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门小戏、大地情深

 思乡远梦 2023-11-08 发布于北京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天门剧团荆州花鼓戏《水乡情》
 郭智亚、温小蓓、吕继亮、胡想英、彭云娥演出

  花鼓戏小戏,通常称为“二小”,即小旦、小丑,或“三小”,即小旦、小丑、小生戏。小戏就题材而言,大多集中于日常生产劳动、爱情婚姻和社会生活,也有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小戏唱腔,承袭地域特色的方言功能,带有浓厚的民间特色。演唱时有人帮腔,有锣鼓伴奏,因此在民间流传甚广。
  花鼓子于1954年定名天沔花鼓,天门县花鼓剧团并改名天门县天沔花鼓剧团,为江汉平原第一个县级专业剧团。成立剧团之前,是由活跃在天门、沔阳一带的花鼓戏艺人们组织的复兴班,有李祥焕、刘兴祥等先生为班主,演员为天门、沔阳两县的艺人。剧团成立伊始,家徒四壁,演出在村中大禾场或河湾滩头,或是在村边田地临时搭草台,虽说粗陋,但很结实。十里八村的农民,像赶场一样围拢到这里看戏听戏,热热闹闹。
  天门市花鼓剧团成立后,艺人们获得了新生。演员沈山先生还被选到北京演出,受到党和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湖北省文化厅还专门选派音乐家吴群老师到花鼓剧团对唱腔进行改革,并加入了管弦乐器,使唱腔更为雄浑,更为嘹亮。演出效果也更好,受到江汉平原一带群众的普遍欢迎。
  剧团初创也经历了很多创业的艰难。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演员们为了让剧团生存下来,他们白天挑粗壳、拉板车、编芦席,晚上排戏、演戏。当时,演员们经常用板车拖着行头、乐器下乡演出,被群众称为“板车剧团”。天门花鼓戏以其优美的曲调、丰富多彩的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倾倒了无数观众。抚今追昔,应该说没有老一辈演员的辛苦付出,就没有天门市花鼓剧团今天的辉煌。
  天门市花鼓剧团于1958年迁天门后,转为地方国营。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文革”前,是剧团辉煌的十年。这阶段剧团演出过许多小戏,比较经典的有《两兄弟》《借牛》《双撇笋》《打莲湘》《绣荷包》《肃贪记》等。
  之后,天门(包括渔薪、麻洋镇剧团、文化馆)又演出了如《斗笔》《夺印》《刘四姐》《闹瓜园》《花乡情》《交锋》《招郎》《退礼》《出车》《回家》《心愿》《银海新苗》《银粉世家》《两床棉絮》《张羽煮海》《两个售货员》《王嫌物买肥》等。
  在天门,群众需要这样些小戏,喜欢这样些小戏,尤其是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占领了新农村建设的阵地。
  1955年,吴群、戴宗(见下图)到天门排《俩兄弟》,也是天门剧团成立以来所演的第一出戏。一台锣鼓半台戏。天沔花鼓其伴奏历来是锣鼓伴奏,人声帮腔,男女演唱不分腔。《俩兄弟》也是作曲人吴群第一次在配乐中,运用了丝弦旋律伴奏。从此,天沔花鼓的锣鼓伴奏成为历史。

