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經註·河水·孟門山》鈔記(轉引)

 企愚書櫥 2023-11-08 发布于湖南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 「西嶽崢嶸何壯哉! 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聖人在。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 (李白)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陸游)這些唐宋詩人筆下的著名詩句,從不同側面描寫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的形象。它們或者表現了黃河靜穆悠長的情韻,給人以空間的遼闊感和時間的永恒感; 或者表現了黃河排山倒海的氣勢,一往無前的精神,滔滔不絕、浩浩蕩蕩的偉力。毫無疑問,這些詩句的藝術成就都是極高的。然而,早在公元六世紀初葉,就有一段精采的文字描寫了黃河的形象,為唐宋詩人描寫黃河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這就是酈道元《水經註·河水》孟門山下的一條注。在這段文字裏,作者多側面地描繪了河水咆哮闖龍門的壯觀景象,充分展示了黃河的美的獨特性和豐富性。這段文字由兩個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孟門山,後一部分寫黃河過孟門的壯觀景象。

在文章的前一部分裏,作者先兩用「頂真」手法,準確而又清晰地交代了孟門山的地理位置。接著三引古籍,令人信服地介紹了孟門山的地質與孟門山的來歷。先引《山海經》,說明地質情況: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再引《淮南子》,說明來歷: 相傳當「龍門未辟,呂梁未鑿」的時候,在「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的情況下,由「大禹疏通」而成。又引《穆天子傳》中「北發孟門九河之隥」的說法,印證《淮南子》的記載。最後,作者得出結論: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阸,兼孟門津之名矣。」既然是「龍門之上口」、「河之巨阸」,那麼,奔瀉的河水突然受阻,必然更加憤怒,也就會格外壯觀。這裏,為下文大寫河水做了鋪墊,造成了先聲奪人之勢。

文章的後一部分分三個層次來寫。「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 『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 」這是第一個層次,作者以夾岸山勢的描寫起頭,用滴水穿石的道理作結,從而說明了這夾岸山石的奇特的形狀,正是由於黃河水流的沖擊形成的。作者落筆於山,而意歸於水。我們從這裏似乎看到了河水與孟門山搏擊的形象。自從大禹鑿通孟門,為黃河的前進開闢了道路以後,黃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沖擊、洗刷著孟門。幾千年過去了,黃河不僅使自己河身日益增寬,而且竟然把兩岸大山掏空了。那巨大的山石凌空欲墜,卻又依山靠壁,並不掉下來,實在是天下奇觀。作者面對此山此水,不禁聯想起《漢書》中關於「泰山之溜穿石」的說法,對「水非石鑿,而能入石」的道理,有了更深切的體會。黃河與孟門山搏擊的形象是一個勇猛的戰士的壯美的形象。在這個形象的身上,集中體現了黃河無窮無盡的無堅不摧的偉力,和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韌勁。「其中水流交沖,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魄悸。」這是第二個層次,作者描寫遠望黃河急流撞擊濺起的白色霧氣,就像行雲一樣浮動,揭示了黃河柔美的一面。同時,這裏也形象地告訴人們: 黃河水的無堅不摧的力,恰恰是由運動著的一點一滴的柔水汇集而成的合力。第三層正面描寫黃河波濤洶湧過孟門的壯美景象,這是全文的重點。「奔浪萬尋,懸流千丈」,這是寫水流的速度和氣勢。由於孟門山口河道的水位差而形成了急浪奔瀉、無比迅疾的速度,和從天而降、排山倒海的氣勢。河水猶如一群受驚脫韁的野馬,又如一注飛流直下的瀑布。「渾洪贔怒」 ,這是寫水流的聲響。奔湧的河水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象發怒狂吼的猛獸,呼嘯向前。「鼓若山騰,浚波頹壘」 ,這是河水的形體。水勢鼓蕩,好似群山騰湧; 波濤疊起,一浪趕一浪。滔滔大河呈現出一種前進的動勢,一種大起大落的曲線美。這裏,場面壯闊,氣魄雄偉。作者身臨其境,對古書中的記載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戰國時慎到所著的《慎子》中說: 「河之下龍門,其流駛如竹箭,駟馬追弗能及。」對黃河水過孟門時的迅雷不及掩耳般的速度,驚嘆不已。在這後一部分裏,作者先以石寫水,再由古語「水非石鑿,而能入石」,揭示了奇山的由來,進而過渡到直接寫水。直接寫水,又從遠望水流撞擊濺出的浪花寫起,再由「窺深魄悸」,引出一幅驚心動魄的圖畫。一層接一層,承轉自如; 一層進一層,層層翻進,最後推出文章最精采的段落。而讀者驚嘆未已,文章卻又戛然而止。這就把黃河最光彩照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讀者的腦含齿,取得了最佳的藝術效果,堪稱全文的一個豹尾。

