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根溯源(8)丹陵族谱《序》与《跋》

 高山流水BHLS 2023-11-09 发布于山东

  先祖们已经通过修编族谱的方式,为后人追根溯源留下了丰富而且宝贵的资料。留给我们后人的任务,就是要去读懂它,并且将后人们的资料再接着续上,继续留传下去。

       在萍乡芦溪中学高级教师刘春文宗亲的全力帮助下,我不仅自己读懂了,而且乐于分享给广大宗亲们,期望与族人们一道继往开来!

【译者】

萍乡市芦溪县茅店摩高(古萍乡东杉木冲)

    蜜湖刘氏庐陵第泗塘派兴祖公位下廿三世孙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中学高级教师

                        刘春文 谨译

                              2020年02月(庚子鼠年戊寅月)

一、【明谱】丹陵刘氏族谱略序


【译文】

丹陵刘氏族谱略序

        我们这一支居住在湖南攸县的刘族,考据它的世系源流,大概是在明朝洪武年初起。上代以来,流传我们这一支出自于安成郡的月溪派。

        明朝嘉靖年以前,我们的族人每年能够出去一次或者是多年出去一次月溪,可是随着年代久远,后来的族人竟然就不再出去那里(拜访)了。因此,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谱序源头,我们这一支的先祖用宝公虽深深地铭记着先祖之地,可是我们两地隔绝音讯久远以致不可考究了。我们目前可以知道的只是自从宝翁公以下的世系,(用宝公)用一个小册子记载他们各自的生娶死葬的事,其余的东西原本就没有覆盖记载。

        我刘怀宪与兄弟刘怀德仿照过去的谱例作为大体框架,以宝翁公作为我们这一支的始祖,按照十代分枝,分房列派,大体的情况已经具备了。至于宝翁公以上的世系源流,我们则始终不敢牵强附会。我以为我们应该从末代后裔逆溯前代来探究我们的本源,可是,因为时代久远,探究考察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况且,近年来,从安成来的客人,都说《蜜湖刘谱》注明我们月溪派的二十三世桂庭迁徙至今攸县的走马铺。至于现在我们的开基祖宝翁,它也没有详尽地注明是从何而来。

        难道宝翁就是桂庭君?还是桂庭君的后人?这一切都不可知啊!传来的这些消息是疑惑的还是真实的,我们暂且等到将来时日去鉴别吧!

                             明崇祯癸未仲冬下浣 十世孙怀宪 撰

二、【清谱】丹陵刘氏初修族谱原序

【译文】

丹陵刘氏初修族谱原序

        我年幼时总喜欢跟随父亲陪侍在祖父身边,听祖父说:我们丹陵刘氏来自吉州安城的月溪派。元朝至正年间有一个叫刘安斋的,讳名(字)刘宝翁的祖先,担任过湖广宣教的官职,承接制作朝廷命令、巡视督查楚地的任务。他来到攸县丹陵走马铺,看到地形便利而且与家乡距离近,于是很关注这里。明朝洪武年间,于是迁徙而来在此安家,丹陵刘家自此开始了。

        传至嘉靖朝,刘家子孙繁衍旺盛,祖上用宝公担心世系谱序散失,于是就把从刘宝翁以来的世系记载下来,自成一册。但未来得及雕版印刷成册就去世了。

        明朝万历年间,我们这有在吉州的族人,听说那里有个因孝廉而被举荐入仕的泸潇大史,准备主持撰修从刘邦起到我们现在的族谱。与湖北潜江、从东到南等(有刘氏居住)地方的诸位先生大人一起会修《蜜湖刘氏通谱》。来来往往反复通报告知时,我族刘氏意见不能统一,有的同意,有的反对,因此意见不能合归一处。崇祯末年,我已逝的曾祖父洁宇公和曾伯祖父少江公,对那谱重新加以编辑,打算将其付印成册。但天命难测,时运沧桑,如今,这二人也已收住志愿,驾鹤西去了。兵灾战祸一来,即使是国家历史也会毁灭成一片焦土,更不用说一个家族的历史啊。等到国家安定,天下太平,就可以辉煌祖祠,用心经营祖祠,让祖先享用祭祀。可是,年代久了,祖祠渐趋破败倾倒。

        明朝仁皇五十六年,我父亲捐资首先提倡修复祖祠,又急于投身到编修家谱的事务中去。可是他有志却没能实现,常常是因为能力所限啊。

        随着岁月不再,我只有负荷前行,只有堂侄少游与我同心一致,相互鼓励做事。我这人见识孤陋寡闻,只是与他一起殚精竭虑,最终实现了我们的志愿,但也只是选取其中的一些枝节,拿旧谱牒进行增删而已。

