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邦炜:​宋徽宗角色错位的来由丨202310-109(总第2518期)

 七大王图书室 2023-11-09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张邦炜著:《宋代政治文化史论》

人民出版社,2005年

宋徽宗角色错位的来由

宋徽宗有艺术家的气质——风流、浪漫、玄想,无政治家的素养——睿智、务实、果断。阴差阳错,他竟君临天下。宋徽宗角色错位,对北宋历史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但不能夸大。号称“极盛”的北宋王朝迅疾覆灭,原因相当复杂。从前有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认为北宋覆灭的原因在于“朝议”不听章惇之言,误立端王赵佶即宋徽宗为帝。他们如此假设:

设建辟之时,朝议从惇,端王不帝,宋可无败乎![1]

其实,这一角色安排不能归咎于“朝议”,宋徽宗之立自有其前因后果。下面的讨论从宋哲宗之死开始。

一、哲宗纵欲早逝

宋徽宗赵佶是宋哲宗赵煦的异母弟,宋哲宗生于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宋徽宗生于元丰五年(1082)五月,[2]兄弟二人年龄相差不到6岁。在正常情况下,宋徽宗断无继承宋哲宗皇位的可能。宋徽宗继位有一线希望,是由于宋哲宗刚满23岁便死去。[3]

宋哲宗的病情对外公开的说法是:

故冬以来,数冒大寒,浸以成疾,药石弗效,遂至弥留。[4]

所幸,时任知枢密院事的曾布日记《曾公遗录》部分保存至今。从中可知,宋哲宗并非因伤风感冒而死,而是死于性生理疾病。两宋帝王患性生理与性心理病者,除宋哲宗而外,至少还有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军袭击扬州,宋高宗夜半仓皇渡江而逃,“矍然警惕,遂病熏腐”,从此患下性无能症。其后果是丧失生育能力,“后宫皆不孕”。[5]

宋哲宗的病情及后果都比宋高宗严重得多。其症状为“精液不禁,又多滑泄”,[6]是致命的。其病因则是极度性放纵。宋哲宗宫中美女如云,宰相吕大防的夫人亲眼看见:宋哲宗“前后宫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惟四人一样妆梳,衣服之类无少异。”“其服饰珠翠之盛,信天下所未睹。”[7] 宋哲宗9岁做皇帝,其管教者既有祖母宋英宗高皇后,又有嫡母宋神宗向皇后、生母宋神宗朱德妃。其中,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是位女强人,她对宋哲宗管束颇为严厉。宋哲宗年纪渐大,依然身不由己。他对其祖母“甚衔之”,[8]但在行动上不敢为所欲为。当时人说:宋哲宗“天颜穆然,敬奉二宫,有不迩声色之意”,[9]大体属实。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去世,宋哲宗大权在握,再也不受管束。他立即反弹,不仅在政治上一反高太后所为,排斥旧党、废止旧法,起用新党、推行新法,而且在生活上肆无忌惮,纵欲无度。中书侍郎范百禄曾兼任侍读,很了解宋哲宗,对其健康状况深表关切。他在出知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时,为此专门上疏宋哲宗。奏疏引用孔子所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告诫哲宗应注重“养生褆身之道”、“福寿康宁之术”。[10]对于这类忠告,宋哲宗置若罔闻。加之宦官“起哲宗侈心”,[11]于是宋哲宗变本加厉。“明艳冠后庭”的御侍刘氏“有盛宠”,[12]与高太后所立孟皇后争宠。宋哲宗不顾大臣反对,断然将孟皇后废黜。刘氏取而代之,正位中宫。宋哲宗与刘氏如胶似漆,因此得下性生理疾病。御医秦玠、孔元、耿愚束手无策,“深以为忧”。[13]宋哲宗一病不起,于元符三年(1100)正月十二日深夜病故。

元符二年八月,当时位号为贤妃的刘皇后虽然为宋哲宗生下一皇子,即所谓邓王,但两月后便夭折。宋哲宗撒手人寰,膝下无传宗继位之人。外界早知宋哲宗性命难保,他本人则对病情估计不足。宋哲宗短命,并未留下遗嘱。于是峰回路转,当时被封为端王的宋徽宗赵佶继位出现一线希望。

