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军衔却军魂永恒(下)

 哈哈狮的信箱 2023-11-08 发布于广东
图片
  
  连载九 

   第 六 章

没有军衔却军魂永恒(下)
  
  四、实战出真知,军魂锻卓见
  
  人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但人可以适应自然规律,通过科学的手段改善和自然的关系。破解台风和寒害两大难题,也只有通过适应和改善来实现。今天,全世界的植物学家和橡胶种植专家都知道,中国能够成功地把巴西三叶橡胶树北移到北纬十七度以北大面积种植,建立起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高纬度橡胶王国,凭的是两个科学措施:培育和采用抗性强的橡胶新品系,营造有利橡胶树生长的局地小环境。
  当成功成为现实的时候,成功的密码在旁观者看来是那么的浅白和简单,就像一个谜语的谜面不管多么的难以捉摸,一旦揭开谜底,都会有人不以为意地说“不过如此”一样。然而,如果没有思维的烛照和实践的挖掘,成功的密码即使更浅白和简单,都只能深藏在黑夜里不被发现。从橡胶垦殖遭受挫折到寻找到通往成功之路的方法,从踏上这条通往成功之路到最终的成功,由兵变民的林业工程部队官兵与其他垦殖人员,作出了多么艰难的不懈的努力!这是心智和力量胶合的付出,是信念和意志支撑的拼搏。
  在寒流过后的雷州,橡胶小树一片凋零。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又一次来到湖光农场,当时他正带兵常驻湛江,修黎湛铁路。也许是因为“南泥湾情结”,他很喜欢往垦区跑。这次,他很关注寒害给橡胶垦殖事业造成的损失。来自43军的场长王金昌把他带到一个被灌木包围着的小林段,这里的小橡胶树生机盎然,几乎看不到遭受寒害的迹象。王震有点意外地问:“别的地方冻死了不少胶树,这里的为什么会活得这样好?”王金昌指着围着胶园的灌木丛,回答说:“我想是这些杂树起了作用。”他预先已观察考究过了,不仅是因为这些灌木丛长得密密匝匝,屏风似的围住了橡胶树,寒风不容易透过,还与这块地面积较小有关。王震赞同他的的看法,确实,面积小,地边的灌木丛相对来说围蔽效果较理想。王震这次在寒害后的视察,直接感悟到,小方格、大防护林是橡胶园有效抵御寒流和台风的垦殖方法。2年多后,他走马上任首届农垦部部长,一直肯定和坚持推行“依山靠林”的植胶方针。
  其实,王震所看到的,是王金昌大胆实践的一种效应。在大开荒那阵子,橡胶苗有时不够,王金昌就让战士和工人们先种防护林,等到有胶苗了再补种上。一来是为了不窝工,更主要的是王金昌对防护林作用的认识。在徐闻愚公楼搞苗圃那阵,他就从华侨工人那儿知道橡胶怕强风,有荫蔽的植物围绕会起到保护作用。有了这个防护观念,在按设计要求垦林开荒时,他注意结合垦地植被情况,在一些地块四周适当保留杂树灌木做荫蔽。走进王金昌负责的农场地界,便可见到两三人高的尤加利树组构的防护林带,与有意保留的灌木杂树,把垦殖的橡胶林段团团围住,棋盘式的方格状橡胶园已现雏形。这一招,让这个农场把5413号台风对橡胶树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也在其后罕见寒流的侵害中,成就了整片橡胶林段基本完好保苗的上述个例。
  像王金昌一样,许许多多的特林兵战士、农垦工人和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抵御台风和寒流的有效办法,最终形成了“依山靠林”和营造适合橡胶生长的局地小环境的共识。支撑着这些努力的,是坚定的信念。
  台风和寒流过后,留下来的苏联专家考察了灾后的雷州半岛,悲观地认为“中国不能种橡胶”、“雷州半岛不能种橡胶”。他们的观念又回到了有关文献上的“定论”:橡胶树只适合南纬10度至北纬17度之间的热带雨林地区生长。是特林兵和农垦工人、科技人员组成的群体,始终坚信种胶的成功会在不懈的努力中到来。原团结农场的梁铭海就是这无数人中的一个。在5413号台风刮得最凶的当儿,人站着都立不稳,他和其他技术人员却跌跌撞撞顶着风往风口里跑,目的就是弄清风的来路去路,看什么样的地形风害会重一些,什么地形风害会少一些。他们充满信心,只要掌握自然灾害危害橡胶的规律,就能找到对付的办法。他1951年底从农校中专毕业后即参加橡胶垦殖,跟随林二师军人到海南采胶种,后来长期从事橡胶育种育苗工作,一步一步走上了场领导的岗位,他所在的农场,纬度高达北纬21.9度,却成为了年产干胶超千吨的重要橡胶农场,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了“依山靠林”,改造不利橡胶生长的局部小环境,采用抗风抗寒优良橡胶品系等科学措施。这成功的秘诀也是整个华南垦区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形成的共识。在1954年底和1955年初的寒流过后,粤西垦区的技术人员和职工们在抢救受害胶苗时,发现顺坡种的胶苗,坡上的受冻后能重新发芽,坡下的没重新发芽。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和覆土的多少有直接关系,结合对台风为害的考察研究,他们更加坚信,橡胶完全可以在雷州半岛这样高纬度的地方生长,关键是建设好完整的防护林带,培育出抗风抗寒品种。
  林业工程部队的两位领导人——原林一师政委王昌虎,原林二师副政委陈文高,对落实科学种胶起到关键性作用。
  