        宝翁公以前不知道或许知道,适逢月溪派又有迁徙到攸县东面凤下名叫鲁珺和士尊的人,拿来《蜜湖通谱》前来验证,这正是泸潇先生所亲手校对的那架谱牒。那谱牒探考我们刘氏的世系源流,如同天上的太阳和星星一样鲜明。我看到后非常惊喜,就亲自动手抄录了一册。挑选其中的要点与我们编写的谱牒加以合并,以补充前人修谱的不完备。但考查它迁徙的历史,只是记载月溪派二十三世宝翁的儿子桂庭迁徙到攸县的走马铺,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宝翁公原先担任过楚地的宣教使,后来仍然埋葬在桑梓(月溪而非攸县)不予记载,唯独记载他的儿子而不记载他的父亲?然而我们丹陵的旧谱牒断定是从宝翁公开基的。        

        呜呼,宇宙的明显与隐晦,清楚与糊涂,本来就应该是有它的规律的啊!自从我们刘家安居此地以来,已经繁衍到了18代了,经历了370年,历代积累的功业越来越深厚,流传给后人的恩德也越来越宽广,后世子孙也兴旺发达。然而,前朝二次修谱,都未能考查其世系源头。现在一旦找到了源头,那些远离的宗亲,不就是他们天上的灵魂,不再想长久地被掩盖吗?而劉元卿先生当年合修通谱的那份精心诚意,也是不想让远离宗族的人长久的被疏离啊?那些没有找到事物根本而却随意揣测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找到了事物的根本却放弃它,是不仁义的。这大概就是韩愈所说的:在前面不去做它,即使是好事,也不会彰显;在后面不去做他,即使很盛大,也不会流传。     

        我谨慎的探究把自始迁徙攸县至今日的家史作为世系的第一本源,把始迁徙攸县以上溯至蜜湖的家史作为世系外源。其中的条款纲目全部采用刘元卿先生过去的体例。遵循他在谱序中所说的:后来修谱的人应该是要有所继承的,而摘录的人也就不敢随意改变他的原意。      

        唉,写东西的根本在于:文字简约可记事清楚,该增减它的时候,应该是精准而意思完备(即言简意赅)。这次修谱是我们同族人修订校对的功劳,我只是一个小人物,又何足挂齿呢?!

                      丹陵刘氏十四世孙 一衡公 撰

三、【清谱】丹陵刘氏初修族谱跋一

  

【译文】

丹陵刘氏初修族谱跋一

        一个家族为什么需要家谱?这是因为家谱可以依次排列家族世系源流的次序,可以明了长幼的辈分,可以区分亲戚血缘的远近,可以分辨同支或异族,可以考据宗亲的出生、婚娶、死亡及埋葬情况。如果没有了家谱,那么世系源流就会紊乱,长幼辈分就不明了,亲戚血缘的亲疏就不能区别,同宗或者异族就难以分辨,出生婚娶死亡埋葬就不能考究。(难道)只是可以不编修的吗?

        清朝康熙庚辰年,已故的堂叔虞臣公曾经告诉我(刘)观说:“我们家族宗祠已经建设好,祭祀也已经举行了,我们现在所缺欠就是没有族谱,你有志于编修此族谱,至于编修的资费你尽管开口找我说。”那个时候,我年方三十岁,还是童心未泯,怎敢肩负如此重任。其后,物换星移,光阴荏苒,而堂叔家也多有变故,我们就不再有这个打算了,屈指数来,至今快四十年了,这无时无刻之间,当我念想到此没有不感叹一番的。

        昨天,欣逢清朝乾隆丁巳年春季祭祀,我们全族长幼聚会宗祠,大家一致议论说:(自古以来的)世家巨室大家庭或者是家族里,没有哪一家是没有族谱的,然而只有我们家族还缺欠这个,如果不修族谱,那恐怕会造成我们家族不能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啊。我年老体弱特别担心自己不堪此任,然而族中祖叔(刘)又涛和澜英又从旁进言说:这是我们家族的当务之急,不能耽搁。不能耽搁而耽搁,这是贤者的过错,希望你不要推辞。虽说(编修族谱)虽然要花费巨大的资费,但是,我们家族男丁满千,大家商量每一个男丁各派一文钱,贫者富者平均摊派,倘若还是入不敷出,我们家族难道就没有孝子贤孙仗义捐款的人吗!(我刘)观非常赞同他说的话,于是召集二三个叔侄,调集本族各派世系以及各派一同分迁落籍凤下和黄家坊两支系的资料,草谱牒撰修两个月后,初具规模。到了戌午年秋天,于是延请印刷工匠入祠开印,不到一年就大功告成。想想我们祖宗在天之灵,至死不忘族谱之事,这也许是事情成功如此之快的原因吧。只是我们子孙繁衍生活于各地,品行有高下(香臭)之分,习性相差又太远,在我们这当局者可以恣意妄为可以得到宽恕,而到了别处他们仍可坚持作恶不肯悔改,这是想灭绝我祖宗之良心啊,我们怎能不默默痛恨那些不合族之人呢!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先灵而告知他们我们刘氏族谱成功的事情,我们的世系源流已经刊于此序;我们的长幼辈分在这明了;我们的血缘亲疏能够在此区分;我们的同宗异族能够凭此分辨;我们的生死婚娶死亡埋葬也能够在此考辨了啊。(虽然)先堂叔即使在其晚年未能够亲眼目睹此族谱,我作为后辈也能敬仰体会父辈的志愿,体会他能够不吝资费率领诸侄辈(完成族谱修纂)的努力,让死者复生,生者不愧于死者,他的那一番话,难道不是让死者生者都没有遗憾吗!