二、太后“圣意先定”

端王赵佶继位虽有希望,但希望相当渺茫。宋哲宗有皇弟13人,其中8人已死,5人尚在,即申王赵佖、端王赵佶、莘王赵俣、简王赵似、越王赵偲。5人之中,申王赵佖年纪最大,但有目疾;简王赵似是宋哲宗的同母弟,系当时被尊奉为皇太妃的宋神宗朱德妃所生。帝政时代的皇位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亡故皇帝无皇子,则论血缘关系亲疏,立同母弟;或以长幼为序,立年长者。简王赵似无疑是一大热门人选。

至于端王赵佶,系宋神宗第十一子,宫中称他为“十大王”,是由于“神宗第十子(仪王赵)伟[14]早世”。[15] 其生母陈氏虽史称宋神宗钦慈皇后,但入宫之初,不过御侍而已,生下赵佶后,才母以子贵,先后进封才人、美人,并已于11年前死去。其钦慈皇后以及太妃、太后等头衔,均为死后多年追尊、追谥。赵佶既非嫡又非长,在通常情况下,继位的可能性极小。

究竟由谁继位,身为皇太后的宋神宗向皇后必须面对这道难题。她本人无皇子,态度较超脱。与宋英宗高皇后不同,宋神宗向皇后是个以不贪恋权力闻名的弱女子,素不过问朝政,决断能力极差。她犹豫不决,只得就近在宫中,与宦官商议。

向太后询问大宦官梁从政,得到的回答是:

第问章惇。

向太后“疑之”,怀疑他交结外朝,再问道:

即惇言非,奈何?

梁从政说:

惇,宰相,其言安可不从!

两人话不投机,向太后“麾之去”。史称:

初,梁从政给事皇太妃(即宋神宗朱德妃)閤,阴以简王属章惇。[16]

梁从政早已暗中勾结宰相章惇,试图拥立简王。另一大宦官郝随,“本陈太妃(即宋徽宗生母)閤中旧人”。[17]郝随与端王的关系,和梁从政与简王的关系完全相同。向太后是否事先咨询过他?郝随是否建议立端王?向太后是否采纳其建议?史籍虽无记载,但极有可能。下面两点即是其佐证。

一是郝随素来干预宫廷事务乃至朝政。当年仅位居婕妤的刘皇后不甘屈居于孟皇后之下,郝随边劝慰边建议:

毋以此戚戚,愿为大家早生子,此坐正当为婕妤有也。[18]

这一主意最终果然奏效。刘皇后为斗倒孟皇后,“阴造奇语以售谤,内侍郝随、刘友端为之用。” [19] 刘皇后一伙诬陷孟皇后厌魅,[20]侍御史董敦逸负责录问此案。他明知这是一桩屈打成招的冤案,“握笔弗忍书。郝随从旁胁之,乃不敢异。”[21]于是孟皇后被废。郝随实属刘皇后争宠获胜的一大“功臣”,其主意与能量都在梁从政之上。向太后岂有仅询问梁从政,不咨询郝随之理?即便向太后不问,一向不甘寂寞的郝随势必主动进谏。以其三寸不烂之舌,自会说动向太后。

二是宋徽宗后来百般庇护郝随。郝随不仅是孟皇后冤案的主要制造者之一,而且是个特大贪污犯。他负责宫中修缮,既浪费:

穷奢极侈,殚工尽巧,以粪土用邦财,以寇雠用民力。

又贪赃:

不经有司,擅自支费,因缘为奸,乾没无限,以至内帑珠金,率意取之,并无归着。[22]

宋徽宗即位后,御史中丞席旦等官员纷纷上疏弹劾。宋徽宗大事化小,称:“彼自乞宫观。”[23]暂且将郝随调任延福宫使,以平众怒。史称:

内侍郝随娇横,(席)旦劾罢之,都人诵其直。[24]

