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微生物的起源的论述

 江浇灌 2023-11-08 发布于上海

关于微生物的起源的论述

                                             作者:江浇灌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引援《搜狗百科》网站<微生物>词条的叙述:“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以及病毒,它个体微小、种类繁多、与人类关系密切。”从宏观角度来看,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起源于碳原子——微生物也不例外。那么碳原子是怎么一步步地演化为微生物的呢?

根据进行演化的场所的不同,我们将其中的过程划分为“无机物→有机物”阶段和“有机物→微生物”阶段。

“无机物→有机物”阶段

电离:

引援《搜狗百科》网站<电离层>词条(见图1)的叙述:“电离层(英文:Ionosphere),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电离层受太阳高能辐射以及宇宙线的激励而电离的大气高层。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可知地球大气层高处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地球自转一圈耗时24小时,这就使得地球大气层受到阳光照射的时间大于12小时,这十二个小时的时间保证了受到阳光照射的地球大气层的气体分子已经充分电离并且充分地进行了化学反应。

冷凝:

由于太阳半径相当于地球半径的109倍(见图2),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149597870公里(相当于地球半径的23454倍,见图3),而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并且由于地球本体的不透光性,这就使得在地球背对太阳的地方会形成一个圆锥形的非光照区。该圆锥形非光照区的底面位于地球的地壳位置,而锥尖则位于地球大气层高处————需要指出这是整个地球大气层高处唯一的非光照区。正是由于该圆锥形非光照区的存在,使得无机物能够演化为有机物。  

地球赤道处的自转线速度为466米/秒(见图4),这就使得那些在经过圆锥形非光照区之前就已经充分电离并且充分地进行了化学反应的气体分子以至少466米/秒的线速度掠过圆锥形非光照区之时,相当于经历了一次急骤冷却的过程。这导致原本已经电离并且发生化学反应的各种气体分子急骤冷却为分子状态的化合物。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诞生有机物分子。                 

避免碳化分解:

地球自转是恒定进行着的,因此如果那些在圆锥形非光照区形成的化合物分子始终原地不动的话,那么当圆锥形非光照区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再次暴露在阳光照射之下时,这些化合物分子毫无疑问会被碳化分解为离子状态。

实际上处于圆锥形非光照区中的气体分子不可能保持原地不动。因为处于这个圆锥形非光照区之外的大气层气体分子都受到太阳光芒的照射,但是处于这个圆锥形非光照区之中的气体分子却不受阳光照射。根据气体分子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圆锥形非光照区将形成一个气压洼地。在相同高度的大气层中,气压最低的区域位于这个圆锥体的中轴线位置,因为处于这个圆锥体的所有侧面的气体分子都受到阳光照射,但是这个圆锥体的中轴线位置的气体离光照区最远;在不同高度的大气层中,气压最低的部位于这个圆锥体的底部,因为这个圆锥体的锥尖及侧面均受到阳光照射,唯独底面不受阳光照射。另外由于地球本体位于这个圆锥形非光照区的底部,那么在气压洼地和地心引力的双重作用下,将使得气流由锥尖部位向锥底涌动,导致在此处形成的各种化合物被冲刷到地球本体方向。      

引援《搜狗百科》网站<电离层>词条(见图1)的叙述:“电离层(英文:Ionosphere),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电离层受太阳光能辐射以及宇宙线的激励而电离的大气高层。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意思就是说在低于60千米的地球大气层气体分子即使受到阳光照射也不会发生电离。根据地球大气层温度变化曲线图(见图5),自地壳表面至电离层高度的温度都无法使有机物碳化分解。这就是说只要在圆锥形非光照区形成的有机物被冲刷到低于电离层的高度即可避免碳化分解。这使得在圆锥形非光照区形成的各种化合物在地球大气层中越积越多。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圆锥形非光照区中自锥尖向锥底的气流非常湍急!因为如果这个圆锥形非光照区能够生成有机物的话,那么就一定能够生成水分子(学名氧烷)。因为水分子的构成仅仅氢、氧两种元素;而构成有机物的元素则可能有十多种,引援《搜狗百科》网站<有机物>词条(见图6)的叙述:“除含碳元素外,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氢元素,有些还含有氧、氮、卤素、硫和磷等元素。” ,并且形成水分子所要求的冷凝温度比形成有机物所要求的冷凝温度要宽松得多,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此处能够生成水分子。反过来说,如果地球背面的圆锥形非光照区连水分子都不能生成的话,谁会相信它能生成有机物呢?   

