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安托孤,才是对刘备最大的考验

 子玉史院 2023-11-08 发布于陕西
 / 子

蜀汉在三国中盘子最小,但人事却最为复杂,所以,刘备在大限将至时考虑的最主要问题必然是,如何在蜀汉遭遇夷陵惨败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维持内部的稳定。

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并武力夺取荆州斩杀关羽之后,吴蜀联盟事实上就已经破裂,刘备选择向东吴全面开战,一是复仇,更主要的还是重夺荆州巩固《隆中对》从汉中和荆州两线北伐的既有战略。

刘备的雄心最终被陆逊的一把大火浇灭,当他退守永安之后想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与魏吴同时为敌的情况下保持蜀汉内部的稳定。而刘备之所以没回成都,就是以天子守国门的方式防备东吴对蜀汉可能的进攻。

雪上加霜的是,刘备的生命也即将走到终点,现实倒逼着他必须得为蜀汉的将来做打算。所以,刘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的根本不是“北伐”“兴复汉室”等宏大命题,而是如何守住既有蛋糕的现实。

是的,本质来说,刘备从来都是一个极其务实的人

而当时的现实又是:在战争之前,庞统、法正、关羽、张飞、黄忠等文武核心成员已经相继去世或被害;在东征的过程中,张南、冯习战死,马良遇害,黄权被迫投降曹魏;战后,司徒许靖、尚书令刘巴、骠骑将军马超、安汉将军糜竺也相继去世。

人才匮乏本来就是蜀汉的短板,在法正、关羽等文武精英已经故去的情况下,刘备在人才凋零的现实面前更加担心蜀汉的未来。当时蜀汉内部的情况又是,荆州系、益州系、东州系三派共存的局面,而儿子刘禅不仅缺乏实践无法处理冗杂的事务,更是缺乏威望来驾驭蜀汉内部。

所以,刘备必须得做皇权和权臣共存的设计,走二元政治的路线,用权臣给皇权保驾护航,而这个权臣的忠诚指数也必须要有保证,同时,刘备还得做制衡权臣的考虑。

可以说,永安托孤才是对刘备最大的考验,既要考虑魏吴对蜀汉的虎视眈眈,同时又得权衡内部的复杂情况,还要保证刘禅的皇权不能旁落,一个细节考虑不周到,蜀汉都会遭遇灭顶之灾。

最终,刘备做了以荆州系为主,益州系为辅的设计。由于荆州系一直是刘备集团的主力,此时的丞相诸葛亮又是荆州派的绝对主导,所以,刘备必然要将辅政大臣的重任交给诸葛亮。

没办法,此时的刘备其实没得选,在荆州系的大部分人病逝或者战死的情况下,诸葛亮不管是声望、地位还是个人能力都是荆州系领头羊的存在,刘备所需要做的只有,如何让诸葛亮尽心辅佐儿子同时又做一些必要的设计来制衡诸葛亮的权力。

刘备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考验诸葛亮。于是就有了《诸葛亮传》中的这一段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先是肯定了诸葛亮的能力,然后就是试探:“如果刘禅能辅佐你就辅佐,不能辅佐了你就自己干。”

诸葛亮当时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要的就是诸葛亮的表态,提前打好预防针。完了又叮嘱儿子们:“你们一定要像对待我一样对待丞相呀。”

君臣父子是刘备对诸葛亮和刘禅关系的定义,这本来就是提前给诸葛亮套好道德枷锁的节奏。

接着,刘备又将辅汉将军尚书令李严提拔到了顾命大臣的位置,《后主传》的原话是:“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刘备做了诸葛亮为顾命大臣,李严为副的设计:诸葛亮是荆州派的领头羊;李严是益州派的代表,两派的人都重用的同时又做到了互相制衡。

诸葛亮和李严同为顾命大臣

图源/剧照

怎么说呢,刘备在章武二年(222)夷陵之败后就已经将李严召到了永安宫并提拔为尚书令。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凡是被加尚书头衔的都是事实上的宰相,刘备是早就准备将李严作为顾命大臣。

那段时间,李严在永安宫中负责刘备行营的一切大小事务其实就是在为顾命做准备,让蜀汉大臣在心理上提前接受这个事实。

由于李严此前还有在荆州做官的经历,和荆州派有一定的渊源,所以,也可以作为荆州派和益州派的联系人,处理两派之间的矛盾。

这样,李严不仅可以制衡诸葛亮,同时还能调节内部矛盾,刘备这一步棋走的确实是妙。

刘备驾崩后,李严就以“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身份留在了永安,既是镇守蜀汉的东大门,又是地方上制衡成都诸葛亮势力的重要力量。

后来,李严致信劝诸葛亮“加九锡,称王”的举动其实也是对诸葛亮的进一步试探。

建兴元年(223),诸葛亮被封武乡侯,开府治事,同时领益州牧,李严也被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蜀汉正式形成了荆州系和益州系两派互相制衡的格局,同时,赵云也是稳定蜀汉内部的基石,赵云手中有兵,又在蜀汉内部有巨大的威望,能力又不错,完全具备处理突发情况的实力,刘备生前让他照顾好刘禅,其实就是告诉他:“你要帮我守住蜀汉的家呀。”

赵云也被刘备委以重任

图源/剧照

总体来说,刘备对身后事的安排非常妥当,保证了蜀汉在遭遇军事失败和内部权力交接的平稳过渡。

但蜀汉的危机并没有因此消除,蜀汉在内,既有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西北和南中的少数民族也是不安定因素,再加上魏国和东吴的虎视,蜀汉走的其实是步步惊心。

所以,诸葛亮在初步稳定内部之后就及时调整了蜀汉的战略:高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旗,将人力、物力资源都向北伐中原的军事行动集中

是的,蜀汉的地理位置已经决定了其只有走以攻为守的路线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同时,只有将大家的精力都聚焦在北伐这件事上,内部矛盾自然也会向外部矛盾让步。

也就是说,诸葛亮高举北伐的旗帜不仅以战争的形式给蜀汉打出了和平,更是维持了内部的团结。

虽然后来也出现了李严叫板诸葛亮权威、廖立非议先帝等影响内部团结的事件,但诸葛亮都在第一时间以铁血手段予以回击,李严和廖立都被废为了平民,避免了内部的震荡。在七擒孟获的军事行动中,南中的少数民族也被诸葛亮制服。同时,诸葛亮也及时修复了和东吴的关系,再次联盟,避免了蜀汉陷入两线作战的危局。

蜀汉成功渡过了夷陵战败和刘备驾崩的危机。此时的蜀汉政局已经由此前的互相制衡变成了诸葛亮一人执掌乾坤的格局。用曹睿的话来说就是:“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

怎么说呢,此时的蜀汉也只能走诸葛亮一言堂的路线才能集中所有资源北伐曹魏,不然,内部的制衡只会掣肘前线的战事,影响蜀汉在乱世中图存的生存大计。此前,李严就曾在后勤问题上做文章想以此削弱诸葛亮的权力。只是,他根本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历史,在每一个阶段对人事组织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即使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也在以蒋琬和费祎先后执政的方式延续诸葛亮此前的路线,保证了蜀汉内部始终能够凝聚力量对抗外敌。

当然,诸葛亮的忠诚和刘禅的识大体也是重要因素。

总之,刘备永安托孤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对一场大战的谋划,刘备的安排也绝对堪称教科书级的操作。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董卓的困局,和能力无关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