这一处分实在太轻,给事中龚原又上疏“论郝随得罪,不得居京师。” [25]然而郝随与宋徽宗的关系毕竟非同一般,知情者“或揣上意且起用”。[26]果不其然,郝随不久复官,并升任知入内内侍省。席旦、龚原等官员反因弹劾郝随而遭贬。郝随此后更是有恃无恐,动辄告御状,“泣诉于上”。而宋徽宗总是“慰勉之”。[27]大观三年(1109)十月,郝随死,“谥荣恪”,[28] “赠开府仪同三司”。[29]此职乃文臣寄禄官之首阶。郝随以何功何德享此殊荣,难道仅仅因为他曾侍候徽宗生母?这更让人怀疑郝随实乃宋徽宗的幕后拥立者。

诚然也有反证,即郝随党同章惇。史称:

章惇专政,结内侍郝随,以固权宠。刘友端助之,三人凶狡相济。[30]

确实,宋哲宗后期,章惇拜相,“结宦官郝为助”。宋哲宗的动向由郝随“觇知”,再“密语(章)惇”。[31]然而北宋后期,政局变幻莫测,官员翻云覆雨,利益集团不断重组。官员分道扬镳乃至反目成仇,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在这批变色龙中,以杨畏最负臭“名”,人称“杨三变”。[32] 宋徽宗即位后,章惇、郝随处境迥然不同,足见二人已分道扬镳。其原因也许正在于二人拥立对象不同。

向太后询问梁从政后,深感事态之严重。她唯恐发生变故,于正月十三日黎明迅疾召集宰执大臣商议继位重事,并部署加强都城警戒,要求各地务必保持安定。向太后在召见大臣之前,已成竹在胸,即所谓“圣意先定,牢不可移”。[33]这位弱女子一改优柔寡断的旧习,顿时颇有决断,固然是形势所逼,或许也与郝随的策划和支持有关。

三、“朝议” 流于形式

宋徽宗即位的合法依据是宋哲宗《元符遗制》。北宋前七帝的《遗制》至今仍保留在《宋大诏令集》卷7和《宋会要辑稿·礼》29之中。其中,宋太祖《开宝遗制》为宋太宗伪造,或许尚嫌证据欠充足;宋哲宗《元符遗制》系冒名之作,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元符遗制》称:“皇弟端王某,先帝之子,朕之爱弟也,仁孝恭俭,闻于天下,宜授神器,以昭前人之光,可于柩前即皇帝位。”这并非宋哲宗的临终遗言,而是向太后主持下的“朝议”即御前会议所作出的决议。其草拟者虽然是大臣,实则向太后之意。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上看,宋代的“朝议”理当受到历史的肯定。最高统治者遇到军国重事与烦难问题,往往召集大臣商议,允许自由发表意见,虚心倾听并加以吸取,以便作出正确决策。“朝议”实可视为古代政治中的现代政治因素,专制独裁政治中的自由民主因素,尽管其范围极狭小、程度很有限。然而这次非常御前会议自有其非常之处,不仅主持者是代行皇权的皇太后,参加者仅宰执大臣,旁听者只限于宦官,而且完全流于形式。

“朝议”的经过,当事人曾布在《曾公遗录》卷9中记载较详尽。向太后“坐帘下,微出声发哭”:

皇帝已弃天下,未有皇子,当如何?

宰相章惇首先发言,他傲视向太后,“厉声云”:

依礼典律令,简王乃母弟之亲,当立。

章惇所言虽然并未违背皇位继承原则,但向太后立刻痛加批驳:

申王以下,俱神宗之子,莫难更分别。

她不愿再听不同意见,迅疾行使其最终决定权:

申王病眼,次当立端王。

其理由仅仅是宋哲宗生前曾对她说:

端王有福寿,又仁孝,不同诸王。[34]

且口说无凭,死无对证,谁也不知是否确有其事。向太后陡然如此刚毅果断,为章惇所始料不及。他仍不服气,公然顶撞向太后:

(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35]

知枢密院事曾布先斥责道:

章惇,听太后处分。[36]