        (我刘)观仅是一位贫穷之士(仕途不畅之人),仅能够用文字笔墨来做一些鉴定、校阅、编辑、督促之事,还特别仰仗二三个叔侄以及各房贤能的人来帮助我完成工作,我能有什么能力呢?我只是希望三十年后我们这个宗族有志于重修族谱的贤子肖孙能够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流传下去,光大下去,避免我们宗族历史散失而不能稽考,这样大体就能体谅到(我刘)观的苦衷罢了啊!

                            清乾隆四年己未岁仲春月

                                       十五世孙观    谨跋

四、【清谱】丹陵刘氏重修族谱原序

  

【译文】

                    丹陵刘氏重修族谱原

                            (公元1790年)

        我们丹陵刘氏聚族生活在湖南丹陵这块土地上,是从我们的开基祖刘安斋(讳宝翁)生活的元朝至正年间开始。

        (那时),宝斋公自祖籍吉州城(今江西省吉安市)月溪出任湖广宣教,按照旧制惯例依次巡视楚南地区。当来到湖南攸县的丹陵走马铺时,安斋公低头沉思,非常留恋这个地方并特意关注此地。在明朝洪武年初时卜测佳日迁徙于此,到如今,已经是瓜瓞绵长,保佑我族兴旺发达,簪缨隆盛。我们祖宗恩泽真可谓是积德厚重,源远流长,无边无际啊!

        然而我们这一支刘氏家族族谱的起始编修,则从宝翁公位下八世祖用宝公和十一世祖少江公、洁宇公先后编制,将要付梓,可都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未能搞清楚,到了乾隆己未年间,族人端揆、少游诸先辈才把这些疑惑之处搞清楚,大告成功之时,距今也已经五十多年了啊。

         如今欣逢皇上湛恩汪濊(zhàn ēn wāng huì)(恩泽深厚),休养生息,社会人口丰盈,各族群分类聚。只是我刘族子孙不能够探源我族之源,只能依古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描述,跟随武陵先人的脚步,来到这人烟隔世,坟墓棋布之处,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散轶非常严重,难以考据它的源头,所以让家族和睦,亲朋好友淳朴敦厚是我们看重一宗本源的关键啊。

        (毋庸赘言),那家族的迁徙的轨迹距离时间近则很明了,时间远了,则多湮没不明了。从乾隆己未年上溯我安斋始祖迁徙湖南攸县起,经历了18世,跨越370年,期间断碣残碑风霜剥蚀者的历史多啊。况且,改换朝廷以前,人事变换,古往今来,即使想广泛搜集,远承古人,理清楚我们的世系源流,哪里能够像寻找河流源头而去到昆仑山这样容易啊!

        然而吉州的先达主客刘元卿(号泸潇先生)他所编修的《蜜湖刘氏通谱》,我们能够在一百多年之后得到它,终于了解了我们自始迁徙上至蜜湖鼻祖的家族历史。该谱上溯历史渊源,如日月星辰那样显耀,恐怕是祖宗之灵好像是在他们的翅翼下展开吧!面对着这谱牒,我们非常清晰地可以看到我们这一支的世系源流,比照我们当年开始编修家谱之初的困难情形如果能够借助它那该是多么地悠闲惬意啊。

        我们这些人没有估量自己的浅薄,集体商量重修族谱,同城的东凤下、黄甲坊、醴陵沈潭诸族人莫不踊跃参与,乐于将此事办好。我们也乘此将各分支世系重新编辑纂修,生娶殁葬纪载特地详叙,其他诗词序述碑铭传记之属概不收录。我们怎敢说省略了旧谱的文字而增添了前事的文字呢?我们也只是跟随前人的步伐而沿路前行罢了啊。大概后来的续修族谱的人又能够一脉相传而不被废弃啊。

             清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岁季冬月吉日

                                                      谨序

五、【清谱】丹陵刘氏三修族谱原序

  

【译文】

          【清谱】丹陵刘氏三修族谱原序

                             (公元1832年)

        探究姓氏的来源,有朝廷封地命名的姓氏,有官府命名的姓氏,有了姓氏的宗族就可以在编修谱牒时候从大义之处起笔。然而,编修谱牒的人大多会牵强附会,他们看到前面有辉煌显赫的同姓氏人名的时候便说:“这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知道那些高调地去攀附上等门阀的人,他们不只是自己欺骗了他自己的祖先吗?自己欺骗自己的祖先是不可以的。他们只是数典而忘记了祖先啊!