引援《搜狗百科》网站<电离层>词条(见图1)的叙述:“电离层(英文:Ionosphere),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电离层受太阳光能辐射以及宇宙线的激励而电离的大气高层。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 也就是说电离层中的氢、氧元素都处于离子状态,而这个圆锥形非光照区又是整个地球大气层高处唯一的冷凝场所。由此断定这个圆锥形非光照区是地球上的一切水分子的来源。众所周知水分子在地球上的保有量非常大!五湖四海、天上地下随处可见水分子的身影!地球的年龄估计为46亿年,如果此处是水分子的唯一来源的话,即每年在这个圆锥形非光照区形成的水分子的数量约为地球上的水分子的总数量的46亿分之一。由此断定在圆锥形非光照区中由水分子和其它无机物分子和有机物分子构成的气流非常湍急,而有机物分子则相当于被裹挟其中被冲刷到地球本体方向。随着水分子和有机物分子在地球大气层中越积越多,也就为微生物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有机物→微生物“阶段   

有机物向微生物演化的过程毫无疑问是在离子状态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所有参与演化的有机物分子都处于离子状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微生物并非单纯由有机物分子构成的,许多常见的无机物譬如水分子、氧分子、氮分子甚至二氧化碳分子等等都是构成微生物必不可少的元素。这就要求这些构成微生物的无机物分子也处于离子状态。使物质由分子状态转化为离子状态的途径无非就是高温电离和强电场电离这两种方法。但是如果采用高温电离的方法的话,由于使有机物分子发生电离的温度和使无机物分子发生电离的温度相差非常大,那么就会造成这样一样状况:当有机物分子已经电离时,无机物分子仍然处于分子状态;而如果将温度调整到足以使无机物分子发生电离的程度时,又会导致有机物分子碳化分解。因此采用高温电离的方法根本行不通,只能采用强电场电离的方法。环顾整个地球物理环境:在地表以下,由于大地是良好导体,因此地球本体不可能携带大量电荷,也就不具备强电场特性,因此“有机物→微生物”的演化就不可能发生在地球本体位置;在地表以上,只有地球大气层的云层中飘浮着的云朵具备强电场特性。因此断定“有机物→微生物”的演化发生于地球大气层的云层之中。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天空中飘浮着的大大小小的云朵司空见惯,有谁会想到这里竟然是原始生命的孵化场?

关于云朵的组成成分,无非就是水分子、空气分子、有机物分子三种物质。因为云朵之所以能够飘浮于天空,依靠的是空气的浮力。因此凡是空气浮力无法承受的物质,云朵中肯定是没有的。比如地表上常见金属、岩石、泥土等物质云朵中就没有;另外云朵中的水分子是气态的,而地表的水分子是液态或固态的,一旦气态的水分子凝结为液态或固态的话,那么将会超出空气的承受能力而坠落地面。

云朵中含有水分子是公认的事实,因为每次下雨、下雪、下冰疱的时候拿来一检测都是水分子。因此可以说,每朵云朵中都含有大量的水分子。

云朵中含有空气分子也是公认的事实,云朵之所以能够飘浮于天空中是因为借助了空气的浮力,在云朵周围充满着空气分子,在云朵内部也充满着空气分子,而且云朵也无法阻止空气分子在其内部进进出出,因此可以说,每朵云朵内部都含有大量的空气分子。

云朵中是否含有有机物分子是有争议的,经分析认为云朵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分子,也可能根本不含有有机物分子。人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天空中飘浮着的云朵,是因为云朵处的水分子处于低温冷冻状态,导致光线无法穿透的原因。根据地球大气层温度变化曲线图(见图5),云朵的温度低于0℃,因此云朵中所携带的电荷并不是无机物分子受到高温而电离产生的,而是有机物分子受到阳光照射而电离产生的,这说明那些携带大量电荷的云朵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分子;携带少量电荷的云朵中含有少量的有机物分子;不携带电荷的云朵中可能不含有有机物分子。

电离:

      引援《搜狗百科》网站<闪电>词条(见图7)的叙述: “雷雨云所产生的闪电,与上面所说的弧光放电非常相似,只不过闪电是转瞬即逝,而电极之间的火花却可以长时间存在。因为在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可以人为地维持很久,而雷雨云中的电荷经放电后很难马上补充。当聚集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在云内不同部位之间或者云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电场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千伏特/厘米,局部区域可以高达1万伏特/厘米。这么强的电场,足以把云内外的大气层击穿,于是在云与地面之间或者在云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不同云块之间激发出耀眼的闪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闪电。” 由于空气是不良导体,因此对于飘浮于天空中的云朵而言,释放云朵中的电荷的唯一途径就是打闪电。打闪电有不同云朵之间打闪电和从云朵向地面打闪电两种形式。但是毫无疑问都要求云朵中的电场强度强大到能够击穿闪电路径上的所有空气分子的程度。以从云朵向地面打闪电为例,由于云朵至地面的距离至少为一千米,因此从云朵向地面打闪电要求云朵中的电场强度强大到足以将这一千米的空气击穿的程度。但是在云朵中的电场强度仅为打闪电之时的电场强度的80~90%之时虽然不足以击穿云朵与大地之间的空气,但是将云朵中的空气分子电离为离子状态还是不成问题的。这就造就了有机物分子与无机物分子共同处于离子状态的局面,而在云朵中的电场强度由不足以打闪电增长至足以打闪电的这段时间里将提供给云朵中的已经电离为离子状态的有机物分子与无机物分子充足的进行化学反应的时间。

      冷凝:

云朵的温度低于0℃,并且打闪电根本无法改变云朵的温度,因此可以认为云朵即是良好的冷凝场所,。由于维持云朵中的有机物分子和无机物分子处于离子状态的力量是云朵中巨量的电荷,因此当打闪电发生之时,随着云朵中巨量的电荷瞬间释放之后,那么云朵中的有机物分子可能演化为微生物。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图5    ↑↑↑

    图6   ↑↑↑

       图7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