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笪”姓由来的两千年之谜

 赶场子的程逛客 2023-11-09 发布于江苏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有个姓“笪”的小氏族,据说迄今一共只有10万左右的人口,故此姓在《百家姓》中仅排名第496位。

尽管姓笪的人在全国少之又少,但这个姓在江苏的句容却是一个旺族。

在古代,笪氏家族至少出过两位名人,一个是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的福建建平籍进士笪琛,另一个就是清初的句容籍进士、御史、诗书画家笪重光。

因此在笪氏宗祠里,我们常可读到如下三副赞颂这两位进士的楹联:

“外史曾工书画,文人应掇巍科”;“建平进士门第,句容文人世家”;“特毓建平秀气;醉吟上苑春风”。

此外笪氏宗祠还有一副楹联,是完全赞颂笪重光的:“画筌饶古意,书筏有遗香”。

《画筌》与《书筏》都是笪重光有关绘画与书法创作的理论与经验之谈。

说到笪重光,他在江苏都是位排得上号的历史名人。他曾经官至顺治朝的江西巡按,不过很快就因罪罢官,“永不叙用”,还入了大牢,最后是被家属带着重金赎出来的。

有关他因何事获罪的详情,直到如今,许多专家都没说明白,我已另行撰文略述。

在笪氏家族的口口相传中,笪重光是被一位“也姓笪”的“皇后娘娘”私下搭救而幸免于难的。如果此说当真,那么,这“也姓笪”的“皇后娘娘”就肯定是位汉族女性了。因为她如果出生于满族的贵族家庭,就不可能姓笪,而是得姓“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或“纽祜禄”什么之类的了。

但顺治爷先后有过4位皇后、7位正妃、9个庶妃,里面根本没有一个姓笪的汉族女子。最重要的是,大清之初,连满汉两族官员的子女都不能随便通婚,朝廷又怎么可能允许一个汉族女子位居六宫之首?

在笪氏家族口口相传的另一个民间传说中,我国原本其实并没有“笪”这个姓,据说西汉末年,东汉的刘秀起事失败,遭到朝廷的追捕,一直被追杀到句容。刘秀眼见无路可逃,索性躺倒,头枕在竹林下的一根扁担上,装起了稍事歇息的农人。

朝廷的官兵见刘秀躺在地上午睡,就问:“喂,你刚才看到一个人跑过去吗?”

刘秀随手朝竹林里一指,答:“我是看到一个人往那边跑了。”

官兵们上了当,连忙钻进竹林去追。其中一个当官的有点不信,返身停下脚步问道:“你是干什么的?姓什么?”

刘秀随手操起地上的扁担,说:“我是砍柴的,姓——”

刘秀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姓,他心想:竹林下面有根扁担……“竹字头”下面搁个“旦”这不是个“笪”字嘛……“军爷,我姓笪。”

我是在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当即判断,这个故事不太可能是编造出来的,因为谁也不会拿自己祖上传下来的姓开这个玩笑。于是不久我就将这个判断发表在《句容文史资料》上了。

近日我为写此文,又上网来查找有关笪重光的史料,想不到还真找到了这一民间传说的源头!

原来笪重光曾经写过《笪氏家谱自叙》,他在该文中明白无误地说:“吾族肇自汉裔,赐姓今姓。”

另外,原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笪远怀先生手头保存了《笪氏抄谱》的残本,此本是其祖父笪教文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工楷抄录的,现残存44页,其中就揭示了笪姓由来两千年之谜。

原来,笪姓的姓祖乃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后少帝刘弘的后裔,在刘吕夺国的血腥斗争中,侥幸脱逃,避祸于“竹下旦时”。所谓“旦时”也就是早晨的意思。他在遭遇盘诘时,便以“笪”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可能由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不太为人们所熟悉,“竹下旦时”又显得太文皱皱的,生涩难懂,于是笪氏后人就改编了这一真实的故事,使我们听到这个传说后一下子就忘不掉了。

(附记:写罢此文,勿想起童年时一位近邻就姓笪,听说过去很有钱,祖籍恰就是句容的。文革之初,笪氏率先被红卫兵抄家,但对方并无所获,即将悻悻而归。后来,不知哪个红卫兵偶尔发现笪家木楼上的大床竟用四只“石墩”垫着,觉得很是可疑,于是就将这“石墩”取了出来。谁知“石墩”极重,原来竟是“铅墩”,这就更蹊跷了!再一查,只只“铅墩”里居然包的是硕大的金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