        我们这一支刘族,是元朝至正年间从江右的安城郡月溪那个地方迁徙而来的,安斋公官宦致仕后卜居在这攸县北乡的走马铺,这大概就是我们丹陵刘氏的开基。因为我们生活于此,聚集于此,只是历年相继繁衍而后分立宗祠再后散居各处,又因为只是历年的原因只在己未年统一修谱过。而追溯我们祖辈的世系源流成功并且把它编为一书,只是在庚戌年重修族谱后才把它详细列于其后。最后,这世系源流成为我们的一家之言,(回头看来)前人为此的付出是多么的艰难啊。

        况且,这世系如同天下的水流,有的有源头,有的委身它流,它们都是先分流再合流;天下的山,到了荆州到了衡州,它们是聚合再分支。只是山多那么分支就更多,水流长那么合流则更长,从各分支就能把它们综合起来,而综合起来后就能区分各分支。我们刘族的三修族谱,也是这个样子的,这难道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虽然这难易的说法还有超过这的,可是,说过去贤能的人大多在后人而不在前人。大概有与我祖父同辈的人,有与我父亲同辈的人。这上上下下一百几十年间,没有人不会没有起起落落,升升沉沉的。我族还能够不辱没家族的声望,就是因为我们有三修族谱的善举。襄助编修家谱的人虽然不是什么文章写得很出色很出色的人,但他们都有发誓为公与慎重办事的心意。这种保全姓氏接受封氏什么地方没有?!而能够“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哪一个困难哪一个容易人们一定是能够分辨它的。后来的人看今天的人犹如今天的人看过去,前后的得失在如林的谱牒中清楚可考。虽然这么说,但编修族谱的人还是希望人们了解他们那艰难的心境,这也是容许的。

        唐朝的柳芳谱略《姓系论》上说:晋宋以来,尊重姓氏的来源一定要稽查谱籍,区分甲乙丙丁各姓等第。凡是推举秀才、州里的主簿、郡里的功曹等第,没有这四姓不参与的。一时间,世家子弟动辄以门户高低来做比较。

        我们刘族欣逢这圣明朝代,久享天下太平,乐享其成,乐利其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经由庶民而至富贵而至有教养者以至圣人孔子的那种“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我们深夜独自秉烛批阅族谱的编次、釐正、校订、纂辑等等,各项事情条理分明,难道说继承父辈的事业,让家族门楣奢华美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吗?大概是我们三修族谱后,族人们能够更加遵照家训,比他族人能够更加致力耕作,孝敬父母、兄弟友爱。

        世人有礼仪也能够让诗文慢慢地浸染啊。家族之光能够与四姓同列,那么,他们就要忧心他们的事业不能不专精,他们的行为不能不成功。我们刘氏族人们,一定要努力啊!(将来)像天禄阁那样传纪经典,一定会记载(像我们家族)这样出类拔萃声名鹊起的家族。

        是为序。

            清道光十二年岁在壬辰季冬月谷旦

                                                      谨序

六、【清谱】丹陵刘氏四修族谱原序

  

译文

 【清谱】丹陵刘氏四修族谱原序

                        (公元1867年) 

        如今的家谱都是用来传承真实可信的东西,不是用来传承疑惑猜忌的东西,人们尊敬自己的祖宗一定不敢忘记自己的祖宗;忘记自己的祖宗尚且不可以,那么,诬蔑自己的祖宗则更为不可以。(我们)曾经看到有的士大夫家族因为颠沛流离,辗转迁徙它处后,忽然有一天发现他们家族的(族谱丢失)而导致家族上下世系被湮没而且舛误杂乱,没有谁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更不要说他们的祖宗是谁了啊。 (同时)也有普通百姓人家为了夸耀自家门第的荣耀,把先人未能达到的仕途显达希望通过攀附名门望族来实现,像近代编修的通谱里大半宗亲都属于先祖无从查考,最终竟以尊敬别人家的祖宗反过来诬蔑自己家的祖宗。孝子慈孙们的良苦用心难道能够这样吗?

        我们家族自安斋公从江右上任湖广宣教承制一职以来,迁徙至湖南攸县丹陵至今已有二十三世了,各支分派繁衍也已经是源远流长了。先前编修谱牒的人面对安斋公以上的世系源流大多省略不记载,主要是因为时代久远难以得到一一验证确信,于是把安斋公以下的世系资料聚集一起编而成册,因为时间渐近就不再有疑惑的地方了。况且自元朝末年到今天的康熙圣朝,经历了五百多年,虽然累经世代变换,鼎新革故,或者是经历战火,还能保全我们家族兴旺发达、枝繁叶茂,不得不说是祖宗积德深厚而荫庇于子孙的,使得我们家族能够前后相承,延续不断,人丁愈旺而家族更为显赫啊。

