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记◆曾子问》第七(21~22)

 乐水无涯 2023-11-09 发布于辽宁

​        21、曾子问曰:“宗子为士①,庶子为大夫②,其祭也如之何?”

        孔子曰:“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③,祝曰:'孝子某为介子某荐其常事④。’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摄主不厌祭⑤;不旅⑥;不假⑦;不绥祭⑧;不配⑨。布奠于宾⑩,宾奠而不举⑪,不归肉⑫。其辞于宾曰:'宗兄(宗弟、宗子)⑬他国,使某辞。’”

【注释】

①宗子:嫡长子,为一宗之主。

②庶子:宗子以外之子皆谓庶子。庶,众也。

③上牲:指少牢,即一羊一猪。太牢是指牛羊猪全备。按礼,大夫祭用少牢,士祭用特豚(一头猪)。于宗子之家:因为庙在宗子家,庶子家不得立庙。

④孝子某为介子某荐其常事:孝子某:孝子,指宗子。某,宗子之名。介子某:介子,指庶子。介,副。庶子贱,故于宗子为副。某,庶子之名。庶子而称介子,名义上好听点,这样似乎就有资格参加祭祀了。荐其常事:进献通常的祭祀。

⑤摄主不厌祭:摄主,指庶子。厌祭,祭祀时不用尸作代表,以食品直接供奉祖先使之饱食。厌,亦作“膺”,饱食。“厌祭”就是独自让神吃饱祭品的无尸之祭。厌有阳厌,有阴厌。郑玄注云:皆辟正主。厌,厌饫神也。厌有阴有阳,迎尸之前,祝酌奠,奠之且饗(xiǎng即“飨”),是阴厌也。尸谡之后,彻荐、俎、敦,设于西北隅,是阳厌也。此不厌者,不阳厌也。

⑥不旅:不旅酬。旅,众。酬,主人敬客人酒。凡祭祀或燕饮之礼,参加者按照地位的尊卑,从尊者开始,往下依次递相劝酒(或曰进酬酒),是谓旅酬。尊酬卑,长酬幼。(曾子问第7节)

⑦不假:假,通“嘏(jiǎ,gǔ的又音。)”,福。在举行尸祭礼时,尸要授给主人一个饭团子,并向主人致祝福词,以表示神向主人赐福,谓之“嘏词”。不嘏,不代神向主人致祝福辞。

⑧绥祭:也叫“堕祭”。指由佐食从俎豆上取下当祭之物以授主人或尸,行食前祭礼。佐食但取下而已。郑玄说:“下祭曰堕。”

⑨不配:祝的祝辞中没有“以某妃配某氏”的话。以上的五不,是由于摄主代行祭祀,所以礼数有减省。如由宗子主祭,就无此减省。

⑩布奠:主人向宾敬酒时,把酒放在俎醢的北面。奠,指解,即晒杯。

⑪宾奠:宾把主人的敬酒端过来,放在俎醢的南面。按常规,下面只要宾一举起此杯,旅酬就开始了。

⑫不归肉:归,通“馈”,赠送。

⑬宗兄宗弟宗子:这是摄主的话。摄主如与宗子平辈,可称“宗兄”或“宗弟”;如果不是平辈,可称“宗子”。

【译文】

        曾子问道:“宗子的爵位是士,而庶子却是大夫,其祭礼该如何进行呢?”

        孔子答道:“用大夫的少牢之礼在宗子之家祭祀,祝辞要说'孝子某代替介子某奉献祭品,以行岁时祭祀之常礼。’若宗子有罪,被放逐而居住在别的国家,而庶子爵为大夫,祭祀时,祝辞就要说:'孝子某让介子某代行主持岁时祭祀的常礼。’凡代替宗子主持的祭祀,不举行厌祭;不行旅酬礼;尸不向主人致祝福词;不用人帮助尸和主人行食前祭礼;不用父祖之妻与父祖配享祭祀;代理主人向祭祀的宾劝酒,把酒杯放置在俎醢的北边,宾把酒杯移放到一边而不饮;也不向尸和来宾馈赠牲肉。庶子对来宾致辞说:'宗兄(或宗弟、或宗子)现在他国,派我代行祭祀,并让我向诸位致意。

问题一 “摄主不厌祭”,能否说明成丧祭中有“厌祭”?

