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建筑八大流派

 院长室 2023-11-10 发布于河北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各有差异,但其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特点。无论是写意的江南庭院,还是独立组团的四合院,都是古老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建筑产物。千百年来,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几大流派建筑,享誉海内外。这些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八类,分别是:皖派、苏派、闽派、京派、晋派、川派、海派、岭南建筑。今天,且来看看这八大流派,体会中国建筑之美。

一. 皖派建筑

皖派建筑是八大流派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的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 、宏村最具代表性,在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徽派建筑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风格不同又一脉相承。砖雕主要用于门楼、门套、门楣、屋顶等,石雕主要用于寺庙的廊柱、门墙、牌坊等处,木雕主要出现在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品上,如屏风、栏柱、桌椅、文房用品上都可以一睹木雕风采。

徽派古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注重装饰。建筑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布局以中轴线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内向合院,用于采光通风,也有“四水归堂”的寓意。选址则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坐北朝南,依山伴水,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青瓦白墙、砖雕门楼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但是徽派建筑的点睛之笔,更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可阻断火势的蔓延。汤显祖曾说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可见徽州对大戏曲家的吸引力之深。

徽派牌坊
徽派祠堂
徽派民居
四水归堂
马头墙

二. 苏派建筑

江南水乡民居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之后随着战乱,大批人口迁移南方,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使得经济中心逐步南移。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因此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纷纷在此建宅定居。

水系是江南民居特有的景致,江南民居因水而有了灵气,注重前街后河,坐北朝南,冬季背风朝阳,夏季迎风纳凉。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粉墙黛瓦、鳞次栉比,轻巧简洁、古朴典雅,体现出清、雅、淡、素的艺术特色,充满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江南民居以苏州为代表,又称苏派建筑,其布局方式和北方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院落小、开间大,多以两层楼房为主,院落中多设天井,并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苏派建筑始自春秋战国时期,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相比欧洲园林规模大,开门见山、一览无遗、一目了然,而苏派园林讲究山环水绕、曲折蜿蜒、藏而不露,园林布局追求曲折之致,讲究结构和借景,布置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缓处要有起伏,讲求一个“藏”字,让人回味无穷。

三. 闽派建筑

闽,即福建。闽派建筑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的民居建筑,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 龙岩地区为众。其中“土楼”是最为鲜明的代表。常见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闽派建筑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它将古代中原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既可防火防震,亦可御敌入侵。

动画大片《大鱼海棠》就是以永定客家土楼做为故事场景的国漫电影,无处不透露着浓郁的客家风情和土楼元素,将土楼风情生动的还原在了影片中。

四. 京派建筑

中国北方建筑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最典型的便是四合院了,其选址、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历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里,曾有千余条胡同,民居四合院就散布在条条胡同里。胡同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四合院出现。随着各朝代替更,四合院也在不断创新发展,辽代时已初成规模,到了元明清时期已逐渐成熟,由此北京传统四合院大规模得以形成。

所谓四合,是一个院落四面建有房屋,将庭院围合在中间,院落错落有致,四面房屋独立,以游廊进行连接。小到只有一进,大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形成两个四合院宽的跨院式格局。其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轴对称,但用法极为灵活,大到皇宫、王府,小到民居,都有四合院的身影。

除四合院之外,宫殿建筑也是京派建筑代表。其中故宫是宫殿建筑的问鼎之作,也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它可以看做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功能更广泛,分工更明确,给人以皇家威严之感。

五. 晋派建筑

晋派只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山西一带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当中,以山西一带的建筑风格最为成熟。

晋派建筑风格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山西的城市建筑,这是狭义上的晋派建筑,受到京派建筑的一定影响,像是多个四合院的组合。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晋派建筑反应了晋商稳重、大气、严谨、深沉的品格。

另一类是陕西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这也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风格,真正代表晋派及西北地区的建筑风格。黄土高原的祖先们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壮大起来的。千百年来,无论社会怎么变革,都未能撼动窑洞在陕北的主导地位。窑洞冬暖夏凉,天空瓦蓝透亮,空气神清气爽,蕴藏着“天人合一”不可言破的玄机。

六. 川派建筑

川派建筑,即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在川派建筑中以川东民居、傣族竹楼、侗族鼓楼、川西吊脚楼最具有鲜明特色。

川东民居广泛采用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村、随势而筑,以石下基础,以竹隔墙夹楼,以砖或土、石砌墙,以草、瓦盖顶,空间丰富多变,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宛似天成,其抗震防水灾性好。城镇房常为一楼一底,下层开店或日常活动,上层则作为卧室。农村房上层存放(晒晾)粮食,下层为住房、堂屋、厢房、厨房、织作坊等。

傣族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俗民居,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拦,牛马拴于柱上。上层进梯出有一露台,用竹篱隔离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式。其余为一敞间。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息。

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独具风情。

川西吊脚楼也叫“吊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属于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七. 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曾经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是当今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广东人在每一种艺术创作中都刻意追求岭南特色,建筑创作也一样,追求意境,立意在先,处处体现出中国的岭南情调和神韵。

岭南建筑善于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特点,创造通透空间及虚灵形体,塑造轻巧通透、清新明快的建筑形象。同时借鉴古代亭台楼阁原型,使新建筑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注重装饰和工艺,屋脊、墙头、细部收口等处都少不了装饰,石雕、木雕、陶塑、琉璃等工艺屡见不鲜。由于地处亚热带地区,炎热多雨,因此岭南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在建筑设计上利用传统手法,重视选址立基,与环境融为一体,并最大限度地吸收、借鉴中国古园林空间手法,移植到建筑与城市设计中。比如在门厅、中庭、休息廊、餐厅、走道、卧室之中布置园林花木,使室内景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岭南建筑兼容并包,糅合多种文化,不仅具有江南建筑特色,同时兼具西方风情,比如碉楼、骑楼等都折射着西方建筑的影子。在经历了数次变化后,最终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与京派、海派建筑三足鼎立,闻名海内外。

八. 海派建筑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根植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吴越文化、长江中上游文化和京派等地域文化,经历百年岁月洗礼,将各地区建筑风情和上海独有的气息完美融合,形成多样性的建筑风格。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材料的发展,让建筑师很好的将西方住宅文化与本土居住理念融合,形成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海派建筑。

上海近代建筑如同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缩影,因为它始终站在近现代建筑演变潮流的前沿。不论是石库门、花园洋房还是外滩建筑群,都能感受到海派建筑以人为本的核心,同时有选择地汲取外来文化,凸显地方建筑文化,并找到最佳平衡点,形成多样性、包容性、创新性于一身的建筑特色。

不同流派的建筑,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各自的故事。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或雄浑,是如今的建筑永远无法超越的。时至今日,这些建筑风格仍然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从未褪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