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乐先生的光和热

 singer0852 2023-11-09 发布于北京

▌钟秀斌

今年5月底,一清华友人想就哥德尔猜想向杨乐先生请教,我就给杨老发了微信,久久未得到他的回复。我颇感意外,因为之前我给他的微信,他都及时回复,甚至五年前一次他因去国外而晚了两天回复,还专门道歉说明原因。后来我打电话到他家,他的女儿杨炎老师告知,杨老自6月初生病后就住院,在ICU里监护。9月底,我联系杨炎老师,得知杨老病情依旧,我只能在心里为他的健康祈祷。没有想到,10月22日,杨乐先生不幸病逝,享年84岁。

杨老是继大数学家华罗庚之后中国数学界公认的领袖,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对中国数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我虽是数坛外行,但十数年来与杨老交往的场景历历在目,杨老从来都是谦和待我,不厌其烦地给我答疑解惑传道,令我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青年时期的杨乐(左)与华罗庚先生(右)在一起

中老年时的杨乐

晚年时的杨乐

编辑图书结识大数学家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拨乱反正,迎来科学的春天,因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而家喻户晓的数学家陈景润成为科学明星。杨乐和张广厚因在函数值分布领域做出世界级成果而备受国人敬仰,他们成为当时人们心中的科学英雄。1980年,年仅40岁的杨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

上世纪80年代,我还是小学生,从报纸里读到杨乐先生的事迹,数学自然成为我当时最感兴趣的学科,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像他那样,在数学领域勇攀高峰。长大之后,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我才放弃,但对数学家的热爱却没有降温。因为机缘巧合,这些年我有幸能够走近一些大数学家,近距离向幼时的偶像学习治学与为人之道,让我收获良多,内心颇感满足。

2010年春,我因编辑出版黄且圆教授的著作《大学者》,而认识了她的丈夫杨乐先生。黄教授是杨老北大数学系本科的同班同学,系清华著名水利教授黄万里先生的长女,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的长孙女,家学渊源,涵养深厚。她退休之后,着力研究科学家的人文修养与成才、事业的关系,回答钱学森之问。她花了很大功夫,研究大科学家的生平逸事,深入访谈陈省身、彭桓武、丘成桐、王元等先生。她以平和深刻、真情丰沛的笔触,写出了七篇重在揭示大科学家人文精神的传记,广受读者好评。承蒙黄教授和杨老的信任,我辑成《大学者》一书。令人心痛的是,黄教授在2012年3月不幸因病离世,这部书成了她的最后遗著。谈到爱妻遗著,杨老深情满怀地回忆,“黄且圆采访的几位学者,累积的材料和构思,我知道她是下了功夫的。一方面她过去对这方面工作感兴趣,文学功底比较好,再加上她受过很严谨的数学科学训练。她写陈省身先生的文章,陈先生看了好几遍。他的秘书和身边较亲近的人都说,国内外有很多人写陈先生,但黄且圆写的这一篇陈先生印象最深、最满意。他逝世前的2003年,还特地约了黄且圆,去天津南开的陈家做客再聊。由此可见,陈先生对这篇文章是非常认可和欣赏的。”

去年此时,我和杨老还在商议《大学者》修订再版事宜,当时他兴致颇高,表示要为该书再写一篇文章。今年元旦和春节我们还在微信上互相祝福拜年,他特意给我转来北大新闻学院徐泓教授写的文章《梅贻琦的最后岁月》。他读过我的《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知道我长期研究梅贻琦校长,遇到有关梅校长的文章,他会专门转给我学习。杨老也推崇梅贻琦校长的教育理念。他说,梅校长为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鼓励我弘扬梅校长的精神,认为这很有现实的意义。

批评青少年数学培训乱象

杨老性格内敛,谦冲自牧,待人温和宽厚,从没因我是数学外行而疏远我。恰恰相反,他对我每求必应。

多年前,在奥数培训如火如荼的时期,我为孩子的学习感到困惑,求教于杨老。他耐心地跟我说,很多年前他就对国内风靡的全民奥数培训提出警告,奥数专注于初等或者较偏的“炫技”式解题技巧,与揭示自然奥秘、探求世界真理的数学研究,有本质上的不同。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好初等数学,打下一定基础再学高等数学,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被外在力量强迫着学习。全民皆举的奥数培训,基本是一些解题技巧的灌输,已经脱离了数学教育思维锻炼的本质,尤其以得金牌为目标的培训更是不可取。就像许多运动员,通过大运动量的极限训练,以金牌为唯一追求,这就背离了体育精神。这样的运动员也很少能成为体育家。

