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写包袱”的鄂州伢都成老黄瓜了

 取经的兵 2023-11-07 发布于湖北

自古以来,鄂地好鬼神,至今如此。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基础上去了,所以需要上层的精神建设。鄂州特有宗教信仰,结合先人文化,就形成了鄂州地区特有的祭祀习俗。

尤其是在除夕、清明、重阳与七月半,这四个特别的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民俗节日前后,一般会先挑个黄道吉日,在家中烧一桌饭菜,焚上香烛纸钱包袱碗筷,恭请不知道哪一位还记我们的老祖宗回家过节。之后,次日或者当日才会去上坟扫墓,颇有一种相互登门造访的味道。

说来也是奇了怪,我们的传统鬼神文化习俗里中国人都怕鬼,但却不畏惧自家祖先这等灵魂。说是由于血缘的关系缘故,自家的祖先被认为是保护后代子孙的。所以,这件事在西方基督教看来是简直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家里祭祀作飨,不等于请魔鬼嘛?

然鹅,中国人不这么认为,因为祖先曾经是我们的亲人,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了,只要出现就会保佑后代亲人。很简单一点,以前家里有人突然头疼脑热,或无故生病,亦或者丢了魂魄的,家中长者老人会出门在地上画个圆圈,然后将纸钱放在圆中点焚化禀告,询问是不是哪个去世的先辈记挂后代了,摸了晚辈一下,告知家里一切都好,求安心离去不要记挂了。

当然,作为有些讲究的鄂州人,一般会加个白色的纸袋子写成包袱烧给先人。所谓包袱,是指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钱包、衣包。

在鄂州地区一般祭祖的包袱大体上分为两种,但只在表皮上区分。一种是用于新丧不满三年的素包袱,其包袱皮是全白的,只是中间贴一蓝签,以便书写亡人名讳之用。另一种则是用于老丧以至久远的宗亲三代、五代的印有墨线花纹的包袱。

花包袱皮是在一个大白纸或红纸口袋上印上水墨单线的图案,中间印一莲座的牌位,用来填写亡人名讳;牌位的右上方印着“金银财宝冥衣一封”,可根据情况在下边填上“xx年寒衣祭用”等字样。左下方是填写祭祀人姓名之处。还印有两个古装的小人儿,据说是隋朝的羊角哀、左伯桃(隋封守灵之吏)。

此外,还有一种红包袱,也叫“喜包袱”,是家里办娶聘等事时,向老祖宗报喜用的。这不但表皮是红色的,而且里边装的也是花红纸钱(即彩色“大烧纸”)。包袱通常是一个大纸口袋,竖一尺,宽一尺五寸。

关于这个包袱,笔者记忆最深刻就是小时候折包袱和写包袱的故事,在鄂州地区写包袱这种类似于祭祀的事情,基本都是家中男孩子必须要做的事情,且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记得,那时我才读小学把字认全,就在一个清明节头一天清晨被父亲旱鸭子上架,硬拉着强行开业到堂屋的神案前,手把手教授笔者给清明祭祀的先祖折包袱和写包袱。

“折包袱”就是将买回来一摞白纸,折成长方形或四方形,大小多少根据亲疏关而定,一般先祖至少要准备二三十个包袱。

折完包袱,接着就是“包包袱”。就是将打过纸钱对折后,根据容量包进裁折好白色包袱纸中。包纸钱的容量多少也是根据亲疏而定的,包得薄一点的是给叔伯房的,父亲说叔伯房的会有其他亲属给他们写包袱,我们不需要包太厚。而,我们直系至亲的则要包厚一些,因为他们在下面期盼我们给他们送钱很久了。

包完包袱后,就要翻转过来,并特意用煮好浆糊把包袱封口,这一点根据笔者多年“包包袱”的经验,用煮过米饭封口效果最好,主要原因能速干,有利于下一步“写包袱”。

封完口就是写包袱,用毛笔或钢笔、圆珠笔在包袱正面写:一般竖写,五到六行不等,内容:中元化袱奉上故先考(妣)某大人收用 孝子孝孙某某奠。因烧袱的对象不同,文字当然有异,末尾某年某月某日化。最后,包袱背后封口处,还要特意打写一个“封”字。

父亲说:“包袱只写到自己辈分上三代。”还说:“男性长辈称大人,女性长辈则称孺人。老人死三年内:亡男称新逝显考,亡女称新逝显妣。三年后: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

当时,每年写包袱的时候,父亲总会一遍又一遍的在旁边指着包袱上的先祖们,给我讲他们发家致富艰苦奋斗创业的故事,让我耳朵听得生茧的莫过于直系亲属“老太爷”的考上文武举人的故事了。唠叨老父亲,还不忘就地取材的一遍又一遍叮嘱我要向老太爷学习。

写好包袱,最后就是静待黄道吉日“化包袱”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烧包袱”。鄂州地区烧包袱一般都有固定的地方,比如在堂屋神位前,或者坟头墓地上,摆齐包袱和供品后,先用散纸钱引燃。

随后,在场送袱的老少鞠躬跪拜,并说些送袱求祖先保佑的话语。切忌,烧包袱过程中不能用棍子去撬动,撬动纸钱被弄破了,据说到阴间不好用。最后,待包袱烧成灰烬,方可离去。

俗话说“心诚则灵!”虽然,这种折包袱、包包袱、写包袱、化包袱的过程十分枯燥繁琐。但,仪式感绝对是拉得满满的,潜移默化中会不自觉的勾起我们心中对亲人殷切的回忆,并祈愿能得到祖先保佑安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