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武汉 | 蔡甸 荒径古道上的同善桥与三多桥

 人文武汉 2023-11-10 发布于湖北

蔡甸有2座武汉市文物保护古桥,同善桥与三多桥。我一直想去找找,但地图导航搜索不到。那就另辟途径,从相关报道中找到古桥所在的村庄地名,到当地再去问古桥的具体位置。

同善桥

2023年10月,秋高气爽。首先搜索蔡甸孙家渡,从二环高架转到东风大道高架,从汉西上沪渝高速到永安出口下,经过318国道转入乡道,跟着导航,渐渐走入低矮丘陵。周围低树草丛,红黄绿的颜色斑斓,山路起伏蜿蜒,不一会儿导航提示到达终点。

环顾两边,狭窄的山路伸向远方,路两边不远处小山坡上间或有三三两两的民居散落其间,并没有什么古迹文物的痕迹,不知孙家渡在哪里。走到一处民宅前,一对老年夫妇正好走出来,于是上前去打听古桥。很凑巧,老伯知道这座古桥,他指点远处给我看,古桥就在前面不远,正好就在他家的鱼塘旁边。见我还有些迷茫,老伯很热情,也很健谈,主动提出陪我一起去。

沿山路又继续向前开,看到前面一条小河,路边有个标牌“孙家渡钓鱼场”。在标牌处转个弯,拐上小河河堤,很快就到了老伯所说的他家的鱼塘。果然,古桥就横跨在这条小河之上。

古桥处于永安向集村十组孙家渡与红城村四组红子山湾交界处,桥头有一块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上面写着“孙家渡同善桥”,由武汉市人民政府2011年3月21日公布,并注明由向集村与红城村共同管理。

同善桥位置图

同善桥建于清朝,距今100多年。桥面由麻石条搭建而成,中间没有桥墩,现基本完好。据蔡甸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的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蔡政〔2011〕58号)记述,同善古桥为单孔石梁桥,跨度4.5米,南北向。桥面宽3米,由七块长6.2米、宽42厘米、厚40厘米的麻石条平铺。

东西两侧石条外侧中央都刻有“孙家渡同善桥”六个大字,东侧刻有“甲辰年(1904年)奉慈母涂氏命,经理募化人罗良栋/义/勋,赞成人蜀东李鼎铭、族兄罗佑之,戊午年奉……”等铭文。从文字推测,此桥是罗姓三人,应该是三兄弟,于清光绪甲辰年奉其母涂老夫人之命牵头,商议蜀东李鼎铭,应该是来自四川的客商,还有同族的兄弟,一起筹资修建。

古桥南北两侧的护坡墙呈八字形,由麻石和红砂石交替叠垒砌筑。麻石条宽厚,红砂石窄细,很有艺术感。护坡墙比较陡直,从侧面可以看见近水的红砂石层上均钉有两个铁环,这是当时此处渡口系船用的。

同善桥护坡墙上泊船的铁环

桥面两侧留有对称的四个圆孔,不知什么用途。有报道说是栏杆,从洞眼的大小来看,与古桥同时代装石栏杆明显不可能,倒有可能是后来当地人在麻石桥板上钻眼装上了铁栏杆。也许是为了恢复文物原貌,后来把铁栏杆拆除了,只留下4个洞眼。这样猜测是有道理的,因为桥面两头边上还有一些细小的圆洞。

老人讲,因为旁边就是他承包的钓鱼场,这些小洞是他为了防止有人落水,在桥头打入钢筋做成护栏,因为文保要求,全部都拆除后留下来的痕迹。

同善桥桥面麻石上的圆洞

据老人讲,这条河当地人叫“长河”。但从网上搜到的资料看,这条小河叫“奓河”,也有写为“渣河”的。不过,从地图上看,这条小河西北连接北湖港,东南方向则通向南奓湖、北奓湖、小奓湖,觉得称为“奓河”更为合适。