  剧中故事发生在50年代初期的农村。丁有财、丁有宝两兄弟因分家争土地,隔阂很深,两家同住一院,却用一道篱笆隔开。弟弟丁有宝和弟媳王春香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哥哥丁有财和嫂嫂马宝凤想自己发家,不愿入社。丁有财因经商赔本,耽误农事,妻子又临产,生活和生产都发生困难,要把土地押给农业合作社。王春香不计前嫌,主动为马宝凤接生;丁有宝经妻子和社长南山伯帮助,也消除积怨,愿为哥哥出工,并代表农业合作社,把《土地证》交还哥哥。丁有财夫妇深受感动,决心报名入社。兄弟两家也拆除篱笆,由冤家变成亲人。
  剧本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人与人关系的深刻变化,歌颂了正在成长的农村新人的美好品质。对王春香的开朗、热情、无私,丁有宝的狭隘、保守,丁有财、马宝凤的自私、落后和转变后的愧悔心情,都有较生动的刻画。全剧始终围绕丁家兄弟俩的矛盾与这一矛盾的解决组织情节,开展冲突,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运用戏曲传统形式反映现代化生活方面进行了探索。对群众口语和天沔民歌的运用也有所创造。
  《借牛》现代小戏。天门岳口文化站老站长刘高编剧,1964年由天门县天沔花鼓剧团演出。写生产队饲养员刘大伯,一心维护集体利益,爱牛如命。女儿春花来借牛去耕自留地,老伴私自将牛借给女儿。刘大伯知道后,连夜将牛追回,并说服老伴,以实际行动教育女儿,维护集体利益。
  同年武汉汉剧院移植为汉剧,陈伯华饰春花,李罗克饰刘大伯,童金钟饰大妈。中央电视台作1966年春节演唱节目印发,中国唱片社制成唱片,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片。中国京剧院亦移植演出。
  《绣荷包》写农村少女秋桂,拾到货郎毛老爹捎来春哥要荷包的书信,急忙用鸡蛋换来五色花绒线,绣荷包赠恋人春哥。春哥来取荷包,秋桂杀鸡款待,二人载歌载舞,互诉爱恋之情,并约定秋后成亲。秋桂花旦扮,春哥小生扮,毛货郎丑角扮,是一出典型的三小行戏(小生、小旦、小丑)。全剧唱绣荷包调,旦角表演有圆场、搓线、绣花、杀鸡等细腻做工以及手绢舞等,春哥与秋桂戏抢荷包、舞蹈唱腔欢快热烈。
  《绣荷包》系沈山表演艺术的代表剧目之一,1953年参加湖北省首届民间艺术会演获优秀奖。1981年,由戴莉主演的《绣荷包》,参加湖北省青年演员比赛获奖,湖北电台、湖北电视台录音录像并向全省播放。
【听录音】天沔花鼓传统小戏《绣荷包》
  《打连厢》源于民间连厢歌舞,早期剧本写湖北武昌江夏县牢中逃出了犯人,班头夫妻为了捉拿逃犯,乔装成打连厢的民间艺人,密查暗访,途经云梦、安陆、德安、应城直至京山等地,穿乡过镇,向各行业送恭贺,求取盘缠而打连厢演唱等情节。妻扮花旦,手持金钱棍,夫扮丑角,手持竹板,唱十枝梅、孟兰花调并数干板。全剧载歌载舞,热闹、欢快。打金钱棍的技艺有五花棍、小翻花、满天星、大翻花等,并运用身、腿、肩、手串打花、双跪步、横蹉步、翻门槛、倒板凳等身段步法表演。
  1953年,由沈山、杨笃卿、杨双林等艺人一道,对《打连厢》进行修改,把“班头夫妻为捉拿逃犯而乔装打连厢的民间艺人”主题内容,改为“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而逃荒流落的夫妻以打连厢沿门卖艺为生。其艺术表现形式不变。沈山饰卖艺妇,杨笃卿、杨双林分别演卖艺汉和击乐伴奏。这出戏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民间艺术会演,获优秀奖,使花鼓戏第一次登上首都的舞台。