  ▼ 叶剑英同志(坐轮椅)、王震同志(后左一)在广州接见坚定支持科学种胶的广东农垦老领导。右二为局长王昌虎,与叶帅握手的是副局长陈文高。

图片

  王昌虎转业后长期担任海南农垦局局长,陈文高是多年的粤西农垦局局长,他们的主要贡献,是坚定支持了科技人员对科学种胶的研究,在各自领导的垦区全面进行科学种胶的实践。在粤西垦区,陈文高坚持大规模营造防护林,积极培育和推广抗性新橡胶品系,带领着粤西垦区农垦职工,成功把橡胶树一直种到北纬23度,使粤西垦区成为了中国的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他领导推进了粤西垦区的抗性新橡胶品系的研究培育。在他部署、组织和支持下,徐闻育种站、高州育种站、化州育种站先后建立并取得选育种的新成果,以黎炎为代表的粤西垦区科技工作者,从1954年起,引进了“PB86”、“PB107”等20多个国外的优良无性系橡胶品种进行生产性试验,经多年持续广泛引进不同品系的橡胶进行试验研究,终于确认了GTI品系比其他品系耐寒,寒害度要轻一至一点五级,产量比实生树搞出一倍左右,由此将之确定为适合在雷州半岛北部寒害重地区推广的橡胶品种。另一批以黄锡鎏为代表的橡胶科技人员,多年追踪自然灾害进行针对性研究,终于模清了寒害和风灾的规律,制定了一整套防范和应对措施:大量种植防护林,形成防护林网;科学设计橡胶林段,将原先100-300亩的大方格林段缩小到50亩甚至10-30亩;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将每亩25株扩展到40株,以保持在多次风害后每亩仍保留相当数量的橡胶树;修枝整形,达至定向培育成矮、疏、匀、轻的抗风树形。凭借着品种改良增强橡胶树自身抗性和营造外在保护屏障这两大科学措施,在纬度高达北纬21-24度的粤西垦区北部地区,郁郁葱葱的橡胶树汇成了漫天涌动的绿色海洋。在广东农垦的历史档案里,保存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雷垦区的航拍照片。在空中俯瞰的镜头下,大地像一个绿色的大棋盘,防护林带纵横有致地交构出一个个井然的方格,把橡胶树严严实实地屏护在方格中。林带和橡胶树组成的植物群落,壮观无比!
  

