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四渎—北渎济水

 新用户0586XYIv 2023-11-09 发布于山东

北渎济水是源于黄河以北的沇济水,济渎庙在济源市,但这儿并不是济水之源,沇济水应是太行山南麓诸水系汇集而成,如沇水、沁水、蟒河、大沙河等,也有黄河溢之水。由于沇济水源头就在黄河以北,所以其从河内平原向东北流,只能流淌于黄河冲积扇北坡以下。但历代帝王转移济水文明,将济水及其孕育的弇州、兖州、济州湮灭或转移。

伪《尚书·禹贡》臆造:“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这段科盲伪史中,济水被三次向高处流:一是穿黄河、越邙山、抬高20米“溢为荥”;二是从黄河冲积扇北坡下爬上脊背陶与荷;三是下到黄河冲积扇与泰山山脉之间的谷地、如梁山泊,在爬上泰山台地“会于汶”。假如将这些地点海拔高度都标注出来,譬如:沁水之畔海拔高度在103米左右,荥阳山间平地海拔高度在120米以上,黄河冲积扇北坡海拔高达比脊背上低10多米,小学生也能辨其伪。济水“溢为荥”是逆伊洛水入黄河处,将济水文明转移到今河洛地区,是极为低劣的伪史。遗憾的是,如此卑劣的科盲伪史,就将北渎沇济水彻底屏蔽和抹杀。

沇济水之源绝非单一沇水郦道元水经注》: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径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可见王莽时期沇水就像今天这样枯竭了,只能讲“不与昔同”。但其引《风俗通》: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庙在东郡临邑县。却保留最大济渎庙在东郡临邑县、即今东阿县所在铜城镇的事实,此地西北8公里即茌平县韩集镇高垣墙村古济州遗址。许慎也找不到济水,《说文解字》济:也引《风俗通》讲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将济水之源定在河北石家庄市赞皇县一带。

同样,标出沇济水源头与黄河冲积扇海拔高度,小学生也能标注出沇济水只能沿黄河冲积扇北坡入海。这儿沿途有早期的两个兖州今滑县、濮阳,有原始九州之正西弇州莘县,有初始的济州今茌平县高垣墙村古济州敲嚣城遗址,有文献记载济西之地聊城、高唐。

九州之正北济州也称玄州、济阳郡,玄州敲嚣城为黄帝长子玄嚣封地,济为清,济阳即玄嚣又名清阳。敲嚣城又名碻磝城,《史记·殷本纪》:“帝中丁迁于隞。”《竹书纪年》仲丁“自亳迁于嚣,于河上。”可见“中丁迁于隞”、“自亳迁于嚣”,就是济州碻磝城之磝、也即敲嚣城之嚣。《礼记.祭法》:“殷人禘喾而郊冥。”帝喾为殷商之祖,为黄帝长子玄嚣即清阳之孙,可见仲丁迁隞、嚣是迁往殷商先祖帝喾祖地

辨识真实济水流域早就枯竭的沇水并非主源,沁水才应是主源。沁河汇集太行山纵深处众河溪流向南麓,水源十分充沛,沿途至今有很多济渎庙:如沁阳市沁河北岸捏掌村,晋城泽州县高都镇西顿高平市建宁乡建南村翠花山、阳城县北留镇尧村等都存有古济渎庙泰三年,左佥都御史徐有贞曾引沁水过濮阳至张秋,建成沁水连接运河的广济渠,这个水道与沇济水故道基本相同。但由于黄河与沇济水太近,随时都可以夺济。而大禹撕二渠北引黄河的西河,不仅从沇济水南面跑到北面,还截断沇济水携裹其随黄河向北偏东流。这时期,济水有可能是黄河故道上的漯水分支。所以讲,沇济水上游的流道很难认定,因为其变化太大又太频繁。但考辨黄河冲积扇北坡下的济渎庙,基本可探索出沇济水故道:

在新乡县唐庄,民间祖祖辈辈传承:“先有济渎庙,后有冯石城。”据《新乡县志》记载,冯石城是汉武帝的外甥冯石的家城,汉武帝距今有2100多年历史,可想济渎庙之历史古远;新乡县大召营乡络丝潭村济渎庙1处,史称本县八景之一;明嘉靖《延津县志》记载,延津县司寨乡大庞固村济渎庙,现在当地称济祖楼,每年三月八日十八日为济渎庙会;长垣市济渎庙,在城隍庙正殿前西侧,又称“济渎祠”,现存清代《济神祠碑》。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八》高宗李治封泰山驻濮阳问:“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唐高宗在濮阳见济水,必为史实。

