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一个“皖”字了得

 金凤寨 2023-11-08 发布于上海

徽风当浩荡,皖韵亦悠长。学界公认,安徽之“皖”称,其缘在境内有皖山,即今天柱山。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江淮大省,冠以一个“皖”字,其诞生与演化的历史如何?这要从我国文学的源头——《诗经》说起。

《诗经·小雅·大东》有云: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里的“睆”即后来“皖”的古字,本意指眼睛突出,引申形容明亮光泽。据余冠英先生考证,《小雅》大致产生于西周末与东周初, 也就是说在二千七百多年前就已有最早的“睆”字出现,但其时未见文献记之为地名。同在《诗经·小雅》中,以“睆”表达浑圆貌的还有“杕杜” 一诗,其云:“有杕之杜,有睆其实”。

以上例证的“睆”,按形声造字法,即从目完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徐铉校订本载: “睆,睅,或从旱”。随着文字使用变化,相继有“皖、晥”等异体出现,形成“睆、皖、晥”三者混用于地名现象,但以“皖”为多。

那么最早用“皖”来表述今皖西南一方地名者,见于何书呢?有人认为是东汉王充的《论衡》,其《验符篇》载:“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庐江皖侯国(民)际有湖,皖民小男曰陈爵、陈挺,年皆十岁以上,相与钓于湖涯”。文中记述的皖侯国,其时为庐江郡皖县地。这里的皖侯国、皖民,均用的“皖”。

然而笔者在研究地方志过程中发现,更早用“皖”为地名者, 还是西汉的太史令司马迁。虽今本《史记》中已不见“皖”之名的一段文字,但所幸的是唐杜佑《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一载:“舒州……古皖国也”,其后有注:“春秋时有皖国,《史记》曰:'皖,夏姓,皋陶之后’” 。

可见,皖国正式记入史书文献,妥妥地有2100多年了。

接下来,可检索到涉皖之文的有《汉书》。其地理志卷第八上载庐江郡所辖之“县十二”,其中就有“睆”县。《汉书》注本中以唐颜师古注本最著名,颜氏在《汉书叙例》中说“《汉书》 旧文多有古字”,今则“曲核古本,归其真正”。然而,颜注本在流传中又逐渐形成多种版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汉书》采用刊行最早的北宋景祐本为底本,并参照吸收诸本之长而定型,其相应文所用为“睆” ;而之前的商务印书馆刊行的“百衲本”《汉书》相应处则用的是“晥”。

在唐宋时期,今皖山(天柱山)已成为朝野闻名的佛道圣地,故史料中关于皖之地名频率达到高峰,而且还出现了以山为偏旁的新造形声字与借字,如唐大历间任舒州(州治皖城,即今潜山市城)刺史的独孤及作《祭岏山文》,唐五代诗僧释齐已作《浣口泊舟晓望天柱峰》等。

有专家统计,民国之前,历代文献中用“皖”多达3528例,涉及文献多达1378部,而“晥”或“睆”各不足百例。历史上“皖”地政治文化中心长期位于皖公山下的皖城,安徽境内的长江段此后也逐渐有了“皖江”之称。到了清代,桐城派开山祖方苞便常以“皖”称省乃至省会安庆;书法家邓石如自号“完白山人”,其意正在“皖”,其所追求正在洁与明;京剧鼻祖程长庚被许多史家记为“皖人” ……可见,“皖”是极具安徽文化底蕴的词汇。

有赞曰:和美之邦,古今“明亮”,代传馨香,山高水长,踔厉奋发,潮起皖江,“皖”字文脉,再写华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