图片

  在海南垦区,王昌虎坚定地按照“依山靠林”的方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导演了一场挺进山区腹地的建立橡胶农场群的垦殖新战役。那是1956年2月,华南垦殖局认为经过“大转弯”,垦区的事业基础已经比较牢固,提出要加快科学发展橡胶的步伐。王昌虎把眼光投向群山环抱的保亭盆地、大山连绵的琼中县、地处海南西部山区的白沙县。他认为这些地区台风少到,有大山拱卫,是适合橡胶生产的好地方。他带领科技人员背上行装、仪器,走进这些地区实地考察,发现可以开垦出二三十万亩的橡胶园。他和海南农垦局党组成员一起,作出在这里建立7个新的橡胶农场的决定。当时,国家缺乏资金投入,王昌虎提议局机关干部每人借出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农场的开办费用。他自己带头将家里的全部积蓄2000元借出来。领导以身作范,大家热烈响应,7个农场的开办资金,一下子得到解决,短短几天,建场工作便开始启动。王昌虎亲临第一线,他身穿一身旧军装,脚套一双旧军鞋出现在新农场的开荒现场。他挥舞着一把大砍刀和工人们一起砍岜清山。他从山外走进山里,也是这样挥舞着砍刀,在丛林里开出一条进山路的。这7个新建农场,后来都成为了海南农垦产胶的主力农场。
  王昌虎以他的胆略和远见卓识,为橡胶科技工作者撑开了一把保护伞,让曾经处于弱势甚至被否定的真知灼见得以应用于实践。新中国橡胶科技事业的奠基者、中国第一部橡胶种植专著的作者徐广泽,在对橡胶生理的实地研究中发现了无性系选育种的科学路径,但他总结出的理论思维却遭到恪守教条主义的苏联专家的否定,被指责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遗传学派”。王昌虎支持了徐广泽,鼓励他大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搞实验。王昌虎认为,在实践中结合理论摸索总结出来的思路,它的可行性肯定会优于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教条。他的认知就是这么真朴!然而,这真朴正是来源于军人的风骨。他这样对徐广泽说:“你这家伙有骨气嘛,敢顶撞洋专家。好,你像个当兵的,有种哇!”按照王昌虎所支持的徐广泽的理论思路,海南垦区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培育出了抗风高产的橡胶无性新品系——海垦1号。海垦1号的抗风力大大胜于国外引种的无性系,产量也高于国外引进的无性高产品系。海垦1号获得农垦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从1961年起,海垦1号成为重风害区的当家橡胶品种。
  
  ▼ 海南农垦现在种植的大面积高产橡胶园

图片

  是科学的力量,解决了大自然布下的两道难题,使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车轮,辗过了泥泞,冲破了坚冰,驶上了世界同业的尖峰。1957年,采用高切杆栽培技术的第一批橡胶树,在林二师部队开辟的高雷垦区建设农场沙埚队开割。这标志着新中国的橡胶北移种植已取得初步成功。
  付出科学力量的,是垦区的科技工作者;凝聚这科学力量,点化这科学力量的,却是特林兵的军魂。王昌虎、陈文高,他们正是特林兵军魂的杰出代表。
  
  五、永远的军号,永远的进行曲
  
  至今,在广东、海南的农垦国营农场,依然延续着一种现象——军号嘹亮。以军号宣示每天的作息时间:起床、出工、收工、就寝。这不仅是军营氛围的延续,更是延续着的军旅情结和军人精神的一种体现。
  1954年林业工程部队的集体转业,只是改变了他们军人的身份,他们军人的精神风骨长盛不变。一批一批后来者,在特林兵精神的熏陶下继续着他们的事业。
  1959年到1961年,有约5万名复员退伍军人到海南、湛江参加垦殖工作;1960年到1961年,一批志愿军转业干部从东北农垦局调来海南、湛江垦区,加强橡胶农场建设;1963年,数百名广东知识青年组成青年垦荒先遣队,奔赴海南垦区;1968年至1976年,约12.5万名知识青年和复员退伍军人,成为了海南、湛江垦区橡胶农场的生力军。
  这一批批后来者,踏着特林兵的足迹,走进已奠定基础的橡胶农场,不断开辟出新的橡胶园。1954年,原林一师政治部主任江洪洲,受中央之命,率一批林一师、林二师干部及科技人员,赴云南西双版纳开辟新中国第二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到1968年,在当年林业工程部队规划的广东(含海南)橡胶垦殖区域内,已经建立起130多个国营农场。成活的橡胶种植面积达到225万亩,约6214万株,其中开割面积92万亩,约1840万株,当年干胶总产2.24万吨。由原林业工程部队分兵建立的云南垦区,已建立国营农场32个,种植橡胶32万亩,832万株。至此,新中国的橡胶种植总面积已接近260万亩。
  1969年,这些农场重新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广东垦区的农场,从当年4月起归属广州军区所辖,原林一师政委、海南农垦局局长王昌虎,原林二师副政委、湛江农垦局局长陈文高,同时被任命为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云南垦区的农场则归属昆明军区云南所辖,原林一师政治部主任、云南农垦局局长江洪洲,担任云南副司令员。兵团建制延续了5年零4个月。1974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广州、昆明两军区的建制,广东、云南两大橡胶生产基地,又恢复了农垦体制,移交广东省和云南省领导。
  