赓即表白:

章惇并不曾与众商量。

尚书左丞蔡卞顺水推舟,连忙表态:

在皇太后圣旨。

中书侍郎许将“亦唯唯”,章惇“色沮”。[37]于是,皇位由端王赵佶继承成为决议。

可见,这次御前会议堪称古代专制集权政治制度下所谓“民主”的典型。向太后视宰执为玩具,将“朝议”当儿戏。立端王为皇帝,事前早已定案,召集御前会议,走走过场而已。史称:

皇太后决策立端王。[38]

记述准确无误。如果说这是非常关键的时刻作出的非常错误的决定,那么责任不在“朝议”,而在一时皇权在握的向太后。章惇所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虽然被历史所证实,但他本人后来为这句大实话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这次御前会议最终沦为政治陷阱。

四、徽宗故作姿态

立端王赵佶为帝的决议形成后,向太后召端王入宫,他当天居然“请假”,一再宣召,许久未至。端王终于入宫,他一再谦让:

申王,兄也。

向太后再三开导:

申王有疾,王次当立,王不须辞。

宰执大臣好言相劝:

天命所属,大王当上为宗庙社稷大计,不当辞。

年届18岁的端王才被推上皇帝宝座,史称宋徽宗。他再三恳请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向太后先拒绝:

皇帝年长、聪明,不须更如此。

后勉从其请。宋徽宗吩咐宰执:

遗制未下,可添入。

宰执盛赞宋徽宗:

陛下圣德,谦挹如此。[39]

并召翰林学士承旨蔡京据此撰就所谓宋哲宗《元符遗制》。难道宋徽宗做皇帝果真出于迫不得已吗?从事前事后的种种迹象看,他“心独自负”,[40]并无自知之明,对于皇位觊觎已久,谦让无非是故作姿态而已。

事前,宋徽宗大造舆论,其主要佐证有三:一是宋哲宗在其皇子即邓王夭折后,派宦官前往泰州(江苏今市)天庆观,求嗣于有“神翁”之称的道士徐守真(一作徐守信)。徐守真说:“上天已降嗣矣。”宋哲宗不解其意,“再三遣使迫询其故,即大书'吉人’二字上之”。[41]宋徽宗名佶,拆开即是“吉人”二字。二是开肆于开封相国寺的算命先生陈彦号称“谈禄命如神”,宋徽宗急于得知自己的命运,“令人持生平密问之”。陈彦断言此“大横之兆,且云事应在两月后。” 所谓“大横之兆”,即“天子之命”。[42]三是宋徽宗“为端王,尝退朝”,方技之士郭天信“密遮白曰:'王当有天下。’”[43]此外,如当时每逢朝会,负责巡视队列的官员总是高呼:“端笏立”;[44]宫中建一堂,宋哲宗取名为“迎端”。所有这些“端”字统统与端王挂钩,被解释为“迎事端而治之”。[45]当时人说:

(端王)时多征兆,心独自负。[46]

这些所谓“征兆”,有的固然是宋徽宗即位后人们的附会,有的则是宋徽宗通过其左右、亲近人等为其君临天下制造舆论。于是宋哲宗晚年,宋徽宗理当继位的呼声颇高。

事后,宋徽宗论功行赏。徐守真因书“吉人”二字,被“召至都下”,宋徽宗“用太宗见陈抟故事,御绦褐,即便殿,以宾礼接之。”[47]徐守真不久死去,宋徽宗“赐大中大夫,给葬用四品礼”。[48]陈彦因算命有功,宋徽宗“初欲官以京秩,继乃补西班,积官至节钺。” [49] 所谓“节钺”,即节度使。郭天信因曾预言“王当有天下”而“得亲昵,不数年,至枢密都承旨、节度观察留后。”“政和初,拜定武军节度使、祐神观使,颇与闻外朝政事。”“其子中复为閤门通事舍人,许陪进士径试大廷,擢秘书省校书郎。”[50]曾布更是“以定策功”,[51]于当年十月拜相,并在制词中备受褒奖:

