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荷尖角丨在黎明之前——电影《建国大业》艺术特色分析(哈工大威海校区 于嘉宁)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3-11-08 发布于山东

电影《建国大业》海报(来源:时光网)



      作者:哈工大威海校区 于嘉宁

《建国大业》是由韩三平、黄建新担任总制片人并执导,唐国强、张国立等主演的剧情片。该影评曾获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等多个奖项。影片作为近年来红色影片的经典之作,通过厚重的时代感和浓郁的历史感,采用宏大的叙事和结构独特的叙事角度,真实还原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历史。影片传达着对历史人物的崇高敬意与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是对受众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建国大业》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这一段历史中,国家和人民的屈辱被慢慢冲刷,笼罩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逐渐看到希望的曙光。

下面本文将从人物、情节、结构、画面和主题对该影片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重塑历史人物,重现历史伟业。《建国大业》当中人物关系复杂,当中最核心的人物是毛泽东和蒋介石。故事叙述也主要集中在国民党和共产党在这个时期的各种“拉扯”中,如重庆谈判。毛泽东抱着和平的美好期愿勇赴重庆。明知前路危险,但为了祖国的团结和人民的希望,毛泽东毅然决然地选择直面蒋介石。而蒋介石心怀鬼胎,表面和善,内心却阴险狡诈。他组织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使中共背上发动内战的罪名,他妄想建立独裁统治。影片重庆谈判一段中,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的会面展现出两个人的心胸和政治立场。

还原历史情节,再现历史本真。作为一部经典的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的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情节安排成为一大难点,多方讨论过后,《建国大业》决定采用的是以第三方即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态度作为影片的叙事视角来看待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纠葛,情节叙述完备,真实还原历史。这一视角也使观众更加客观地体会到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党间的斗争与利益纠纷。加上《建国大业》整体的叙事风格充满着温情和人性化的表达,使影片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艺术教育作用。

再绘历史画面,永刻历史痕迹。《建国大业》画面构造最大限度地向历史靠近,还原历史本真。在出现共产党相关的画面时,为了还原解放区的历史原貌,大量运用黄色来模拟黄土;而在国民党相关的画面时,为表现资产阶级的特色,背景环境布置明艳奢华。两党的相关镜头中对画面的明显对比,突出了共产党为国家作出的伟大贡献、历经的艰苦磨难。

拓展历史事实,展现兴亡意识。作为一部主旋律国庆献礼片,在悠扬而温情的叙事中弘扬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理念。表现了对国民党必定失败的悲悯之情,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影视从业者的爱国热情。

长夜将过,旭日东升。黎明之前的那段历史厚重而波澜,《建国大业》是所有为新中国作出牺牲、付出奋斗的历史人物群像,更是当下中国人民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敬意和对祖国浓烈的爱意的外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