        这一次修谱距离上一次壬辰年(1832年)三修族谱之后,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族人纷纷与我商议说:(家族)的后人一代一代增加,族中的故事一代一代累积,(如果)不续修族谱怎么能够引导前代光芒继而恢复并扩大了父辈祖辈的功业呢?!于是全家族的人一齐行动起来共同监督管理促成这事,他们有的主管编辑,有的协助校对,真实可信的东西就保存下来,有疑惑的地方就暂且空缺,非常吻合敬宗收族的宗旨,不采用世俗、平庸或低级的见解,像这样的编修的体例是十分严格的。谱编修完成后,交给当代的有名望的人阅看,大家都认为(族谱)收纳的今天的事例正确、而古代之事可以斟酌(保留),编修得有条有理,认同我刘洵修谱的做法是好的。

        况且,我们家族承蒙国家二百多年的承平幸福的日子,读书的人能够进入学校,享受廪膳补贴的学子以及在朝廷做官的人踵后相接。从今以后,我们希望我们家族后人继承旧时传下来的道德,从事先人遗传下来的耕作,讲团结,学谦让,做榜样,培仁义;有情有义、深明大义,交情深厚,培植祖宗之元气,作为遗传给后代幸福的根基,如此下来,我们刘族的兴旺发达将永不停歇。

        我们要努力啊!为此我写下了这篇序文。

               清同治六年丁卯岁季冬月穀旦

七、【清谱】丹陵刘氏五修族谱原序

  

【清谱】丹陵刘氏五修谱原序

                              (公元1908年) 

         自古以来的帝王都接受统治正当性的观念,他们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一定要显示它们的出处,交由属官记载下来。然而,因为祖宗世系垂直延续久远,别的派系分支如果要考究他们出自何处,那么所依靠的就只有家谱了。家谱,也和国史相关连,这不正说明它也是极为重要的吗!我们刘姓世族原本是汉朝帝王之后,而同姓的人虽多,可他们大多不同宗,有的是以楚元王为宗;有的以长沙定王为宗;我族则以赵敬肃王彭祖为宗,也就是延续到后来的(安福)主簿刘偁(字汉臣)一支。他开基了蜜湖刘氏十八派,我们月溪派是其第十六派,不也就是我们官居丹陵的宣教使宝翁公的发脉的基祖吗?!我们丹陵刘氏自元朝末年开基到现在已经五百多年了,在湖南攸县这里繁衍了二十多世,总共编修了四次家谱。

现在距离第四次修谱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承蒙清朝休养生息,先代积累功勋仁德,更有益于我们家族礼乐教化的万世累计,不断成长,不断兴起,保证我们刘室世代相承,日益壮大,(此种情况下如果)不续修族谱而让其相继联属,那将势必造成家族宗亲越来越疏远,在外面就可能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了,(势将造成)把宗亲当做路人看待(的局面),甚至可能即使宗亲像星星那样地分布得多,坟茔像棋盘排列着密,也无从考察出自己世系的结果来。保不齐还真的有像郭崇韬(即郭子仪)那样的妄自攀附,冒认祖宗,胡乱地跪地错拜汾阳墓而给后人留下笑柄的。过去的刘奕(宋朝人)经历了五代的大凶大难,,内外破乱,还保存完全十代的谱牒,况且如今开放海禁,中外交流彼此融通。百姓胡乱地追求正义,崇尚平等权利,亲近尊重亲人长辈,尊敬贤能的人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的思想行为被认为不切实际事理,被社会舆论或者某种坏事情所影响到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们的思想改变比过去更为厉害。如果你对这个纷纭万变的社会状态怀有某种主张或想法,你也就应该仿照孔子编修《春秋》的宗旨来编修族谱,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家族的敬宗收族的史书吗?这只是我们办事拖拖沓沓而忽视了它的重要意义啊。有鉴于此,我们家人就聚集一起胡乱商议一通起来,大家都非常踊跃,跃跃欲试。办事开初就像有祖先的神灵保护,几乎没有差错,忽而打开忽而翼盖,以至到了结尾边际。况且,木有本水有源,其来源是很显然的啊。而本源是不可以混乱的,也是因为它明显就是这样的啊。我们所担心的是构建房屋的树干高有千尺,我们常难探寻到它的根本;黄河之水九曲回肠,我们难以穷究到它的源头!况且,枝叶交错,更多盘根错节;大河川容纳了众多小沟渠,可不少地方成为了无法通行的水路,有时我们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可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如此一来,我们虽然勤奋撰修、描写恳切、斟酌编辑也很难称得上编修了一部完全正确的族谱。怎么值得来颂扬和铭记先辈的伟大事迹和美好品德进而光明显耀好学后进,答案是肯定的。整个编写文章考订精详,总的家族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出生嫁娶,殁后迁葬,功名爵名延续,无不像正史那样如实记载。然而,那些有疑惑又无从考证的地方我们就仿照史家的手法空缺出来,不容许我们主观臆断。至于在文章中我们也采用了一些华丽的文辞,但是,我们不敢因为它而影响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之更加完善美好的初衷,我们只是以之用来查考,让子孙们不得私下去夸耀或毁誉他们的先辈,不得以私下的夸耀寄望他们的子孙进而(导致)去矫正他们的空虚、杜绝他们的弊端,放任担任此责的人违反,不遵守族规而胆大妄为,也请族人斟酌阅读、仔细参考。然而我们这些人没有一目十行,五官齐动的功能,像刘恕(宋朝人)和刘穆之(东晋末年人)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我们拖拖拉拉地从甲辰年春末开始,一直延续到戊申年仲秋才告竣。族人大概怀疑我们的性格如同春秋时期性情迟缓的董安于需要用佩绷紧的弦在身上,用以自急一样,还是其中确实是有不得急切操作而应采取渐缓稳妥的办法。这种内心想法勉强能够让我们自己相信自己,也应该能够让我们彼此体谅体谅吧。