肆朕纂临之始,大嘉翼戴之劳。[52]

而梁从政则被贬职,其罪名是:

某受国厚恩,弗图忠报。方哲宗升遐之始,皇太后深念大计,召尔询焉。尔乃佐佑章惇,请听其语。向非圣意先定,牢不可移,则惇之所以异意者,将尔而售也。[53]

章惇所说实话: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更是被宋徽宗视为“奸言”,一直怀恨在心。章惇于当年九月被罢相,此后一贬再贬,并死于贬所。其主要罪状之一便是:

方先帝奄弃天下,中外震惊。乃复于定策之际,阴怀异志,独倡奸言。赖母后圣明,睿意先定。克正名分,神器有归。[54]

章惇与其当年的同党郝随,这时的处境实有天壤之别。宋徽宗奖惩如此分明,更是其推辞皇位并非真情实意的明证。

五、一对风流才子

宋徽宗战胜简王而君临天下,固然仰仗于向太后,也由于他本人早已声名远播。宋徽宗的名气并非出自所谓“仁孝”,而是由于才华。而其名气与才华得益于其姑父王诜之处颇多。王诜对青少年时代的宋徽宗影响极大,他们二人实可称为一对风流才子。

有关宋徽宗才华出众的记载俯拾即是,其中不乏吹捧之词。如蔡絛《铁围山丛谈》卷1曰:

国朝诸王弟多嗜富贵,独祐陵(即宋徽宗)在藩邸时玩好不凡,所事者惟笔研、丹青、图史、射御而已。当绍圣、元符间,年始十六七,盛名圣誉布在人间,识者已疑其当璧矣。

蔡鞗《北狩行录》云:

(上皇)天资好学,经传无不究览,尤精于班史,下笔洒洒,有西汉之风。

所谓“好学,经传无不究览”,肯定是假话。如孔子《春秋》一书,宋徽宗是在被金军俘虏北上后,穷极无聊,才“试取一观之”。他读后感叹道:

比取《春秋》读之,始知宣圣之深意,恨见此书之晚。自是披览不倦,凡理乱兴废之迹,贤君忠臣之行,莫不采摭其华实,探其源流,钩纂枢要而编节之。[55]

亲王未曾读《春秋》,这在传统时代实属奇闻。仅由此也可见,当时普遍认为有益于治道的经史非宋徽宗所好,他早年无非是个“多嗜富贵”的花花太岁而已。其爱好在于当时被视为“雕虫小技”的艺术,其才华主要表现在书画方面。汤垕《画鉴》称:

徽宗性嗜画,作花鸟、山石、人物,入妙品,作墨花、墨石,间有入神品者。历代帝王画者,至徽宗可谓尽意。

这类记载大体属实,并为人所熟知。

宋徽宗的画艺乃至于名气,都与王诜、赵令穰等人颇有关联。蔡絛《铁围山丛谈》卷1曰:

(祐陵)初与王晋卿诜、宗室赵大年令穰往来。二人者,皆喜作文词,妙图画,而大年又善黄庭坚。故祐陵作庭坚书体,后自成一法也。

其《国史后补》又云:

(祐陵)在潜藩时,独喜读书,学画,工笔札,所好者古器、山石,异于诸王。又与驸马都尉王诜、宗室令穰游。二人者,有时名。由是上望誉闻于中外。[56]

当时任端王府内知客的吴元瑜同王、赵两人一样,都是名重一时的大书画家。吴“画学崔白,书学薛稷,而青出于蓝者也。后人不知,往往谓祐陵画本崔白,书学薛稷”,[57]其实是受吴元瑜影响。

