什么说文化的发展是一场接力赛?/229

为什么说文化发展是清理和传承的有机统一?/230

为什么要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自信?/230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232

13、圣贤之道的精粹是什么?/234

为什么说儒家是中华文化的基础?/235

儒释道三家的区别是什么?/235

我们如何看待孔子?/237

佛学的智慧是什么?/238

王阳明是如何创立“心学”的?/240

什么是道、魂、术、器?/241

《黄粱一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42

“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什么含义?/244

为什么说“大道不远人”,不要故弄玄虚?/244

儒家的“立”,道家的“破”,含义何在?/245

我们怎样学道?/245

孔子为何“敬鬼神而远之”?/246

内在的境界,如何通过外在的做人做事证明?/247

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吗?/247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指的是什么?/248

为什么要坚决反对“迷信”?/249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之后,就一切顺利吗?/250/

14、何为国学?/252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国学?/253

如何做好国学教育?/253

阅读经典,为什么是人成长的捷径?/254

如何解释经典?/255

我们应该怎样读国学经典?/256

读圣贤书的意义有哪些?/258

为什么听说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259

如何让阅读更有“智慧”?/260

我们能为后世留下什么经典?/260

15、如何理解文化宣传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62

如何对待社会上的文化乱象?/262

当前我们如何弘扬中华文化?/263

中华文化的脉络与结构是什么?/264

我们为什么要注意话语背后的价值立场?/266

为什么传承国学需要众志成城?/267/

16、为什么我们要向劳动者致敬?/269

五四寄语如何做新时代的中国青年?/269

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270

为什么要学会敬畏与感恩?/271

浴佛节有什么样的启示?/272

腊八节施粥有什么含意?/273

端午节有什么深刻的含义?/273

过小年有什么样的启示?/274

春节赋予我们什么样的含义?/275

一年四季给我们什么启示?/276

17、全世界的不同文明如何和平相处?/278

什么是女排精神?/279

中华武术与现代搏击的对抗说明了什么?/280

人类为什么需要多元包容的文化心态?/281

为什么多元文化需要和而不同?/282

“一带一路”背后有什么样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83

为什么说中医的思维和视角值得世界借鉴?/283

为什么很多人到处套用西方学术框架?/284

中华民族真的缺少信仰吗?/286

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内在的觉悟,西方的文化是外在的“拯救”?/287

西方喊的自由和民主其本质是什么意思?它的自由又是什么自由?/289

为什么说文化和信仰是一个社会终极的稳定剂?/290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心灵世界,就不会有光辉的未来?/291/

18、为什么说历史是我们进步的阶梯?/292

处在历史的漩涡中,人应该如何自处?/293

历史为什么不能推倒重来?/293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吗?/294

怎样理解历史的“变”与“不变”?/298

后 记 文化的真正生命力在于解决问题 /299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为什么现代人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

据我个人的观察和感受,这几年人们的心理问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在多年以前几乎都没有听过的抑郁症、自闭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在当今则屡见不鲜。为什么社会物质文明越进步,各类心理问题越是凸显呢?我们不妨深入分析一下,以帮助更多的人保持身心健康。

一个人如何才能身心健康?除了先天的因素之外,后天的成长环境格外重要。先天的因素,我们很难改变,那么我们就要从后天的努力出发,力争拥有喜乐幸福的人生。

一个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社会中间、家庭中间,首先要做到几个通透,否则就会影响人的成长。

人和天地、大自然要通透,只有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孩子才能心情舒畅,接收能量,观察世界。在我小的时候,每年的春风拂面,柳芽吐绿,小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夏天树上的蝉鸣,田野里各种小草和庄稼的生长、结果,我都能够记得清清楚楚。而且,在田野里和万物相处的时候,我们有很多自得的快乐,值得一生回忆。

在物质财富不发达的年代,农村的孩子几乎天天和父母在一起,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地里干活;在生活之余,一大群小孩子经常在一起做游戏,这就是当时孩子生活的常态,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人与人的通透。

在那样的环境下,极少听过什么自闭行为和交流障碍,因为几乎任何时候都处在人和人的交往之中,即便是天生语言发育迟缓和不太会交流的孩子,也可以在天天与小朋友们的玩耍中训练出来。

我们小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吃过苦,甚至很多人连温饱问题都未曾解决。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们吃苦、挣扎、打拼、奋斗,很多的人生历练融化为人生的财富,能够正确地看待各种人生经历,这就是人面向自我的通透,能够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人生面临的各种问题。

反观今天,在人成长的问题上需要很多反思。物质财富增加了,高楼林立,孩子们被圈在狭小的房子里,每天看到的不过是一些小玩具,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了。而且为了安全,学校也不敢组织更多的田野考察等活动,更压缩了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现在独生子女多,放开生育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生率并不理想,小孩子缺少同龄的玩伴。再加上父母都在上班,每天陪伴的时间很少,这导致很多孩子缺少与人接触和玩耍的环境,容易引发各种交流障碍。