  《双撇笋》剧情描写村姑陶家姐妹上山打猪草,陶姐与青年陈生邂逅相遇,二人互表爱慕,陶妹从中打趣,描述了农村青年的友情和纯朴爱情。陈生小丑净扮,陶家姐妹花旦扮。声腔有《双撇笋》《结同年》《四爱》;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对唱。表演中三人走“篱笆花”,“耍花手帕”,“挑野菜”等民间歌舞身段。全剧清新活泼,地方风格浓郁。
  1956年,天门县花鼓剧团演出,参加湖北省首届戏曲会演,马安云饰陈生,颜珍德饰陶姐,杨爱枝饰陶妹,均获奖励。
  天门市花鼓剧团演出的《肃贪记》这出戏,是在1994年排演的。《肃贪记》是一出移植的现代廉政戏,剧本原创作是云梦县楚剧团。剧情写女赵书记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品格。感召和教益党员干部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故事。天门市花鼓剧团决定移植上演这出戏。没有剧本,剧团副团长兼导演田友璋同志,凭着他的关系,没花一分钱,从外地拿回了《肃贪记》剧本。演员熊慧敏在《肃贪记》中饰演40多岁的女赵书记。《肃贪记》演出达百场。
  《两床棉絮》现代小戏。彭先浩编剧,天门县花鼓剧团演出。
       写生产队饲养员张大伯雪夜病倒,青年农民杨春主动养牛,将牛犊、老牛牵回家中。午夜,气温骤降,杨春将棉絮盖在牛身上。其妻诗秀不满,拿走棉絮。正好碰上抱着棉絮前来护牛的张大妈,杨春借此教育诗秀热爱集体。程云鹏饰杨春,杨爱枝饰诗秀,许学清饰大伯,乔巧饰大妈。声腔运用十枝梅、补缸、过门调等小调。1965年参加湖北省专业剧团会演。
  《银粉世家》现代小戏,编剧彭秉玉,天门县渔薪荆州花鼓剧团演出。剧情写银粉王以其独到的家传制粉手艺,想包打天下发财。长子头龙提出要和河东水大叔联营办粉厂,遭到银粉王的反对。由于他的旧思想作祟,二子一女先后离他出走,与水大叔联营办粉厂。银粉王一气之下卧病不起,儿女们和水大叔将他接到河东粉厂,在大家的劝导下,粉王终于接受邀请,当了该厂的顾问,并将祖传制粉技艺献出。新产品以“银粉王”的大名作商标,享誉全国。
  音乐运用了圻水、十枝梅等传统声腔。吴宝财饰银粉王,陈天津饰头龙,彭爱平饰二洋,杨丽君饰凤尾,万群新饰水大叔。

  《王嫌物买肥》现代小戏。编剧王国昌、曾腾芳,天门县麻洋荆州花鼓剧团演出。写80年代初,外号“巧舌头”的农民王嫌物到商店买化肥,掌管化肥发放权的营业员王熙珍仗着自己是公社书记未过门的儿媳妇及其所处特殊部门,对“开后门”、“拉关系”之风习以为常。性格质朴而又机智的王嫌物一身正气,巧与周旋,敢于碰硬,表现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向好的方面转化这一主题。
  音乐设计梁泽松。运用圻水、十枝梅等主腔、小调。彭杨林饰王嫌物,刘爱姣饰王熙珍。1983年10月参加天门县村镇文艺汇演,获一等奖。1984年在荆州地区业余现代戏巡回观摩演出中获一等奖。在湖北省1984年业余现代戏曲创作评奖中荣获创作三等奖。彭杨林获演员一等奖,刘爱姣获三等奖。(此剧内容由刘爱姣提供)
  《闹瓜园》现代小戏。1979年由天门文化馆组织业余演员排演并演出。写在西瓜收获季节,公社戚书记带领干部下乡检查生产,队长立春挑着箩筐来瓜园,欲以集体的西瓜招待客人。人称“尖子”的队长娘子立春嫂,巧妙地制止了丈夫用公款请客送礼的不正之风。
  宋爱娥饰立春嫂,郑双喜饰立春。导演杨爱枝、郭扬。声腔运用传统的思凡、过门调。参加湖北省庆祝建国三十周年文艺会演,获演出一等奖、创作奖。湖北电台录音,湖北电视台录相播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