沇济水过濮阳流经莘县,莘县城东七里有秦置阳平县古有济渎庙。更值得注重的是,莘县是沇济水孕育的最早的弇州,即原始兖州。兖州曾经被转移达20次,弇州只此一处。莘县有莘氏是帝喾、帝挚、夏启之子支子封地,出了夏商周三代国母,又是五代帝师伊尹故乡,范蠡老师计然子故乡。莘县观城镇是夏启之子武观封地,又是夏帝相之都斟灌。

《汉书·地理志》:“寿良,蚩尤祠在西北泲上。”寿良是原聊城市已经撤销的寿张县,古寿良在今梁山县寿张集镇,西北24公里即蚩尤墓,符合“西北泲上”,上为北,汉代写济为泲,证实蚩尤墓南临沇济水。

蚩尤墓东北19公里是黄帝邑于涿鹿之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为晏婴治东阿。此地与黄帝之都鲁北穷桑为邻,无尽的桑树促生华夏最早的桑蚕丝织品阿缟、阿锡。此为齐鲁卫交界,春秋时华夏丝织唯齐鲁两国盛产,战国时齐鲁卫是丝织中心,直至汉代纺织中心仍在古阿邑周边的临淄、济宁亢父、定陶一带。古阿邑有古阿井,《水经注》:“阿井,乃济水所注。”中药三大瑰宝阿胶就产于此,彰显《黄帝内经》底蕴。

《汉书·地理志》:“临邑,有泲庙。”临邑即今东阿县治铜城镇,《水经注》也记载济渎庙“在东郡临邑县”,此最大的济渎庙北距济州仅8公里。

《史记·乐毅列传》记载乐毅:“伐齐,破之济西。”此济西即今聊城和高唐一带;《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记载鲁仲连射书救聊城讲:“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此济北指的也是聊城。聊城在战国时期即称济西又称济北,可见济水是在聊城东南部流向东北,聊城东南19公里正是茌平县旧治高桓墙村,即济州碻磝城,也称敲嚣城。再经东北方50公里的今高唐县东南部流向大海。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任 、宿 、须句、 颛臾 ,风姓也,实司大皥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杜预注:“ 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泰山南与有南北济水都无关,但武阳县曾为莘县旧治,东北21公里即宓城集村,《阳谷县志》:“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县志本不足信,但宓城集村处于今徒骇河南岸,东偏北24公里就是济州,处于沇济水在古阳平县直流济州的途中,合乎“实司大皥与有济之祀”。此地正北20公里是颛顼墓,颛臾或许就是颛顼后裔,司“有济之祀”不应距济水太远。

由上述论证可知,北沇济水有真实的原始记载,有大量沇济水留下的实地遗存证据,完全与客观地理相符。沇济水中下游基本流域:过河南新乡县,曾经延津县、长垣市、今滑县流向濮阳,由濮阳流向今莘县、阳谷一带,再经宓城集村流向茌平韩集镇高桓墙村古济州,然后又流向东北经高唐县东南,在今禹城和平原县之间,继续向东北入海。这才是真实的北渎济水。

北渎沇济水的济州段形成较晚一些,在雷夏泽还未淤积成小九州的正北济州之时,沇水已在雷夏泽西面莘县形成小九州正西弇州,这才是原始兖州。只可惜数千年兖州转移20余处,曾冠以兖州之名的有:今濮阳、巨野昌邑村、鄄城县东古廪丘、滑县滑台、郓城、邹城县东邹山、徐州彭城、东平县古须昌、沛县北湖陆、涡阳、谯城、陈留、曹县西北济阳、淮安、邳县、扬州的广陵、丹徒县古京口等。这些迁移更多是在汉朝以后,多数远离沇济水。今兖州被转移到济南以南120多公里的泗水之畔,明显与济水毫无关联。

尽管济水被转移和屏蔽,但至今,留存的四渎庙唯济渎庙最多最大,是华夏儿女对另一条母亲河济水的认同。古济水虽然失去了母亲河名分,但其化为江北水城聊城诸水系,仍默默的孕育着古济州这一方热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