        上文说“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宗子有罪,居于他国”,“摄主不厌祭”。

        厌,通作“餍”,即吃饱之义。“厌祭”,即让神吃饱之祭。然在祭祀时,一般都有尸来代替神享用祭品,神是很难吃饱的,所以要神吃饱,要么在祭祀的末尾增加“彻荐、俎、敦,设于西北隅”的环节,要么不设尸,此时神才能尽情享用。前者属于正祭,所以当以后者最为合理,所以郑注说“厌时无尸”。由此可见“厌祭”必须同时具备“无尸”和“饫神”两个条件。那么“摄主不厌祭”,根据传统的逻辑学原理,即包含三种情况:

       一是无尸不饫神;二是有尸饫神;三是有尸不饫神。

       这三种情形,第一种是无道理的,所以排除,第二种是宗子(正主)所行之正祭,故又排除,只有第三种,当切合孔子原意。不让神吃饱,即在祭末,不把荐、俎、敦,改设于西北隅,这是郑玄推断此处为所谓“阳厌”的根据。那么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正主有厌祭”呢?不能,如果“不厌祭”即孔子所说的“有尸不饫神”,那么它的反命题同样也有三种,即有尸饫神、无尸不饫神、无尸饫神,第二种是无理的,故排除,但第一种和第三种都是成立的。“厌祭”仅仅属于第三种,不能包含第一种。从下文孔子云“祭成丧者必有尸”来看,“摄主不厌祭”的反命题只能是第一种,即正主只能举行正规的有尸之祭,且要让神吃饱。所以任何人从“摄主不厌祭”这句话推出成丧祭(正祭)有厌祭的相关言论,都是无理的,如凌廷堪就是其中之一,他说:

        考《曾子问》云“殇不祔”,郑注:“祔”当为“备”,声之误也。祭,何谓阴厌、阳厌,夫殇不备阴厌、阳厌,则成人之祭有阴厌、阳厌可知矣。《曾子问》又云“摄主不厌祭”,夫摄主无厌祭,则正祭有厌祭可知矣。

        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凌论证前提是承认郑玄“祔当为备”之说,以此来论证郑说之确。如此论证,胡适先生称之为“丐辞”,皆为袒护郑说而已。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说“摄主不厌祭”呢?原因在于正如下文曾子所问成丧祭祀不用尸可行吗?此处庶子代祭,当可以无尸吧?按礼,成丧祭绝不可无尸(士大夫以上宗庙之祭均要有尸,无禄者可以无尸,《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云“无禄者稷馈,稷馈无尸”是也)。所以孔子特别提出“摄主不厌祭”,意在提醒。

        22、曾子问曰:“宗子去在他国,庶子无爵而居者,可以祭乎?”

        孔子曰:“祭哉!”

        “请问其祭如之何?”

        孔子曰:“望墓而为坛,以时祭。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宗子死,称名不言孝①,身没而已②。子游之徒③,有庶子祭者以此,若义也。今之祭者,不首其义,故诬于祭也。”

【注释】

①称名不言孝:即在祝词中只称“子某荐其常事”。因为只有宗子才可以称“孝子”。宗子在,庶子可称介子;今宗子不在,即不可再称“介子”。可比较上节“孝子某为介子某荐其常事”句。

②身没而已:庶子死后,其子即庶子之嫡子,祭此庶子即可自称“孝子”,祭此庶子之父也可自称“孝孙”

③子游之徒以下:徐师曾说:“子游之徒”以下的话,不是孔子的话,而是郑玄的《注》文误入正文。此若:此。若,此也。这里是同义词连用。

【译文】

        曾子问道:“宗子离开祖国而在别国,没有爵位的庶子还留在国内,可以主持祭祀吗?”

       孔子答道:“当然可以祭啊。”

       曾子又问:“请问该怎样祭呢?”

       孔子答道:“庶子可以在朝着祖先墓地的方向上筑坛,按时祭祀。如果宗子己死,则可以先到祖先墓地把情况享告一番,然后在自己家中祭祀。宗子死了,庶子祭祀时只称自己名,而不自称孝子,直到身死为止。子游的学生中,有以庶子身份祭祖的,就是照此道理办事。如今庶子的祭祀,根本就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成了胡闹乱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