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 | 中医药方知多少?

 辉太狼8088 2023-11-08 发布于山东

一张张中医药方,排列了各种不同名字的中草药,疗效变化就在每味药的剂量变动之间,以及各味药之间的搭配比例。到底什么样的方子才算是经典名方?“偏方”和“验方”可信吗?电视剧里说的“药引子”是真的吗?笔者略作概述。

“经方”不仅是经典的方子

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广告中提到源自“经方”这样的说法,什么是“经方”?“经方”指的是经典的方子吗?其实“经方”不仅是经典的方子,“经方”本身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概念。

东汉时期,班固在编撰《汉书·艺文志》时,将医学文献分为四类,分别是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其中“经方”的概念是:“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意思是针对不同的疾病施以恰当的药物治疗,使机体阴阳气血归于平和,这样的方子就是“经方”。《汉书·艺文志》的“经方”条目下列举了汉代以前记载方剂的“经方十一家”,包括《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等,这些文献俱已失传。这是最早关于“经方”的说法。

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参考汉代以前方剂文献的基础上撰写《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在流传过程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部分,实际载方269首。后世医家以《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记载的方剂为法则,根据张仲景辨证论治的原则,加减化裁演化出一系列的方剂,对后世医学影响巨大,《伤寒杂病论》因此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清代医家徐大椿曾经说过:“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症加减之法,真乃医方之经也。”因此,中医界多数学者认为“经方”就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方子。

“经方”一般组方药味较少,最少的仅有1味药,绝大部分不超过10味药,而且药物配伍严谨,药无虚用,具有“普、简、廉、效”的特点。与“经方”相对而言,唐宋金元以后又出现了“时方”。金元时期,医学界出现“医家争鸣”的局面,提出“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观点,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丹溪先后根据临证经验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法,创制了很多新的方剂。清代陈修园在《时方妙用》中指出:“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时方”就是唐宋金元以后医家所创的方剂。“经方”与“时方”是不同历史时期,医学界根据疾病的特点创制的方剂名称的概述,均有其独到之处。

“偏方”“验方”与“秘方”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是家传秘方”的说法,这些“秘方”可信吗?

“秘方”,一般指那些秘而不宣的方子,多由家庭世代相传承袭,因此又有“家传秘方”的说法。这些方子在家族里世代相传,一般不愿对外公开。“验方”,是指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验证有效的方剂。这些方剂虽然不是有名的方子,但是临床疗效可靠,流传较广泛。“偏方”,俗称土方,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中药方。俗话说,“偏方治大病”。这些方子不同于正规方剂,有些用药独特,大多不见于医学典籍的记载。

无论是“偏方”“验方”还是“秘方”,其中既有故弄玄虚的方法,也有行之有效的方子,它们是民间流传的治疗方法,通常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反映了古代民间医师的治病情况,在古代医药著作中也有一定记载。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均记载有民间医师治病的方法。清代还出现了“验方”专书,如赵学敏的《串雅》、陶承熹的《惠直堂经验方》、鲍相璈的《验方新编》等。其中,清代医家赵学敏通过采访民间走方医编撰的《串雅》是古代最丰富的民间治疗经验大全。在编写书籍的时候,赵学敏在钱塘(今杭州)遇到“走方医”赵柏云,赵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毕生的经验全部贡献出来,使大量民间“验方”得以保存流传。“验方”中有很多都是单方,如青蒿治疗疟疾、虎杖治烫烧伤、马齿苋治疗痢疾、鱼腥草治疗咳喘等,是中医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民间的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偏方”“验方”中也掺杂了一些迷信和不科学的方法,使用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要仔细甄别。由于患者饮食、体质、病情、地域、气候等情况不同,这些方子在使用时,需要有医师的指导,才能对症用药。

“药引子”把药带到哪里?

《红楼梦》里薛宝钗治疗喘嗽吃的“冷香丸”要用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夏天开的白荷花蕊、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各十二两,跟“药引子”掺在一起研成细末儿服用。曹雪芹写的冷香丸意在刻画宝钗的性格,是形象塑造的需要。那么,“药引子”又是做什么用的?中药里真的有“药引子”吗?

中医用的“药引子”,又称引药、引子,是中药配方之外,需要在服药前额外加入的一种药物,以引导配方药物在病患体内发挥治疗作用。中药有“引经报使”的说法,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这些引经药既可以协同配方提高疗效,又可以引导配方直达病所,使治疗更加有针对性。如治疗上肢疾病用羌活、治疗下肢疾病用牛膝、治疗咽喉疾病用桔梗等。通常用酒送服药物,取其温经通络或活血化瘀的作用;用姜水送服药物,取其温中散寒或温中止呕的作用;用淡盐水送服,取其滋补肾阴的作用。

此外,一些引药还能缓和汤药的味道,保护胃肠道,降低配方的毒副作用。如“舟车丸”,有很强的泻下作用,易伤及人体正气,一般用大枣煎汤送服,缓和药物的峻猛之性,减少药后不良反应。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引自《中国卫生人才》2023年第10期,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史教研室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科普研究基地成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