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家长最了不起的能力,就是内核稳定

 新用户4010x7m6 2023-11-08 发布于上海
图源:纪录片《你听见了吗》

刷到一段视频:

一位妈妈对着镜头坦诚地讲述:由于自己内心有许多不可言说的无力感和绝望感,所以隔绝了对孩子的共情和信任。

怀着对未来的担忧,她不受控制地去恐吓孩子不读书就会去捡垃圾,不断地严厉要求孩子做好每一件事...

直到儿子抑郁。

她去上了许多心理课,才发现问题在哪里。

很显然,这个代价太过沉重。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迫不及待找到出处,央视新上线的纪录片《你听见了吗》。

看完之后,我想说,家长们,不要忙着去鸡成绩,先尽力做到内核稳定。

对于一个普通父母来说,这才是最了不起的能力。

💕💕💕

1、家长内核越稳定,孩子越好带。

朋友看了昨天的文章,跑过来跟我说,亲爱的,我家真的太瘦了,饿不起啊。

你看误区不是。

饿了就吃是人类的本能,如果家长真的发自内心地把吃什么、吃多少的权力交给孩子,自己只是去负责准备营养均衡的食物,精进自己的厨艺。

孩子在某一顿,或者说放手的前期吃得少了一些。

但是,失去了零食和关注,她必须要给自己的胃里塞满这一餐到下一餐的食物,否则就会再次挨饿。

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胃就被撑大了,而不再是处于半饱的状态,饿了就吃两口。

那么,掉的肉一定会再长回来。

与此同时,饮食习惯也会被培养好。

每一餐都吃得饱饱的,也能有足够的能量和精力去学习去运动,免疫力也会提升。

孩子自然就好带了。

反而是一直不敢放手,一直害怕孩子饿着,一会给她吃点这个,放学给她带点面包垫一口,才会恶性循环。

除了吃饭,游乐场玩耍、社交、运动,都是这个道理。

家长不要干涉太多,操心太多,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觉得是了不得的大事,帮助她去处理去筛选。

正确的做法,是给足孩子时间练习。

不管她不愿意上前也好,没人跟她玩耍也罢,家长该示范的示范过了,就在一旁安静的呆着,确保孩子需要大人的时候能找到就可以了。

至于,细节和方式孩子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

相信我,孩子是最有智慧的生物。

模仿、尝试、练习、总结,这些她们一个也不知道的名词,却身体力行地在执行着。

作为父母,真正该做的,就是给她创造条件和机会。

剩下的事,全部交给孩子自己。

💕💕💕

2、先有内核稳定,后谈教育、帮助孩子。

知乎上有人提问:“怎么教会5岁的孩子5+8=13?”


有人回:“不用教,6岁他就会了。”

简短,精辟。

但问题是身处内卷大环境的家长,太多恐惧了。

怕孩子不提前抢跑会跟不上,又怕孩子零基础入学会磨折了自信心,怕孩子在低高中录取率下被刷掉,怕孩子没有一个好文凭将来混不好...

因为恐惧,所以焦虑;因为焦虑,所以控制。

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天分。

父母总是拔苗助长,反而会破坏孩子的节奏和对世界的好奇和兴趣,导致孩子越来越慢,越来越不快乐。

而且,我说句扎心的,真实的竞争场景,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在不同时段随时发生,兔子会变成乌龟,乌龟也会变成兔子。

一个人学业期间精彩绽放,考入名校便躺平,也只是赢在了热身阶段;另一个人学业期间默默无闻,步入社会后尝遍人间冷暖、之后砥砺奋发,也会赢在更长久的生命空间。

所以,我尊重教育的系统化设置。

经过无数学者和研究而做出的课程设计,必然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能够接受并学会的。

如果孩子没能够完全掌握,再补习也不迟。

我情愿把刷题的时间留给对生活的体验、留给运动、留给阅读、留给观察。

只要她好好长大,保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慢一步又有何妨呢。

波兰作家显克维支说: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他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只温柔的手,就是父母的内核稳定。