简言之,在物质文明比较发达的今天,孩子和大自然缺少接触,父母很忙,家庭和家庭来往比较少,小朋友之间缺少接触,孩子和父母缺少接触。孩子在温室里长大,不经历风雨,自己的心量也无法打开,正是这些原因容易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心理疾病,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应对的时代问题。

面向未来,我们要让孩子和大自然多接触,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通透;父母和孩子多接触交流、小朋友之间多交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通透;读圣贤书,多经历一些考验,把孩子的心量打开,开启内在的通透,让孩子能够承担生命的责任,正确地应对和处理生命的各种挑战。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为什么说在原点寻找症结,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常说一个词:对症下药。关键在于如何发现问题背后的症结。

很多人生问题和困惑的出现,都是现象或者表象,问题在于当事人有没有从表象入手找到问题症结的能力。也就是说,很多问题的出现,已经表现为结果,我们一定要学会分析和找到问题之所以发生的原点,并在这个原点加以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对症下药。

比如一个孩子得了抑郁症,这实际上只是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特殊表现”,那么我们要问:好好的孩子,为什么得了抑郁症?遇到此类问题,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看得过于严重,因为这于事无补。正确的做法,就是找到产生抑郁症的原点,找到真正的症结或者心结,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

我有一个案例可供参考:一个学生,身体有一点残疾,上中学的时候,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后来,家里从县城搬到了省城,不巧的是他父亲经商失败,家庭经济状况一落千丈,这个时候,孩子逐渐患上了抑郁症,甚至到了依靠药物维持的状态,整个家庭都非常担心。后来这个学生听了我的课,把他的情况给我作了说明,而且一再强调他有抑郁症,我明确地告诉他根本没有抑郁症,只是没有调整好自己而已。

我问他:你有过很快乐的时光吗?他说有。我问他什么时候?他说在县城读中学的时候。我又问什么时候开始得的抑郁症?他说是到了省城之后。我告诉他:你为什么在县城读中学的时候觉得快乐?因为你那个时候家庭条件好,学习成绩也可以。这就有了面对别人时的自信支点。可等到了省城生活之后,家庭条件不好了,学习成绩也不那么出色了,你原来的自信支点土崩瓦解,这就是心情抑郁的表面原因。更深一步,你所有的人生快乐,都是自己比别人优越和强势的时候,或者是家庭条件比别人好,或者是学习比别人好等,这就反映了价值观问题上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自私,一定要超过别人。有了这个问题根源,虚荣、攀比、不自信的时候不愿意和人打交道等,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才是你为什么抑郁的真正原因。因此,你如果不在价值观上改变自己,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听到我的分析之后,他问我如何救治?我回答:那就需要自己脱胎换骨的改变,从灵魂深处改变自己的自私,能够真正欣赏别人的优秀,盼着别人比自己发展得好,为别人的优秀和出色喝彩,真正能够为别人取得的成就发自内心地高兴!

他听后觉得有点难,我告诉他这是真正救他的办法,当内心深处把自私的根挖掉了,能够欣赏别人的优秀,能够真正为别人的成就而高兴的时候,就会时常快快乐乐,什么虚荣、攀比、狭隘、不自信等,随风而去,每天都有海阔天空的心情!但如果自己就是自私和狭隘,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只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就不自信,就封闭自己,那谁也没办法!永远记住:真正救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任何人生问题,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只有在原点处下手,才能化解问题,过一个喜乐圆满的人生!

为什么当把自己交给别人的时候,你就输了?

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总想依赖关系、依赖别人的帮助。岂不知一个人做事情能否成功,最核心的问题是自己是否有能力。推而广之,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不是从自身出发,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幻想依赖别人,依靠什么关系,那么基本上输定了!即便是偶然得到了某一次机会,由于内心里种下了依赖别人的基因,这一生也输定了!

人生的根本,在于自己打拼,在于自己具备实力。我以研究生招生为例,给大家把道理说清楚。

研究生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初试的成绩和名次决定了能否进复试,那么决定初试成绩的只有自己的努力,功夫下到了,理解到位,考试的成绩就不会出问题。反之,自己根本没有把功夫下到家,没有真正用心、用力,只幻想着偶然和机遇,那基本上是梦幻泡影。

初试成绩通过之后,进入复试环节。所谓的复试,主要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在笔试的问题上,别人谁也帮不了忙,那就看你是否精心准备,是否有足够的积累。面试时几个老师一起参加,很多人容易产生找个关系之类的想法,实际上每一个老师都会欣赏优秀的人,面对一个非常出色的学生,大家都会尽力想办法予以录取。因为将优质的教育资源留给优秀的学生,这是教育的责任!如果考生精心准备,该读的书都认真阅读,并且有深刻的体会,回答老师问题时自信满满,对答如流,得到老师的欣赏和认可,面试的成绩就会很突出!反之,不精心准备,该读的书不读,表现得不好,对导师的学术研究也不了解,那么,谁会录取这样的学生?

