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法忘怀(16):"最接地气”的讲座——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

 赣榆摆渡的人 2023-11-10 发布于江苏

编者按:

2006年8月10日,接到江苏教育学院发来的邀请函,让我于8月22日为全省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开设一次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和经验”的报告,时间是一上午,共3个小时。这可是我第一次开设省级讲座,而且讲座对象都是全省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再加上时间为一上午,压力可想而知。在征得教研员宋恩辰老师意见后,我最终决定以《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为题,从教材特色、教学体会、存在误区和值得商榷的地方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讲座中间休息时,很多学员纷纷走上讲台与我交流,一致称前面几天的培训都是专家的高深理论,根本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我的这次讲座真正来自一线,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座结束后,江苏教育学院培训处的郝主任总结说:“我从大家上午听讲座的反响可以看出,王老师带来的这场讲座,才是本次培训中最接地气的讲座,今后我们会邀请更多一线教师与大家交流”。因此,这次开设讲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更加坚定自己坚持“我向学生'要’掌声”的教学理念,直到今天也难以忘怀。

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

2006年8月22日在江苏教育学院暑期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稿

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在内容的构建、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创新意识。下面结合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新教材的施教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特色
人教版《思想品德》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特别是其呈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扬弃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材那种说理型、灌输型的呈现方式,代之以活动型、探究型的新的呈现方式,力图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教材内容具有整合性。教材所构建的体系不拘泥于课程标准已有的内容顺序,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按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综合化的调整和有机整合。并按相邻的生活和学习内容,整合成相关的单元主题,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内容。
其次,新教材每课板块设计分明,我把它归类为四大板块:即“问题探究、“理论导航”“实践与评价”“相关链接”四个部分。每个板块具有特定的功能,但又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广东版教材把规范的文字排列、准确的数据资料、贴切的图像选择、严谨的课节结构和规则的构成格式有机地结合成统一的整体,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全书的主题,使之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领略教学内容和更好地发挥教材的功能。第一,教材图文并茂、版式新颖,符合初中学生的阅读审美要求。该教材增加了带有一定卡通色彩的连环画、漫画和现实生活的照片。版式设计和色彩搭配都做了精心安排,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是一本令人赏心悦目的教科书。
第二,教材编排规范,条理清晰,采用多种表现形式表达各课的主题,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如教材的前面有“致同学们”的导读说明,每单元有导语和学习提示,每课书由主题词、探究园、心灵(法律、道德)导航(国情咨询)、实践与评价和阅读与感悟各部分构成,每部分采用不同的字体或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有规律的构成格式。
而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与人教版、广东版教材相比在内容的构建、文字风格、素材选取、呈现方式上毫不逊色,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创新意识。在新课程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应具备的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等方面更有显著体现。比如:教材注重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经验,通过经验再升华为新的知识、情感、能力;教材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教材能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整合道德、心理健康,能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清晰、雅致、活泼,给人耳目一新等特点。不仅如此,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还有以下特色:
1.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教材广泛吸收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新理念,把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引向更广阔的生活视野与知识视野,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果提供了现实基础与可能,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兴趣点。如在第16课的“拓展天地”有关追星问题。第26课“拓展天地”中江苏省的“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等。再比如每一课“信息点击”“防火墙” 等具有时代气息的专栏与语言设置与应用等等。
2.教材说理简洁、明了
教材一改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倾向,侧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教材没有出现大量的教条式的理论和知识,代之以循循善诱的语言,让学生乐于接受,深受学生的喜爱,这改变了原来学生“背政治”的局面,减轻了学生负担。为此,教材选取了具有典型性、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事例、场景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并尽可能以形象直观的、美的方式来展示,包括美的图片、贴近学生年龄与身心的漫画、版式、色彩等,无处不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3.小课题研究是教材的显著特色
小课题研究是教材的显著特色。通过小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尝试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的交流、沟通与合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感受与理解,并获得情感的体验与升华,这也正是新课程的要义所在。比如,第一单元的《本班同学学校生活适应情况的调查》、第二单元的《同学交往中的困惑》、第三单元的《学科学习方法个案分析》等课题的设置不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4.教材标题蕴涵丰富
教材设计的标题新颖独特,可谓匠心独运,既具有很深的哲理,又琅琅上口,便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喜爱。比如:第2课“天生我才必有用”、第3课“知耻近乎勇”、第5课“敬人者人恒敬之”、第6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第7课“让人三尺又何妨”、第9课“众人划桨开大船”、第10课“有朋自远方来”、第22课“筑起防火墙”、第23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第26课“万众一心奔小康”等等。
5.教学材料“引经据典”
教材在文字表述和素材选取方面注重人文性、感染力,努力做到文句简洁优美,故事感人,使教材内容既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道德实践,又结合中外历史上的一些杰出人物的事迹,树立高尚人格、美好道德的榜样,促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示范性。比如,第2课《印度农民寻找宝石的故事》《长颈鹿与山羊》《和尚为什么敲木鱼》;第三课《耻辱的戒指》《纽约商人买铅笔》;第四课《虞孚卖漆》《韩信胯下之辱》等等,这样的材料几乎每课都有,对学生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些材料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6.教学案例贴近生活
