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常识:古代的官署为什么被称为"衙门"?看完涨知识

 顿悟917 2023-11-09 发布于四川

       为什么古代得官署会叫“衙门”?今天顿悟阁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古时,人们习惯把官府办公的地方称为衙门。现在有时老百姓也还这样称呼,不过隐隐含有贬义了。

       其实,“衙门”一词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而"牙门"一词是古代军事用语,是军旅营门的别称。

        古代帝王打天下、守江山,完全凭借武力,因此对军事将领特别器重,军事将领以此为荣,便将猛兽的爪、牙放在了办公处,以表达自己英勇无比、战无不胜的寓意。

       之后嫌麻烦,就用木头刻画成的大型兽牙作为军营外大门的装饰,营中还出现了旗杆端饰有兽牙、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此后,军事营门便被形象地称为"牙门"。到了汉朝末年,"牙门"成了军旅营门的别称。

        在唐朝逐渐将“衙门”一词用于官府。《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为'衙'也。""

      到了北宋以后,官署正式被称为"衙门"。

        古代的衙门以门为名,在中轴线上有三个门,分别为大门、仪门、宅门。

      古时要到衙门办事,一般要经过大门、仪门,或宅门,才能见到官员。

        大门也叫“头门”,是整个衙门位于正南方位的唯一出入口,是一座有屋顶的建筑物,一般是三开间。每间各安两扇黑漆门扇,一共有六扇门因此州县衙门也被称为“六扇门”。大门前面有一个照壁,两侧有“八字墙”,门口放着一对龇牙咧嘴的石头狮子。

  仪门,就是第二道门,进了大门,沿着中轴线上铺砖的甬道,绕过屏墙,就到了“仪门”。

       仪门内主要是办理政务的大堂院落,也是三开间,一般进深仅一架。

       仪门平时一般是关闭的,要进出大堂院落就要走仪门两侧特开的便门。

        便门实际上只是一个简单的门洞,也称“脚门”、“角门”。一般东便门进、西便门出,和我们现在靠右边行走的规则是一样的。但如果上级长官来到或州县官的长辈来临,就会打开仪门,所以有人称“仪门”为仪表堂堂之门。

  宅门,是最后一道门,是衙门建筑群中轴线最北端。宅门后面就是地方州县官的住所,属于免费居住的,因此他们所住的宅院称之为“后衙”。

  宅门也是有屋顶的大门,依旧是三开间,是整个衙门建筑群中戒备最为森严的门户之一。

        宅门是终日上锁关闭的,钥匙由州县官亲自保管,由官员的亲信长随把守。一般衙役、书吏伺候官员只到宅门的门口,除非特殊情况。宅门内有官员自己带来的私人仆役服侍他们。可谓等级森严,内外有别。

       人们通常说的 “衙门”,实际上就是府衙外面的门,后来逐渐指代了整个府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