而且,蔡甸已有一条“长河”,那就是位于蔡甸区西北部的西湖索子长河,是武汉最长的湖泊,有近30公里长,整个湖泊两头宽,中间窄,宛如少女的长辫子,所以称为“索子长河”,当然,也有人说,是因为当地渡船靠两根绳索来回拉着过河得名。不管怎样,显然这座古桥下的小河比“索子长河”要小很多。以前知道“奓山”,这次才知道居然还有“奓河”“奓湖”。

同善桥现状图

站在古桥上,老伯说以前有汽车从桥上通行,是这一带的交通要道。但现在村落人员稀少,加之修了乡村公路,古桥基本没有人走了。桥下的奓河,水面仍有十多米宽,河面长满密密麻麻的水葫芦。

老伯说,以前河面更宽,弯弯曲曲,河水很深,常年有船通过。现在奓河已经失去运输功能,河道经过整治后因为疏浚在河道两边堆土,河面变窄了不少,但河水依旧很深。遇到暴雨时节,万水归流,河水猛涨,水流汹涌,是附近不可或缺的一条泄洪水道。眼前的河水,虽然不大,但依旧缓缓地向东南流去,最后汇入长江。

临漳古城垣

蔡甸三面环水,南北低平,属于汉水与长江两个河道滩涂之间的湖洼低地,境内湖水沟渠密布,东荆河自西向东横切全境,中部是垄岗为主体的丘陵。历史上蔡甸因为是武汉的屏障,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备受重视。西晋永嘉六年(312年),荆州刺史陶侃就筑城于蔡甸临嶂山,为江夏郡治所。现在汉江边还留有临嶂古城垣遗址。

当时的江夏郡,管辖范围大约可相当于现在的中南五省,非常辽阔。后历经变化,到清朝时,蔡甸已经成为一个县的建制即汉阳县。根据清同治七年(1868年)《续辑汉阳县志》中的汉阳县图,湖港沟渠互联互通遍布全境,可见当时蔡甸到各地的出行与运输,主要依靠水道。

《续辑汉阳县志》中的汉阳县图

同善桥所在区域,为九真山以南小奓湖的孙家渡附近。据明代《嘉靖汉阳府志》记载:“距县治(即现在汉阳龟山)西一百里,九真山南属太白湖,其水域西接沔阳,广袤二百余里。春夏水涨,一片汪洋;秋冬水落,湖显地现。九真山下乡民临水而居,耕种有少数农田,多以打鱼挖藕为生。”可见,清朝时期,这里依旧是湖泊沼泽为主,只在秋冬枯水时节,才有一些陆地显露出来。

明末清初,当地乡民先后在香炉山、孙家渡、燕子地等处开埠集市交易。先有渡,后有桥。孙家渡同善桥应该是随着孙家渡集市的生意兴隆,市面繁华,行商坐贾往来频繁而修建起来的。

从卫星地图上,依稀可见当年四通八达方便水路的痕迹,同善桥所在的“奓河”向北通过长河与汉江相连,向南连通小奓湖,通过小奓湖连通通顺河,再接入东荆河,在汉南区附近汇入长江。

同善桥水运通道示意图

三多桥

三多桥离同善桥不远。从孙家渡开车去找三多桥,经过九真山景区大门到蔡甸大集街,大约十几分钟。先找到三多桥路,旁边全是待开发的大片农田,被当地村民开垦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菜地。找路边人打听,都不知道有一个三多桥。开车到西板桥村,路边有一些“西板桥拆迁区域”的牌子,没有什么行人,看来正在拆迁。

继续向前来到不远处的莲溪社区,是一大片新开发的高楼大厦。路边有几位看起来年龄较大的老人,于是上前去打听。老人是当地人,但也不知道三多桥在哪里。不过老人很热心,主动帮我找当地熟人打听,但也没人知道。正好前面来了一位大伯,是老人的熟人,是刚搬进莲溪社区的当地村民,老人又热心帮我打听。