  ▼ 广州军区政委周益宽,当年是156师468团政委。

图片

  兵团时期是新中国橡胶事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阶段。从1969年到1974年,广州军区开垦种植的橡胶,最终存活113万亩,使广东(含海南)垦区的橡胶种植面积达到364.43万亩,共8390.22万株;其中开割面积150.72万亩,共2533.09万株,年干胶总产4.07万吨。
  从林业工程部队到广州军区,持续20余年的橡胶垦殖之战堪称“百团大战”。
  在广东、云南两大橡胶垦区组建成的时候,广东垦区(含海南)已有农场139个,兵团成立后又新组建9个团(场),形成10个师148个团,2个独立营和16个工厂的规模。不算学校和科研及后勤服务等单位,直接搞生产的团级单位就达164个。这164个团级生产单位,全部投入了新一轮的橡胶大开发,绝大多数是直接开荒垦殖橡胶,部分团级单位承担给会战一线提供机械、运输、粮副食品生产供应等保障任务。广州兵团这支橡胶开发“百团大战”的部队,有现役军人干部2893人,由原林业工程部队成员、复退军人、农垦干部职工、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组成的兵团干部、战士多达60余万众。在这支兵团大军里,原林业工程部队的指战员依然是植胶战斗的骨干,许多还担任了师、团一级的领导。在海南岛的7个师里,有5个师的副师长是原林一师的战将。其中,原林一师的参谋长潘照,担任了副师长;的副师长之一是原林一师的1团团长张积成;原林一师的老红军罗绮,担任了副师长。出身于林业工程部队的这些兵团的师、团干部,把特林兵的精神风骨发扬光大,影响和传承给他们身边和所带领的兵团干部战士。
  
  ▼ 王震同志多次到湛江、海南垦区调研视察,有时还参加橡胶园开垦劳动。左为“两院”(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的何康院长。

图片

  百团大战,历史上就有过一次,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发动和指挥的,向侵入华北的日军实施进攻和破袭的宏大战役。这场百团大战,已经载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神圣战争的光荣史册。橡胶垦殖的“百团大战”,从1952年林业工程部队开赴华南垦区起,到1982年中国正式宣布巴西三叶橡胶树在北纬17度以北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时长达30年。30年,垦殖体制几经变迁,以林业工程部队为基础的垦殖队伍历经兵转民,民转兵(团),再转民的身份变换,嘹亮的军号依旧,军人的风骨不变。30年,持续的植胶战斗改变了世界橡胶种植的版图。曾经只有南美洲、东南亚被世界公认为是橡胶树生长的区域,中国大面积种植橡胶的成功,使中国的粤西、粤东、海南、云南的西双版纳、闽南和广西的东南部跻身于这个版图。由中国最高层决策,华南垦殖局规划,林业工程部队和垦殖员工绘下第一道线条的新中国橡胶发展蓝图,从此清晰地复写在南中国北纬24度以南、海拔800米以下的国土上。30年,世界橡胶种植版图的改变也改变了世界橡胶市场的格局,改变了中国在这种战略物资供给方面的窘况。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植胶大国,种植面积世界第四,干胶产量世界第五。中国在国际橡胶市场拥有和增强了话语权,橡胶这种重要战略物资在中国有了最基本的自产保障。
  30年,林业工程部队和他的继往者们,在南中国的土地上谱写了一部不断突破的永远的进行曲,这部永远的进行曲表达着特林部队和万千垦殖职工以对祖国的忠贞凝就的不朽精神: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积极奉献。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