不被他人带节奏,不拿孩子与他人对比,不控制预设孩子的人生。

而是,允许。

允许孩子慢慢来,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脆弱,允许孩子考砸。

一道题,今天学不会,可以明天再学;
一项技能,不熟练,可以明天再练;
一个道理了不明白,可以多场景举一反三;

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摸索,摸索出自己的路。


💕💕💕

3、在内核稳定的家庭长大,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

一位父亲,因为在公司受到老板批评,而心烦气躁。回到家,他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大动肝火,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觉得不服、委屈,转身就把气撒在了家里的猫身上,狠狠地踢了猫一脚。

坏情绪是会传染的,尤其是在一个家庭里。

现代父母已经很少把孩子当成弱小的发泄者,但周身散发的状态还是投射和影响到孩子。

所以,每一位家长都要尽力去修炼自己。

生活充满酸甜苦辣,但一颗随遇而安、通达淡泊的心就是最好的解药。

博主@黑猫白袜子之前曾分享过自己遇到一段经历:

一家人出门旅游,当所有行李因疏漏被退回,其他家庭成员只带着身份证踏上旅程。

但意外的是,当事人没有一个陷入暴怒,没有人生气、指责,甚至还能轻松讨论落地后该买点儿啥,全程气氛都非常松弛。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一定是幸福的,豁达的。外界的力量,也很难对他们造成影响。

这几天,一位群友向我咨询,该如何面对不喜欢老师?

说实话,我的答案是不讨喜的,除涉及身体伤害、言语侮辱、猥亵等原则性问题,对于在社会层面遇到的人,要么适应,要么远离。

老师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是在做一份工作,肯定会有不完美、不完善的地方。

家长在面对这些瑕疵时,真正要做的就是内核稳定。

自己不那么在意这件事,才能不放大孩子的情绪,才能帮孩子淡化感受,进而关注到知识本身。

一个人的世界是相互补给的,父母自带松弛感,家庭合睦有爱,有三两好友,有自己的爱好,有运动带来的多巴胺,自然有力量面对适应某个老师不太恰当的教学模式。

总之,一句话,家长做好自己。

带给孩子的快乐、幸福、学习、和成长价值才是最大的。

💕💕💕

4、家长传递什么样的能量,孩子就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全网讨论的扫兴。

举一个经常发生在我自己家的场景吧。

有一天早上,弟弟想要帮我把牛奶端到餐桌去。

爷爷一路唠叨:“你慢一点!”“注意脚下!”“看着点杯子!”

孩子非常不耐烦,大声的朝老人喊“我知道了!


因为吼叫手不稳,牛奶酒了出来。


爷爷一副胜利者姿态,在一旁不依不饶地说“你看吧!我刚刚就提醒你了,你就是不听!”“你太小了,长大再做这些事”

假设家里所有人都闭嘴,重来一遍,事情会怎样的呢?


A孩子一心一意端牛奶成功抵达餐桌;


B孩子端不稳,牛奶洒了,然后我们一起打扫。

不论何种,其实都会好于实际发生的情况。

所以,我个人的理念是做一个用心但不用力的父母。

不要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也不要害怕孩子犯错吃苦。

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替孩子屏蔽了所有的困难,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作为一个家长,我们更大的责任是去成就自己。

通常情况下,父母如果有一项才能,并一直为之不懈努力,甚至走到了专业、杰出的位置,那孩子的方向感就会明确许多

这才是家风和榜样。

如果,你和我一样恰巧是一位普通平凡的父母,没什么才华,不妨一起尝试着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发芽,稳稳地前行。

当父母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也就不会再不为了小事慌张。

写公众号的几个月里,经常遇到大家提问如何做到内核稳定。

赚钱和学习。

赚钱能让人明白社会运行的规则,打开自己的格局和眼界,学习能人以多种角度看待问题,怀有慈悲和美好。

讲起来一句话,但做起来却是一件件小事的积累。

希望亲爱的们,知行合一。

关于南汐:
一位生活在上海的草根妈妈,家有两娃安宝和小满,每天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经验反思;终生成长,持续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