这位大伯说,三多桥就在小区里。于是带着我们进到小区,穿过几栋楼房,前面是一条干涸的小河。大伯又热心领着我们沿着这条小河向前走,指给我们看不远处,在小河的底下,有一座古桥,那就是三多桥。

据武汉市文物保护资料,三多桥1998年5月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古桥位于大集道办事处西板桥村七组陈湾西南,是单孔石拱桥,桥面呈S形,长23米,宽3米,孔跨2.5米。桥面两侧设石望柱栏板。但眼前所见到的三多桥,非常不起眼。在两岸高楼夹持下的高高的河岸下面,有一条没有水的窄窄的小水沟,应该就是“莲溪”。

一座很低矮的古桥,藏在水沟之上的杂树之中。如果不是有心人,不注意根本就看不出有一座桥。也难怪生活在小区里的人,每日里从古桥近旁进进出出,也很少有人知道,竟然有一座经历几百年沧桑、看过无数人间繁华悲喜的古桥,就默默地矗立在这条不起眼的小溪之上。

三多桥周边环境图

走到近前,仔细观察,确实是一座古桥。古桥两端,各修建了一道水泥横墙隔挡着古桥,起保护作用。河岸很高很陡,附近河岸上的杂树明显被修剪过,树桩还很尖锐。我小心翼翼地从河岸下到河底,靠近横墙,发现了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与三多桥的石碑。

由于桥面与桥下杂树很多,看不清桥的全貌,看起来似乎桥型呈“C“字的半圆弧型,而不是文物保护说明的”S”型。但因为有横墙的阻隔,不能很近前观察,只是将就拍了几张照片。桥面两侧确实还存有栏板的五对共十根石望柱,栏板是没有的。

三多桥保护现状图

据介绍,大集街道也历史悠久,相传明万历年间江西移民于此设摊开店,形成当地最大的集市,故名大集。在九真山西北麓火焰大山下一公里内,是永安街道火焰村的一个自然村湾,这个村落都姓傅。

《傅氏宗谱》康熙谱中的《迁汉阳来由记》记载,“余先世家抚州临川十四都,地名窑阡”,“又明年辛丑复至,以都给事左迁汉阳通判”(明朝成化辛丑年为公元1481年),证明傅姓先祖由江西迁来已540余年,火焰村傅家海为傅姓汉沔支系的发源地,《傅氏宗谱》民国谱中《祠宇记》记载“滨湖地宅遗址地卑土人呼为傅家海”、“全村共约三十余户”、“业农、业渔、业工艺”。这也说明,大集街一带是江西移民的聚居地,是有历史依据的。

现在的三多桥处在人群密集的现代小区莲溪小区里,但淹没在荒草。据专家介绍,这座桥取名“三多”,是当地村民对“福、禄、寿”三种美好愿望的企盼。这也许是当时移民生活艰辛,祈求生活富裕幸福的见证。

同善桥、三多桥,都是蔡甸从水洼湖泊变为现代都市的历史见证。蔡甸现在还有后官湖、知音湖等湖泊。蔡甸古地方志里,对后官湖的记载是:古时蔡甸学子进京赶考,必涉此湖先往武昌,再去京城,而京城放榜时日,喜报也会沿水路传回。于是,学子们常常会在放榜日里,站在湖畔等候高中的喜报。赶官一旦高中,便是做官之人,而“候”和“后”同音,所以大家渐渐把这个地方叫作“后官湖”。

而距今2300年前,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和砍柴的钟子期也是在汉阳江口这里高山流水识知音,知音湖畔,现在还有钟子期墓。这都说明,蔡甸一带古往今来,无论商旅,都要依靠水路出行。

同善桥与三多桥,是当时蔡甸密如蛛网的水路通道上的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两座桥。历史长河犹如浩瀚长江之水东流一去不回,当年船帆如林、人欢马叫的同善桥与三多桥,虽然现在都已淹没于荒径古道,繁忙水路交通也已然不再,但古桥的风姿还在,古桥蕴含的修桥补路行善积德的教化还在,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与回忆。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蔡甸嵩阳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