教材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场景以及活动环节的设计上,时时处处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大量使用了与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与案例,尤其是设疑性与冲突性的活动设计,具有较强的哲理性与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活动。比如,第 3 课的“考试作弊”问题、第4课的“CD风波”问题、第 5 课的“新来同学”问题、第 6 课的“帮助买书”问题等等,几乎每一课都有设置,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三大主题。
二、教学体会
1.教学活动中要全面渗透新课改精神,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找准自己的定位。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挖井人 、引路人、合作人)。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其重要任务就是为学习提供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如组织学生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小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不仅要指导学生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与思维。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益友。
2.把微笑留给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心理还不成熟,许多学生会产生一种 “惧说”“惧怕”心理,造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威严”。要克服这种心理,教师就必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课堂行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始终把微笑留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每当看到教师自然亲切的笑容就会受到鼓舞,就像得到了老师的赞许,从而增强信心。这时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思维才会活跃,胆子才会“大”起来,这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3.发挥集体智慧
“团结力量大”。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巧妙构思与教学设计,而这一切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加强教师的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强化合作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4.教学中要用活教材,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1)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成长”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首先,从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这鲜明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重要理念: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自主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即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快乐健康成长。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选择就必须体现这一要求和理念。
其次,从教材内容的编排来看,与以往教材相比,变化最大的就是教材的编写力求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教材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创设了学生基于问题、情境和案例进行学习的教材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开展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采取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2)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成长”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必然结果。
在过去,一提起“政治课”(新版教材更名为思想品德课)大多数学生都提不起兴致,感觉上政治课就是老师在讲一些大道理,学生在死记硬背这些大道理,结果造成政治课教学出现一种很被动的局面,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教师教起来兴趣不大,课堂教学效果很差。
据我们看来,学生对政治课兴趣不强或没有兴趣,并在心理上对政治课产生距离感和学习的排斥性,采取不理睬或被动应付的态度等,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那种枯燥乏味的说教、单调呆板的教学方式有关。因此当前要抓住课改这一契机,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一一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3)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成长”是优化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启示我们:要提高德育实效性,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学生是德育主体的意识。德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传统的德育之所以事倍功半,就在于过于机械和理性,而忽视了对灵魂的培育,所以效果较差。
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课程,而品德的东西不是“教”可以培养的,所以思想品德教学更应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性,就必须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比如:我在教授《认识你自己》这一课时,出现以下情景:
情景一:我播放《还珠格格》插曲“有一个姑娘”及有关镜头,学生们的兴致马上来了,边笑边唱,边欣赏“洋相百出”的小燕子……歌曲结束,我随机“采访”:“你喜不喜欢小喜子?为什么喜欢她?”学生们争相回答:“因为小燕子活泼、开朗、好打抱不平……”我趁机导入:“那么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自己吧!”新课开始——认识你自己。
情景二:男女生各一名到黑板画自画像并说明这样画的理由。其他同学纷纷展示自己的自画像,形态各异的自画像和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引来了一阵阵笑声和掌声。
情景三:在同学们作了一番“自我介绍”后,突然有学生发问:“老师,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大家都笑了,我笑谈自己的性格特点,尤其是说到自己胆小,害怕晚上走夜路时,又引起一阵笑声。
情景四:教室里很静,同学们埋头精心地进行“自我形象设计”。一会儿有同学开始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纷纷向我手中塞自己设计的卡片……。同学们在“唱、画、说、议”中不知不觉就下课了,不仅学到了知识,思想品德也得到了升华。
可见,品德的东西不是“教”可以培养的。思想品德教学更应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性,就必须用活教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5.不断探索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
“关注学生、为了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标的“实践性”要求教学要注重与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的品德意识。为此,我们着重进行以下教学策略的探讨与构建:①活动活动式教学策略,包含探究性活动和制作性活动。②自主—合作教学策略,自主与合作可分可合,相互联系,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在自主的基础上形成的。③体验式教学策略,包括课堂体验与课外体验等,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
6.重视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的主要实施者是一线的教师,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别、开发、积累和使用,他们对于哪些课程资源可以进入课堂,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要素起决定性作用。进行课程改革以来,实验教师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有了课程资源的需求,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关注的仍然是传统的课程资源,而不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的教学资源,这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尊重主体、体现个性、发展特长的精神不相吻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个体,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灵巧天赋、生活阅历、艺术特长、知识经验、个性差异为学生理解知识、思考社会、创新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知识基础,是难得的教学资源。