在王、赵、吴三人当中,以王诜与宋徽宗关系最密切,宋徽宗受其影响亦最大。此人字晋卿,系北宋初年大将王全斌之后、北宋中期将领王凯之孙,娶宋英宗第二女、宋神宗之妹蜀国公主为妻。[58]他出身富贵之家,贵公子气十足,视官职如草芥,戏弄一切,风流蕴藉,能文会诗,喜文士,好交游,与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米芾、李公麟等名流均很有交情。论年龄,王诜比徽宗大30多岁;讲辈份,他是宋徽宗的姑父。王诜与宋徽宗过从甚密,宋徽宗后来的亲信高俅便是当年从王诜处要来的。据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8记载,“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东坡以属王晋卿”。“元符末,晋卿为枢密都承旨时,祐陵为端王,在潜邸日,已自好文,故与晋卿善。”王诜赠端王篦刀,派高俅奉上,“值王在园中蹴鞠”,于是两人“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端王派人传语王诜:“既谢篦刀之况,并所送人皆辍留矣。”仅由此亦可见,两人关系之深。画家韩拙则由王诜主动向徽宗推荐。据当时人张怀记述:绍圣年间,韩拙“至都下进艺,为都尉王晋卿所惬,荐于今圣国邸。继而上登宝座,授翰林书艺局祗候,累迁为直长秘书待诏,今已授忠训郎。”[59]

王诜其人有三大突出之处。一是善画。王诜所画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无不造妙,皆为词人墨客难状之景。二是豪侈。王诜作为驸马,他的宅第系神宗所赐,有园林之胜,宅内专建一堂名“宝绘”,藏古今法书名画。苏辙在《王诜都尉宝绘堂词》中描述道:

侯家玉食绣罗裳,弹丝吹竹喧洞房。

哀歌妙舞奉清觞,白日一饱万事忘。

……

朱门甲第临康庄,生长介胄羞膏粱。

四方宾客坐华堂,何用为乐非笙簧。

锦囊犀轴堆象床,竿叉连幅翻云光。

手披横素风飞扬,长林巨石插雕梁。

清江白浪吹粉墙,异花没骨朝露香。

鸷禽猛兽舌腭张,腾踏騕褭联骕骦。

……[60]

从中不难看出,王诜生活十分豪华,并爱好奇花异石、珍禽怪兽。三是好色。王诜“不矜细行”,生活相当浪荡。他除有妾8人而外,宅第之中歌儿舞女不计其数,并不时外出寻花问柳。他在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因“携妾出城”[61]而受处分。此后仍不检点,其妻号称“性不妒忌”,[62]但内心十分痛楚,年仅30岁即抑郁而死。王诜因此在次年七月被贬往外地,宋神宗亲笔写下手诏,斥责王诜:

内则朋淫纵欲而失行,外则狎邪罔上而不忠。[63]

所谓“朋淫”,即群聚作荒淫玩乐之事。宋神宗死后,王诜还朝,依旧“朋淫”。元符二年闰九月,又因“隐匿妇人刘氏”[64]而被罚铜30斤。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们不难发现,宋徽宗酷似王诜。不仅“所好者古器、山石”,而且“颇好驯养禽兽以供玩”,[65]与王诜惟妙惟肖。宋徽宗当年一小青年而已,但与王诜一样,姬妾成群,其中一名姓彭。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4载:

祐陵在端邸,有妾彭者,稍惠黠,上怜之。小故出嫁,为都人聂氏妇。上即位,颇思焉,复召入禁中。以其尝为民妻,无所称,但以彭婆目之,或呼为聂婆婆,其实未有年也。恩幸一时,举无与比。父党夫族,颇招权,顾金钱。士大夫亦有登门而进者。

宋徽宗当时是否是王诜“朋淫”即淫秽团伙中的一员,亦未可知。赵佶受其姑父王诜影响之大,显而易见。

宋徽宗与王诜不同之处在于,社会的角色安排不同,人们的角色期待不同,因而两人的历史命运也不同。王诜这位浪荡驸马虽曾任职,但多属虚衔,并未从政,“白日一饱万事忘”,潜心于绘画。人们对他的角色期待,无非是个画家而已,生活豪侈之类属于“细行”。王诜在美术史上留下的是美名,《文物》杂志1961年在其925岁诞辰时,推出专辑以示纪念。[66]宋徽宗则由花花太岁一跃而为风流天子,他豪侈放荡的禀性与最高统治权力相结合而恶性发展,干出了“宫新延福,山成万岁,花石应奉”[67]等坏事蠢事,坑害民众,危害社会。历史准确地将他定位为亡国昏君。一定意义上,似可如是说,宋徽宗“成也王诜,败也王诜。”