        让人高兴的是,有人说我们这套族谱符合史实而且直接,简洁而明了,朴实而不浮华,并且它的世系源流光明显赫,清清楚楚,在一个楚地长沙有两支王侯的后裔有如此的兴旺发达,不也正是我们汉室刘族后裔,原本陶唐氏的遗风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啊,这样的话我们也怎么敢白白地奢侈浪费呢?这种佑启后人原本就是依仗先辈的荫庇,而继续传承还得依仗后辈的发奋努力。追溯我们这一支刘氏自分封广平以来到如今,期间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经历战火兵灾不知道有多少,而世事多变,人生无常,能够经历的又有多少啊?对照历史查考发现,国运的盛衰没有不像子孙昌大那样接连不断的。这是遵守了什么规律呢?这道理就在于如同树木的成长,它的根本既厚实后又继而封土培植它;也如同河流的流长,源流既深远后又继而灌溉注入它。由此,树木的荫盖就越大,河流的泽惠就越长,他们的后代就会继续耀祖光宗,在亿万的祭祀的先祖面前,辉煌的家谱也就会预先事成有把握啊。

      是为序。

          清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仲秋月穀旦

八、【清谱】丹陵刘氏五修族谱跋

  

【译文】    《丹陵刘氏五修族谱跋》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历史的书籍,每隔三十年一续修,总体原则是从崇尚家族根源开始,注重宗族的辈次排列而谨防假冒紊乱。我们这一支刘族的家谱自清朝同治丁卯年四修之后至清朝光绪乙未年间,已经处于需要进行第五次编修期间,可是因为年成干旱没有编修成功。清朝光绪甲辰年(1904年)春天,我们丹陵刘族全族相聚一起商量后认为:世界经历了这么久,生育了这么多人,这经世之人又构成了这个世界,我们攸县丹陵刘氏世系源流流长,其世代辈分条理清晰分明犹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运行那样有规律,不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有所差错,他靠的是贤能的先辈优秀的传承,把家族的历史撰写成书,明明白白的述说我们家族的历史而让子孙不忘。今天我想把先辈给我的(编修族谱)托付(任务)完成并且要不被后世遗落,在我这编修的《族谱里》里一定能有稽查到族人需要的东西。然而,(我们)要做到让(后辈)在续谱能够可以查询到一些东西(很难)。尽管世系已经过去,但是目前(如果)还是可以不做此打算,难道(要后辈)等到将来通过抽签来决定事情是不是这样的吗?!这样一来,我们当即趁此春天开始着手办事,这不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于是,我们族人开始共同筹划,各司其职,办事谨慎,不敢徇私偏颇,鲁莽僭越,在清朝光绪戌申年的秋天终于大功告成。五年的寒来暑往,大概族中大人大多都不得不这样说:我们的族谱编修得如此精准详细得益于我们时间空余和有准备,(如此说来),我也不敢全信,只是我们这次修谱少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如今能让阅谱者一打开谱牒就知道我们的世系来源,能够(迅速)分清楚宗亲辈分以防假冒或乱辈,以自成一体,如此罢了。至于我们遵循旧的规矩还能焕发如此盛大的新面貌,就如金枝竞秀,光彩灿烂一样,那我们的谱牒也会增色不少。这是我们寄寓三十年后续修谱牒者的期望,我们也将拭目以待啊。是为跋。 

            清光绪三十四年戌申岁仲秋月穀旦

                    (公元1908年猴年8月)

九、【民国谱】丹陵刘氏六修族谱序

  

  