所以,奉劝那些老是希望将命运寄托在外在人脉上的人,希望依赖什么人就可以得到机会的人,请你一定要清醒:这个世界最真实的规则就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天下最可靠的事,就是你通过努力成为优秀的人!人一生当然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和指点,但最根本的是提高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各方面优秀,如德行、见解、格局、智慧、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等。当自己真正优秀的时候,就是面对所有机遇最保险的时刻。

对那些拥有机会而不懂得好好珍惜、不懂得下大功夫去精心准备、不懂得研究这个机会而未雨绸缪的人,失去机会恐怕也是必然的。而失去之后,找这个人、那个人拉关系求助,心力交瘁,备受折磨,浪费钱财,早干吗去了呢?

请年轻的朋友听听我的建议,一生都要把基点放在自己的奋斗上,天下最可靠的人是自己!天下最靠谱的事,是让自己出彩和优秀,自己的人生,务必要靠自己的奋斗,这就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任何对外部的迷信,都会给自己带来刻骨铭心的教训。

人性的局限,是我们人生最大的障碍吗?

人一生会遇到很多障碍,最大的障碍是人性的弱点。很多人都败在人生的局限上。

只要是人,就有各种弱点。几乎每一个人都喜欢被别人吹捧,喜欢攀比,喜欢虚荣,喜欢沉溺美色,喜欢享受,不愿意承认自己无知,不愿意接受批评,心胸狭窄等。正因为人性的弱点在,故当我们遇到障碍的时候,往往第一反应就是逃避责任,怨天尤人,抱怨环境,指责别人等。这恰恰是人性弱点的表现。

实际上,我们做事情出了问题,外部的因素不过是诱因,根本上还是自己的不足,是自己智慧和德行的缺失。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敢于承认人性的弱点,并尽可能采取措施超越人性的弱点。所以孔子才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遇到困难一定反思自己,而小人才会怨天尤人,孟子也说:“事有不成,反求诸己。”

自卑的背后是什么?

有一个学生问我为何老是自卑?而且这个自卑尤其表现在和同事、同学交往的时候;但和领导、其他人交往的时候,不太觉得自卑。去看心理医生,被告知这是“交往恐惧症”。在我看来,实际上交往恐惧和自卑都是表象,真实的原因是隐藏在心里的虚荣和攀比之心。

一个人有强烈的虚荣和攀比之心时,面对别人的优秀,包括别人的家庭条件好、成绩好、长相好等,都会产生深深的自卑。如果一个人不太虚荣,别人如何优秀、家庭多好,自己多平凡,都没有多少关系,只管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的生活,那么就不存在多少自卑了。

为什么对同事和同学尤其显得自卑呢?因为这些人和自己的利益直接相关,属于同等级,所以在攀比的时候格外自卑!相反,无论是领导还是和自己不太相关的人,与自己无关痛痒,没有攀比和虚荣的空间,所以相对不太自卑。

虚荣攀比的背后,也和自己没有认识到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自豪之处有关。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会把一个人的能力、德行等当作最值得赞叹的地方!而缺少智慧的人,则会看重家庭出身、长相等外在因素。当一个人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人,他便不会太看重出身等外部条件,而是好好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用真才实学和德才兼备体现自己的魅力。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思考,点亮人生的点点星光

曾有一次,在初夏的六月去江西上课,看着高铁外不断映入眼帘的荷花,我的心里有特别的触动和清凉,很想在触景生情的时候,写一点心里的感受,可还没等酝酿出更好的语句表达自己的心情,目的地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忽然意识到历史上精美的诗词,也许真的要成为历史的绝响了。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一切似乎都急躁躁的,我们还有时间沉淀自己的心情吗?很多美好,没有时间的发酵,没有浸润其中的心,我们恐怕不会有“梧桐更兼细雨”的感悟,也很难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细腻了。

快节奏的生活,不仅给写作带来了挑战,对于人们的阅读,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一个互联网充斥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时代,大家更习惯的是拿起手机,阅读几十个字、几百个字的短篇,很少有人能够拿起几十万字的专著展开深入的阅读。可是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于是我们要问:在这个时代,当一个人的定力被支离破碎的文字所肢解时,当很多年轻人都习惯“抖音”时,我们应该怎么样进行文化创造和阅读?鉴于文意的表达,应顺应这个时代的阅读习惯,我在写作的时候,注意用尽可能凝练的文字,表达尽可能深刻的看法,力图通过简略的文字把要说的话表达出来,这就是写这本书的初衷。

这一本书,是我平时对人生、社会、历史、教育、文化等问题的思考,有些问题是社会热点,有些是人类思想史上永恒的问题,有些是回应人生的困惑,有些是释疑成长的烦恼,总之是希望符合今天人们快节奏的阅读习惯,力争让大家开卷有益。

这本书集中起来的文章,每一篇大约只有几百字到几千字不等,这看起来短小精悍的文章,却是把精彩的结论以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读者可以在很多生活的夹隙里体会阅读的益处。一篇一篇的小文章,就像夜空里的点点星光,虽然只是闪闪烁烁,但正是这点点星光,却装点了美丽的夜空,让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因满天的星光而惬意。

人生就好比是思考的长河,随着潺潺的流水,河边的风景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的思考也随着风景的变化而不断前行。所以,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还会有一系列的思考,这既是人生思考的见证,也是记载生命之河的日记,让我们共同在思考中体悟人生、品味人生,让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

2019年9月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