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01-01 书未讲诗歌先行-《西游记》中为什么有那么多诗词歌赋?-沉香玉精读《西游记》

 沉香玉 2023-11-10 发布于河北

第一回的标题是“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这里的“第一回”相当于我们今天常见的“第一章”,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典型写法,叫做“章回体”,大多数的中国经典名著都是这种形式。它是由民间艺人的表演话本演变而来的。

古代从事长篇故事表演的民间艺人,通常叫做说书人。说书人在进行表演时,每次都会选择其中一段比较完整的部分来讲,下次再接着上次的继续讲,这个“回”就是这么来的,它表示的就是“次”的意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这个“回”字表示不同的次序。比如说,我上回吃雪糕还是去年的时候呢。所以,在章回体小说中,你会经常看到类似“上回说到”、“下回再说”这样的说法。

章回体小说每一回的标题叫做“回目”,也就是每一回的题目的意思。章回体小说的回目,常常写成对偶句的形式,也就是像对联一样的诗句,分成上句和下句,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或词的词性相同,词义相对或相关,讲究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也非常适合活跃现场表演的气氛。

《西游记》的第一回主要讲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石猴出世,东胜神州花果山上的一块石头,吸收了天地日月之精华,孕育出了一个石猴,对应回目中的“灵根育孕源流出”。我们的主角闪亮登场了,他就是后来的孙悟空,是整个《西游记》中的灵魂人物;第二件,就是石猴虽然在水帘洞中当上了美猴王,却看到了生死的无常,决定寻仙问道,学习长生不老术,对应回目中的“心性修持大道生”。石猴不再终日悠闲享乐,从此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并且勇敢、坚决地付诸实践。

我们来看正文。

诗曰:

混沌(hùn dùn)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濛,开辟从兹(zī)清浊辨。

覆载(zài)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è)传》。

《西游记》开篇,先来一段诗,直接把读者给整蒙了。我们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一开始就是石头炸裂。简略版的《西游记》漫画、绘本、故事等等,通常也都是“很久很久以前,在东胜神州,有个傲来国,国中有座花果山……”。没有一上来就给大家读诗的,这不讨人厌吗?那作者为啥要这样做呢?

这还得说回说书人的表演形式。古代的说书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文艺工作者,没有我们今天的剧场、礼堂这样的固定表演场所,也没有电视、手机、互联网这些传播媒介。他们通常都是沿街卖艺为生,在人来人往的地方找个空地就开始表演。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同时也提醒已经到场的观众表演要开始了,他们会在开始正式表演前先唱上一段。唱腔婉转悠扬,同时还会有鼓、响板和乐器进行伴奏,声音也比单纯的说传得更远。

唱的内容呢,通常也是和要讲的内容紧密相关。有时是前面内容的总结,有时是后面内容的剧透,有时是主人公当时当地的思绪,有时是作者有感而发的评论。表现形式也是千变万化,作者会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有诗、有词,甚至有时还会有赋。我们在后面还会经常看到,很多回的开头都是这种类似的形式。

除了开头,在故事情节的开展当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各种诗词歌赋,尤其是写景、写人和一些抽象场景和描写,比如打斗的场景。

今天的电视、电影有很多技术手段,可以表现壮丽的景观、精彩的打斗,各种快动作、慢动作、仰拍、俯拍、航拍、微距,有灯光、有道具、有音效、有化妆,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呈现。

但是对于说书人来说,那就太难了。因为他所有的表演,全靠一张嘴。他倒是可以配合一些动作,但也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毕竟一个人的表现总是有限的。就是嘴上说,也不能每次都是“你来个黑虎掏心,他来个猴子偷桃”,听众听着莫名其妙不说,说多了也会烦。

那怎么办呢?改成唱。音乐能给听众带来沉浸感、体会情绪的变化,节奏也可以更好地体现情节的紧张与舒缓。表现在书上呢,就是各种诗词歌赋。

《西游记》开篇的这一首诗呢,就是讲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们还是来看诗的内容。

第一二句,“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讲的是宇宙的起源之前。中国人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对宇宙起源的思考。他们认为,在宇宙诞生之前,整个世界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还给这种混乱的状态取了个专有名词叫做“混沌”(hùn dùn),两个字都是四声。不要读成“hún dun”或是“hún tun”了,这听起来有点像一种类似水饺的小吃的名字,南方一些地区也叫“云吞”(yún tun或yún tūn)。

多插一句。“馄饨”(hún tun),也就是这种小吃的名字,很多人会错读成“hún dun”。大概是把“馄饨”里面的“饨”(tún)字和“铁锅炖大鹅”、“猪肉炖粉条”的“炖”字搞混了。“馄饨”的“饨”是表示食物的“饣”字旁,而“铁锅炖大鹅”的“炖”字是“火”字旁。下次你再说这两个字的时候,想想南方把它叫做“云吞”,就不会说错了。

我们再看三四句,“自从盘古破鸿濛,开辟从兹清浊辨”。这里作者引用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的典故,讲了宇宙的诞生。相传有一个叫做盘古的巨人,用一把巨斧,劈开了混沌,清气上升产生了天,浊气下降形成了地。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成语“开天辟地”和词语“开辟”。“鸿濛”和“混沌”的意思相近,都是指宇宙诞生之前的状态,不同的版本“濛”字有的带“氵”,有的不带“氵”,都是对的。“兹”是个指代词,相当于“这、那”。从那以后,天和地就清晰可辨了。

再看五六句,“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覆载群生”意思就是天空覆盖着大地,大地承载着众生。这是古人宇宙观的体现。古人认为天空就像一口倒扣着的锅笼罩着大地,而大地就像一艘巨大的船承载着上面的生灵。

“覆载”的“载”字是个多音字,当表示承受、托举的时候读作“zài”,如,承载、运载、超载、负载、下载、装载、卸载等等,都是读四声;只有在当表示记录和年的时候才读作“zǎi”,如,记载、一年半载。很多人全都读作成了“zǎi”,其实是错的。“发明万物”不是谁发明了万物,而是创造万物的意思。

最后两句,“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这里的“造化”是指大自然的创造和变化。杜甫有一首诗叫《望岳》,里面有两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里的“造化”也是这个意思。“会元”是两个大尺度的时间单位组成的词,1会等于10800年,1元等于12会,也就是129600年,意思是很长很长的时间,这个我们后面还会讲到。要想知道千万年来,大千世界都发生过什么样翻天覆地的大事,那就看一看我这本《西游记》吧。“《西游释厄传》”就是《西游记》的别名。“释”就是“消除”,“厄”就是“苦难”,“释厄”就是“消灾解难”的意思。

【总结】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典型的章回体小说,由民间艺人的表演话本演变而来。

2.《西游记》里有很多诗词歌赋,这是给说书人的唱词,用来暖场、活跃气氛、辅助写景和叙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