7.课堂“活”起来应具备的要素
教师:1.有激情 2.善雄辩 3.会幽默 4.求博学 5.常微笑
学生:1.动眼--读 2.动口--讲 3.动脑--思 4.动手--做
三、存在误区
一线教师
1.“照本宣科”现象依然存在
现在学校都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教师学生考试成绩不一定理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畏首畏尾的心理,从而不愿主动进行课程改革。而坚持应试思想走老路的,学生考试成绩可能很理想,从而导致“照本宣科”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这就影响了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制约着新课改的深入,使新课改工作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新课改的生命力就显得较为短暂。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对教师的评价制与标准进行改革。
2.片面追求教学情境化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了。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3.小课题的实施缺乏变通
小课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的交流、沟通与合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感受与理解,并获得情感的体验与升华,这也正是新课程的要义所在。但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学生很难进行有效的调查、搜索和参观,掌握的材料就更为有限,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变通,课题研究的成果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第一单元的《超市购物检查方式与消费者人格尊严权的维护》第三单元的《初中学生辍学问题及应对方法》第六单元的《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情况调研》等不变通就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4.多媒体教学“泛滥成灾”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给传统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声音、图像、影视、动画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教学过程更具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直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能加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并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许多教师看来,没有多媒体是无法进行新课改的,他们上课必用多媒体,离开了多媒体就感到无法上课。事实并非如此,多媒体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的地位是不能改变的,使用多媒体一定要适当、精当和恰当,决不能滥用,否则就会冲淡教学主题,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实际却是成效甚微。
★使用多媒体容易出现的问题:
1.重复教材的内容
2.使用过于频繁
3.呈现内容不当
4.代替板书
5.顾此失彼
教育行政部门
1.没有真正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要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进行课程改革,而不是让课程改革成为一种“作秀”,在上公开课时展示新课改,在平时依旧是老一套应试教育的方法。
2.没有真正改变单纯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的局面。改革衡量学生的方法,让应试教育无生存的土壤,这才真正能“逼迫”教师不得不进行新课改,否则就要被淘汰出局。
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有些问题的设置有些狭隘、固定。
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无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学生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设置的问题似乎有些难,在学生没开始学习前,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把一些问题改设置成“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谈谈你的感悟?”等。问题设置的宽泛性,有助于学生思维拓展,不同的学生回答各异,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努力倡导的。
2.有的课时中的几个“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性。
作为同一课的几个标题,应该存在一定逻辑关系,或者是内容、或者是形式,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有一定的编排依据。从有的课中的标题看不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人感觉不明晰。如第21课《护佑生命安康》一课中,“谁是责任人”“教室门口的安全路线图”与“健康陷阱”三个小标题和“依法享有生命健康权”就缺乏一定的逻辑性。
3.“拓展天地”有些选材使人感到离课本主题有些远。
有些选材使人感到离课本主题有些远,对于深化对内容的理解,理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不大,感觉可有可无,没有起到“拓展”、延伸的作用。如第20课《法律护我成长》主要讲述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四种保护:学校、家庭、社会、司法保护。“拓展天地”中列举了“教室里该不该安装摄像头”的案例,显然与所学内容距离较远。因此,选材不但要注重形式,更应注重实质性的内涵。
4.选用材料应与时俱进,以更好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时代性、典型性特征。
下册P84出现两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而《治安管理处罚法》早在2005828日制定,印刷时间是200511月,因此,内容应该有所更新,其他版本(如广东版)的教材也已经更新;教材中有的材料已经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气息,选材应及时更新,更能体现时代特征。
5.个别地方内容表述不够严谨。如:
下册P46出现《奔马图》与《六骏图》不一致的情况,表达同一主题,选用同一主题材料,选材、用词应尽量保持一致。
下册P59“信息点击”处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是法律,而本课的课题是《法律护我成长》,其他三种保护的“信息点击”也都引自法律,所以,此处引用法律规定为宜。
下册P72在出示“生活在线”后,设置链接“信息点击”“被人殴打后怎么办”提示“1.记住犯罪分了特征”不妥,单从“生活在线”内容可以认为这种行为是犯罪,但对于学生而言,分不清楚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而且作为“信息点击”的内容,不但可以用于分析此处的案例,更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措施,不能简单认为殴打他人的人就是犯罪分子。所以,此处能否表述为“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特征”或“记住违法分子特征”。
下册P12对于人生态度的不同理解问题,教材设置了三种观点,让学生进行选择。其实,按照新时期的道德观要求,创造并享受生活、体味清闲都是现代人所努力追求的,这也正是全社会所努力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不能简单地将享受生活、清闲作为消极的人生观、作为一种“主义”来对待。因此,教材设置的观点应更严谨些,避免学生出现误解。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的课改之花早已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我们坚信:植根于广大品德课教师创新之中的思想品德课的这朵奇葩,必定绽放得更加多姿,更加绚丽。
结束语: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紧紧抓住新课改带来的机遇,积极落实新课改精神,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才能摸索出一条符合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教学新径,才会收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
请记住: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
以上看法仅是自己在对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粗浅认识,肯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该巧,这次讲座也为我获得2006年学科带头人增添了“砝码”

2006年11月26日在赣榆县外国语学校执教“百节好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