图片

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注 释

[1][67]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48《建中初政》“张溥曰”;卷50《花石纲之役》“张溥曰”。《国学基本丛书》本。

[2]《宋史》卷19《徽宗本纪一》载:宋徽宗“元丰五年十月丁巳,生于宫中。”其实,他的生日原本为五月五日。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五月五日生》称:“五月五日生子,俗忌之。”“徽宗亦以五月五日生,以俗忌改作十月十日为天宁节。”(中华书局1988年点校本)

[3]本文中的年龄均为实足年龄。

[4]《宋大诏令集》卷7《帝统七·遗制·元符遗制》。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5]不著撰人:《朝野遗纪》。《说库》本。

[6][13]曾布:《曾公遗录》卷9。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影印本。

[7][9]李廌:《师友谈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朱熹:《朱子语类》卷127《本朝一·哲宗朝》。中华书局1994年点校本。

[10]范百禄:《上哲宗论黄帝尧舜养生褆身之道》,见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卷5《君道门·帝学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整理本。

[11][22]任伯雨:《上徽宗论郝随特许复官》,见《宋朝诸臣奏议》卷63《百官门·内侍下》。

[12][19]脱脱等:《宋史》卷243《后妃传下·哲宗昭怀刘皇后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14]“伟”原作“俊”,误。

[15][47]陆游:《家世旧闻》下。中华书局1993年点校本。

[16][23]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25元符三年正月“皇弟端王即皇帝位”;卷25元符三年二月“斥内侍郝随、刘端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27]《家世旧闻》上。

[18][21][24][25][26][32][35][62]《宋史》卷243《后妃传下·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传》;卷355《董敦逸传》;卷347《席旦传》;卷353《龚原传》;卷328《安焘传》;卷355《杨畏传》;卷22《徽宗本纪·赞曰》;卷248《公主传·英宗女魏国大长公主传》。

[20] 所谓“厌魅”,即用迷信的方法祈祷鬼神或诅咒他人。《宋刑统》卷18《贼盗律·造畜蛊毒》规定:“诸有所憎恶而造厌魅,及造符书、咒诅,欲以杀人者,各以谋杀论,减二等。”(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28][29][30][31][61][64]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58之92;仪制13之2;礼53之6;职官67之9;帝系8之51;帝系8之54。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33][53]邹浩:《道乡集》卷15《入内都押梁从政降官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3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20元符三年正月己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36][38]《宋史》卷471《奸臣传一·章惇传》。

[37][51]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下编卷18《章丞相惇传》;下编卷20《曾文肃公布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46]蔡絛:《铁围山丛谈》卷3。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41][57]《铁围山丛谈》卷1。

[42][49]周煇:《清波杂志》卷6《卖卦陈》。中华书局1994年校注本。

[43][50]《宋史》卷462《方技传下·郭天信传》。

[44]何薳:《春渚纪闻》卷1《祐陵符兆》。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45]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迎曙》,中华书局1988年点校本。

[48]陆心源:《宋史翼》卷37《方技传一·徐守信传》。中华书局1981年影印本。

[52][54] 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11元符三年十月壬寅“曾布右仆射”;卷11元符三年九月辛未“章惇罢左仆射”。中华书局1986校补本。

[55]蔡鞗:《北狩行录》。《学津讨原》本。

[56]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8《花石纲》。《宛委别藏》本。

[58]参看翁同文:《王诜生平考略》,载《宋史研究集》第5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0年印行。

[59]韩拙:《韩氏山水纯全集》后序。《丛书集成》初编本。

[60]苏辙:《栾城集》卷7。《四部备要》本。

[63]《宣和画谱》卷1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5]岳珂:《桯史》卷10《殿中鹇》。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66]见《文物》1961年第6期。但据前引翁同文《王诜生平考略》一文考证,王诜生于公元1048年前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