他批评“人才培养要赢在起跑线上”的说法。认为这样的教育比较反常,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对学生管理得很严苛,把所有的力气都消耗在考试上,造成许多学生上大学后对学习毫无兴趣而怠学。因为人的成才好比马拉松赛跑,如果前几百米或者一两千米就把体力耗尽,精疲力竭,后面的长距离怎么能跑得下去?

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有的家长和老师给孩子灌输一些功利想法,影响到孩子做出偏离数学的选择。许多原本学纯数学的人,纷纷转身应用领域,甚至改学金融工程,投身投资界。对于有数学天赋和兴趣的孩子,要有远大的追求——为科学和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不仅仅是考虑职业和出路。

数学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纯数学,纯数学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真与美。应用数学一般不用真和美来衡量,而是考虑应用的广度和效用。真正对数学有兴趣、有才华的孩子,应该去研究纯数学,才能做出较好的贡献。一些颇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因受到家长的影响而转向应用甚至转行,其实是颇可惜的。

我记下杨老的这些话,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引起许多读者的热烈反响。

杨老特别关心青少年成长,希望青少年多读书,不要整天沉迷于手机的碎片信息。因为现在手机和自媒体上的很多文章,来源不清,经不起推敲。海量信息如果不经专业编辑加工,难免良莠不齐。只有读书多而有相当高造诣的人,才能够分辨出信息的好坏。对大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来说,他们不知道这些信息的来源真假,难免上当受骗。

指点学生孜孜不倦

六年前,我曾替一位爱好数学的孩子询问国内暑期有哪些不错的数学夏令营活动。杨老在电话里耐心地向我介绍了清华、北大和中科院暑期的相关活动,以及各自特色,给出很中肯的建议,最后还鼓励孩子发挥兴趣,继续努力,前后讲了将近一小时。

五年前,我带两位刚上北大的数学尖子到他办公室,杨老用了一个多小时,和蔼地给他们讲解怎样学好大学数学,要特别注意课本中经典证明每一步的前因后果,弄懂和欣赏前人学者的数学思想,这与丘成桐先生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史观,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提醒,大学生需要更加勤奋地学习,因为现在的数学新知与100年前不同,已经极大丰富。要练好基本功,不必太早参加科研,因为还未能形成自己的数学观。杨老将数十年学术追求和心得体会,娓娓道来,讲完后还和他们合影,以资鼓励。如今其中一位已在北大攻读数学博士学位了。

两年前,有位明星主持人在自媒体上深情款款地评论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数学家陆家羲先生。我听后觉得有些疑问,又向杨老请教。他好奇我怎么会关注这个问题,得知缘由后,他告诉我,他正好是那届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耐心给我讲解了陆先生获奖的来龙去脉。因为那是特殊时代而出现的特殊情况,陆先生的成果曾被一名加拿大来华访问但并不知名的同行数学家了解到,就在中国科学院问起陆。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国内对世界同行了解有限,较难正常评估学术成就,当时那种情况也难以避免。

我们每年会见面两三次。这几年因疫情原因,我们见面的机会不多,但微信交流不少。最近的一次面访,是疫情稍缓的2021年秋天。那次我们谈到生命和健康,杨老身材魁梧,每次见到他都是面容红润、精神抖擞。我说从前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年届耄耋寻常事。杨老说自己并没有特别锻炼,只是散散步。希望衰老可以慢一点,而真正走时要快一点。看透生命本质的智者之言,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我每次带着问题来,都有满意的答案。这样美好而永恒的时光,杨老也给其他热爱他的人很多很多。如今,杨老驾鹤西去,世有疑难堪问谁?但我坚信,杨老燃烧自己而发出的光和热,将永驻人们的心里。

杨老一生热爱数学,追求真理,正直谦卑,嘉惠后学,爱人如己,他的高风亮节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