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小社工机构存在的问题 | 三段社区实习经历反思

 社工实用知识 2023-11-10 发布于湖北
在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后,我陆续接触了三段实习,这三段实习都有个共同特点:在社区场景下的社工参与。

第一段实习是在农村社区中,社工驻村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办公室也在村委会楼里,可以密切接触社区人员。我是暑期来到这的,这一时期主要开展的服务是与儿童相关,开展暑期夏令营。

第二段实习是在城镇社区中开展,社工机构承接了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项目,办公室也落在了养老服务中心。这个机构主要开展社区老年人项目。

第三段实习:社工机构办公地点位于城区,相较于前两段实习而言,这次实习活动区域并不是仅限于某个社区,人员并不是固定驻扎在某个社区,而是在活动开展时进入该社区去开展活动。所以,我作为一个实习生,没有负责项目的我在好几个社区中协助服务活动。并且,这次实习接触的城镇社区所覆盖范围较大,管辖着好几个小区,而每个小区物业又不同,可能影响着开展服务。

这三段实习的社工机构人员较少,4至8名固定人员,属于微小型社工机构。我希望通过自我反思和事件反思来帮助自己理清服务思路,更好地去成为一名合格社会工作者;也希望各位社工界的同仁对相关问题加以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1、督导角色缺失或被忽视
在微小机构中,督导角色多由机构领导担当,一线社工容易把日常关心当成是行政督促。在实习体验中,在驻扎社区,驻村社工与社工督导相隔较远,可能一个月只见一次,而且见面也只是询问工作任务。这样可能会让一线社工产生以下想法:领导都不关心这个项目;最近好烦也没有人说话;别的机构节日都聚餐,就我一个人在这村里…而在集中办公的机构里,一线社工们处理的是不同的项目,会面临不同的难题,情绪也会产生不同的波动。这样可能会让一线社工产生以下想法:怎么这么烦,又遇到这种情况;你那个社区比较好,我这个社区都不太配合…因此加强社工团体的督导,尤为重要。

2、社工与社区居委会的角色问题
社工与社区居委会更多偏上下的隶属关系,而非合作关系。当社工与社区居委会签署了社区保障资金项目后,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如下困难:居委会让帮忙多办一场项目里没有的活动;居委会要求把党建活动和社工活动办一起…这些困难大多与人情世故牵牵扯扯。所以,社工如何应对这种额外增加的压力是个问题。同时,社工如何才能与居委会保持真正合作关系也是个问题。

3、社工项目管理与结项指标
结项有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项目结项,可谓社工最忙的时候,也是最繁琐的时候。每次结项的标准可能不一样,譬如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标准可能完全不一样,第一年的照片可以过,第二年同样标准的照片又不能过了。所以,作为一个新手实习生,我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不在签合同的时候把标准列清楚,在服务过程中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留下服务痕迹;而不是在结项中途才被告知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而不是临时被通知审核的要求。另外,民政局过来审核的时候,又搬弄出另一条标准,社工疲惫于资料,这样纠结于标准…微小社工机构人员较少,面对这样琐碎的资料,难免会产生职业疲惫感。

4、社工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书本和现实总有差距。社会在悄然变化,社工自身的能力也需要提升。关于社工能力,首先我想说财务报账事项。社工也需要懂得点财务知识,关于报账、缴税等,例如通过公司报账和个人报账的流程,以及满多少缴税,缴税和报税的区别。

其次,案例写作能力需要磨练。案例撰写既可以宣传机构也可以总结工作。在扎根实务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在文字方面下些功夫。最后,人际沟通能力需要增强。面对不同的对象,社工需要有不同的谈话内容。

已无更多数据
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

人划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