【译文】

        我们这一支刘氏家族入籍湖南攸江已经600多年了,我们这刘氏家谱也已经经过总共五次编修。自从昌明盛世的乾隆己未年始,到如今的光绪戊申年,经历了约二百年,如今准备继续六修。我刘名斗已经厌倦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如今叶落归根,承蒙族中年高望重的树藩、蒙吉、拔克诸位宗亲的厚爱,大家一致推举我作为总编纂辅佐帮助,编修族谱,睿崑老先生担任主修。起初的情况是族亲刘逸松、刘玉生二人解驾停车来到我家,多次倡议发起修谱,并且就修谱的主旨和体例多次来函商量,(可惜的是)不久二公相继辞世。可我念及宗族之事时,便忘记自己性拙。于是,我搜检家族旧谱牒,从五修谱牒上溯搜寻至二修谱牒,它们的编修体例大体相同,除收录的世系源流外,并没有其他的记载。一修谱牒因为时代久远,难以查询到,我私下忧惧戒慎(发愁又害怕)地认为:族谱关系一个宗族的史实,按道理应该是需要细致详尽,不应该是如此简单概括啊。真的是祖灵不忘现灵,我偶然间在族兄恂卿处得的了一修谱牒三卷,眉签亨利贞三号的。不久,又由族弟顽性从废箱中找到了眉签元字号首部的。整个谱牒全部找到,读了后发现我们刘氏的世系源流考证详实、脉络分明。大概全部都是根据《蜜湖通谱》而制定的。通谱为南溪派二十九世孙泸潇(刘元卿)先生所纂订,我族以月溪为宗,而以蜜湖为祖,与南溪同为蜜湖十八派之一。所以,我们这一支刘氏虽然迁徙攸县,而关于我们的始迁祖宝翁公父子的情况在通谱,嚼名、迁徙两纪中仍留有记载。(幸好这样做了),否则我们没有寻找到证据最终就会湮没先祖渊源。我得到这谱牒后,眼前突然开阔明朗,并且相信宇宙间的万千事物,没有不因为掩盖遮蔽而不明的。大概自我宝翁公从莲花迁徙至攸县,与祖居地相距路程不过二百里。其后却音讯隔绝,于是导致到明朝时期的一代子孙不能分辨祖源在那里,从此我刘氏在此三百年没有编修谱牒。八世祖用宝公和十一世祖少江公、洁宇公兄弟俩虽然曾经亲手撰修谱牒,可是因为时代久远,并没有将世系源流联通贯穿,也未能付梓刊出,甚为遗憾!自清朝初年第一次编修谱牒时,我们家族已经得到《蜜湖刘氏通谱》,不清楚的地方也已经清楚明了了;而第二次编修谱牒之后,(经过若干年)这所有的资料又全部散轶了。在今天的这二百年之后,我们家族如同汉代鲁恭王建有的灵光殿,屡经战乱而岿然独存,在如今突然显灵,发出光芒。综合考察这埋没显耀的轨迹,好似有人在某处另有安排似的,还是因为我对这事情有特别的感触呢?泸潇先生是明朝的一代鸿儒,他主持编修了我们《蜜湖刘氏通谱》,因为年代久远,那之后迁徙湖湘的各派能够拥有此谱的人甚为罕见。我们这一支第一次编修族谱时所得到的那一本《蜜湖刘氏通谱》系从攸县东部的凤下的同族人刘鲁珺、刘士尊两公辗转得来的。世变沧桑,赣西各县经过战乱,所以家中文献大多废于战火。年前,我们为祭扫测绘我们这支从月里迁徙攸县始祖的坟墓,侄孙刘增荣在他们那里多方寻找老谱牒,结果一无所获,再转而寻求于凤下才找到的。虽然尚存残册,但是虫蠹已经啃食大半,取来与我们保存的一修族谱相对照,幸好还可以看到我们第一次编修的通谱的大致情况。这样一来,我族第一次编修的通谱,不仅仅是我们丹陵刘氏一支继往开来的一架谱牒,也是将来江西各派劫后重见光明,(为族人)征集文献、考据来源,大多将全部仰仗于此,它和宝珠这重要东西失而复得又有何不同呢?

        我也不再像先前那样,(只)向贤明的大儒学习诸如一统志那样的东西(却不关心其他),(就如)当能够学到泸潇先生的学业可是却不知道他是我们蜜湖同宗同族的先哲一样。现在,我终于有幸能够读懂通谱这恢弘巨著,觉得它主旨明确,可以流传百世。所以,我们这次六修族谱,全部遵守前面九个部分的体例,即使偶尔有所出入,也无非就是考虑政治制度的变化以及时代要求,不敢随意率性更改它们啊。对于故里家族之事我不揣愚陋,把它们一一阐述列举出来。至于家谱的编修,其重点在于明确世系,探究源流,让人人能够对祖源的兴起有感悟,能够深深地去探究本源,依仗于此来彰显家族荣光而成为族人崇尚的典籍,大概豺狼旱獭这些动物它们尚且懂得知时祭祀,何况人是万物之灵,怎么可以不明了其根本来源,以致让人数典忘祖而遭人讥诮呢?这是我把源流纪摆放在第一篇的原因。