美學家告訴我們: 無機自然物並不都美,衹有以突出的個別的光色形聲現象,充分地體現了現象種類普遍性的才美。也就是說,衹有具有光芒、色彩、形狀、聲響之美的事物,以它突出的個性充分地體現了共性的時候,它才是美的。酈道元之所以面對「咆哮萬里觸龍門」 (李白)的河水讚歎不已,就是因為這段河水是美的。這段河水的美,首先,在於它美的獨特性。它固然呈現出與江水海水不同的風貌,同時,這段山水也是大河上下一萬二千里最為壯觀的一段。正如有人論述到酈道元的這段文字時所說: 「黃河經過龍門,正是最奇險之處,寫來驚心動魄。」 (劉大傑: 《中國文學發展史》)最奇險的山勢產生了最壯觀的水,它集中地體現了黃河的精神、性格、氣魄和風采。其次,在於它美的豐富性。它不但具有內在的無窮無盡的偉力,具有百折不回的韌勁,而且具有外在的色彩之美、聲響之美和形體之美,給人以雄偉壯闊的美感,但有時它又呈現出溫柔和細膩。再次,在於它美的流逝性。水流在不同地段,從上口到下口,又具有「奔浪萬尋」與「浚波頹壘」的變化。

酈道元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又曾親到黃河流域考察,因此,對黃河形象的描寫非常真切。描寫的真切首先表現在,作者為表現孟門山口黃河之水的美設置了一個獨特而又真實的環境。文章不急於正面表現黃河水流過孟門的形象,而是先從山寫起,遠鋪近墊,漸漸逼近,充分描寫了孟門山的奇特險要的地形山勢,這樣,奔騰澎湃的黃河形象在最後出現,就顯得格外自然和真實。本文描寫的真切還表現在,作者用詞造句很講究形象性。比如: 用「傾崖返捍」,寫水勢洶湧沖擊山崖; 用「若墜復倚」 ,寫巨石凌空欲墜不墜; 用「素氣雲浮」,寫水流撞擊濺起的水珠霧氣; 用「魄悸」形容緊張的心理; 用「渾洪」摹狀河水的聲響; 用「山騰」比喻波浪起伏。如此等等,無不形象、妥帖。作者用詞造句還很注意語言的節奏感。文章前一部分記山用參差不齊的句式,文章的節奏顯得比較舒緩。從「此石經始禹鑿」開始,文章句式以四字句為主,比較整齊,節奏開始加快。到「其水尚奔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浚波頹壘,迄於下口。」密集型的四字句式,節調鏗鏘,語氣急迫,有如駿馬注坡,與滾滾向前排山倒海的水勢相適應,使人讀其文,如見其水。最後,以「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一個判斷長句,穩穩地將全文收住,可謂水到而渠成。此外,作者五次徵引古籍,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性和可信性。黃河是壯美的,酈道元筆下的黃河更富有藝術的魅力。這正是藝術的力量。怎樣表現自然美,使之成為藝術的美,《水經註》給我們許多寶貴的啟示。難怪蘇軾在《寄周安孺茶詩》中這樣說: 「嗟我樂何深,水經也屢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