        贤明的国君以孝来治理天下,官员的等级制度按身份等级规定的器服制度分为五等,通过它来辨明亲疏关系、明确等级威严。所以古代的名门世家,他们一定会编修印制谱牒,用来昭示其重要性。现在,国家体制变换,按身份等级规定的器服制度,尚无具体规定,然而,亲近亲人,尊敬长老的这些道理,本来就不会随着时代的变换而消亡。保留官员的身份等级制度以之来维护人际交往的正常的人伦纲纪,即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从我心底小小的心愿来说,这是应该或者是必须的,所以,我把服制纪摆放在了第二篇。

        宗祠是神灵栖息的地方,坟墓是魂魄藏身的处所,这二者是各代子孙供奉祖先灵魂所依凭的最紧要的地方。所以,后裔子孙在祖庙里面就应该思念、敬仰先人;展开祭品于墓前,就应该怀念亲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心就在不自觉之中油然而生,有家室的人他在这一方面怎么能不特别加以放在心上呢!所以,我把祠墓纪摆放在了第三篇。

一个家族门第的光彩,依凭能人而显耀,所以有功勋的世家、巨室的后裔,做过官的大人先生的后代子孙,是我们国家贤明时代最被人所崇尚的。汉魏以来,百官的家谱,上至吏部官员的挑选一定要稽查谱牒的具体情况,家庭的婚姻状况一定也要门当户对。欧阳修编修《唐书》时,内面一定有宰相世系的列表,说的是,这做法深合古代的做法,(如此一来),爵名难道能够不被重视吗?只是,有的浮夸之人想凭借此来享受美好的生活而故意虚夸功勋,这又与古人的愿望大相径庭。祭祀的鬼魂不是自家的鬼魂,这反而被有识之士嗤笑。我们这一支刘族,肇基于广平,历经了魏晋唐宋元明清,在通谱上详细记载了爵名,在此,我只是仅就我们迁徙攸县以来的爵名连缀成为一册。从今天的情况去比照过去,爵名无不有(始终都有)盈满或虚空、循环而往复之感。然而泸潇先生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爵名犹如大船的航行,有的装载污秽之物,有的装载着名贵珍玩,玩弄权术者不可不小心谨慎啊,这已经是言明了深刻的道理了啊!希望我们家族以后的聪明人士再三慎重斟酌,不要羡慕这夸示荣耀啊,所以,我把爵名纪摆放在了第四篇。

        世道的盛衰兴替关键在于教育,而家庭是教育开始的特别之地。纵观古今家世昌盛的家族,没有不是由于其先辈家教发扬光大的,而使弟子习性纯洁善良的。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拉杂的话纷杂呈现,诋毁伦常把它当做不知变通,不合时宜;把礼义当做枷锁,叫嚣呼喊,骇人听闻,而青年人一经沾染,要清除或者是洗去,那是很难的了。没有治家的规范、法度而能够端正家庭的根基,以及家族(德性)相继沉没谁又能够让家风明朗清亮?所以,我把规训纪摆放在了第五篇。

        前代的品行、道义、事迹、行为和其他的一些恩泽留赠给了我们,以及还有一些其他的名流的酬赠,我们后辈都应该格外地加以珍惜保留。我们这一支刘族,自迁徙来到攸县以来,文章科举虽然不怎么显赫,但是,我们的后辈一经自坚其操守,其声望比文人士大夫阶层还高,我们家族里被乡里推举为祭酒(官职)的后生代代不乏其人。从写作到编纂成书,这些虽为凌乱、残存的但极其珍贵的文物,也足以能够凭借观赏这些东西而让我们先祖的贤德发扬光大。所以,我把徽翰纪摆放在了第六篇。

        家族人口多了那就一定要分家,分家之后,族人的迁徙就不固定了。(如果)想要族人在时间久远后,不同支族的归顺为一支,远方的归顺到近处的,近亲的不失去亲情,那么,这就要他们在最初开始迁徙外出它处时,不能不做详细记载,以备作为将来收族的凭证,这是我把迁徙纪摆放在了第七位的原因。

        旧谱上把世系源流上的人口合并在一图上,在这里,我们的这谱仿照庐陵的谱例将世系源流自成简编为一册,像丝联珠串一样,五代之内则清楚明了。使读谱的人能够逆流而上追溯他们的上代,那么,他们的崇敬之心将油然而生;(如果)顺序读来,当读到他们所亲近的人时,那么,他们热爱亲人的心情浡然兴起,所以,我把世系纪放在了第八位。

        人口年龄按照次序排列,录入它以防遗漏,这是家谱之所以到期就必须续修的原因。在此,我将旧的体例与世系分别修改为各卷,既省略了篇幅,又便于将来接修,于是我把它放在谱牒的最后以之来镇守全部卷册。

                中华民国三十一壬午盂秋月穀旦   

                    二十世嗣孙名斗  谨撰并书

(公元1942年7月 二十世嗣孙  刘名斗   谨撰并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