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庐山学习休养游

 李乾德 2023-11-10 发布于重庆

想去庐山,首先是唐代诗仙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景描绘。其次是宋代文豪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沉思。三是毛泽东“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鼓舞。四是电影《庐山恋》所摄庐山美景的视觉冲击。去庐山愿望的实现,则得宜于复旦大学在庐山举办的“当代经济学暑期培训班”。教授们颇有前瞻性的专题讲座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而庐山美景则让我爽心悦目,心旷神怡。

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九江市南,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滨,是座地垒式断块山。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庐山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避暑圣地。

信步牯岭街、“美庐”、“庐山会议会址”

在培训班报道后,信步观赏了牯岭市容。

在千姿百态的庐山诸峰中,有一形似牯牛仰天长啸的奇特山岭——牯牛岭,环岭形成一座山中小镇,这便是牯岭镇。山镇海拔1167米,因常有云雾弥漫,故有“云中山城”的称谓。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入山,租用了牯牛岭,在这里兴建住宅别墅,逐步开发,并按其气候清凉的特点,据英文Cooling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这座钟灵毓秀的山城,以牯牛岭为界分为东西两谷,地势平坦,峰峦葱茏,溪流潺潺,青松、丹枫遮天蔽日,风景迷人。

山城最繁华的地方是牯岭街。这条自东向西略成弧形的半面街道,蜿蜒于牯牛岭西麓,依山而建。电影院、图书馆、戏院、游泳池、灯光球场、学校等建筑点缀谷中。环岭而设的宾馆、饭店、疗养院、医院、旅行社、邮局、银行等服务设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绿树丛中。设计独具匠心的街心公园在正街中段,成半月形。站在街心公园。可以眺望九江古城、长江玉带。

枯岭街到庐山各著名景点都不远,交通十分方便,是通往各景区、景点的交通枢纽,也是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和疗、休养接待的中心。这正是庐山优于其他名山的独特之处。游人可以将这里作为根据地住下来,选择游览路线,联系导游,一次游几个景点,达到游览与休养的统一。

东出牯岭街,在一片绿荫深处隐藏着一英国券廓式的别墅。它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也是当年“第一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即“美庐”。

“美庐”为石木结构,主楼为两层,附楼为一层,占地面积为45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96平方米。而整个“美庐”庭园占地面积为492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不足10%,因而显得特别宽敞、寂静、舒适。

登十字型长石阶,步通透式凉台,进入室内是一装饰典雅、中西合璧的会客厅。猫眼绿的地毯,墨绿的沙发,墙壁上挂着宋美龄不同时期的半身照片和在“美庐”的生活照片。紧邻是当年“第一夫人”的卧室,室内陈设基本保持原貌,居中有双人厅床,据说是用英国优质木料制作,床左侧放置一圆形雕花梳妆台,方柜上摆设着精致的象牙扇等物品。二楼,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会客厅、卧室,卧室的配置和宋美龄卧室相仿,却多了一张躺式沙发。办公室的斜对面,是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有“文胆”之称的陈布雷办公室兼卧室。办公室的左边,分别建有凉台和阳台,均为石柱、石栏,宽阔安适。主楼相连的是附房,此为1934年冬,按照主人的意图所增建的,采用封闭式内廓联为一体。从外面看为一排玻璃窗,而内部布局为一侧是通道,一边是各自独立的各功能用房:餐厅、琴房、侍卫室等。

观景睹物,无数历史事件,浮现眼前,深感任何枭雄权势在觉醒了的人民面前都难逃失败的厄运。

“美庐”出来继续东行,在掷笔峰麓的苍松翠柏之中,潺潺碧溪之旁,一幢布局严谨对称,气氛庄严肃穆的建筑呈现在眼前。这就是“庐山会议”旧址。

这幢建筑始建于1935年,1937年竣工。系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之庐山大礼堂(此外还有传习学舍和图书馆),平面呈“丁”字形,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单檐铁瓦。屋面与墙体相接处有1米左右的檐口,覆以蓝色琉璃瓦。房屋四周墙上装有高大钢窗,采光极佳,室内富丽堂皇。建筑坐东朝西。正面入口为三扇拱形大门,与中国的古城门相似。二楼的正面为五个大型的联为一体的钢窗,在功能上使室内形成封闭式的内廊,同时也体现了建筑艺术的时代气息。整个建筑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气魄雄浑,格调高迈,显露出沉静、明丽的色彩基调。

这幢建筑自诞生那天起,就闪烁着道道奇异的光彩,为世人所瞩目。当年这里是蒋介石培养和训练骨干军官的重要基地,蒋介石曾多次对参训军官训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幢建筑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自1959年开始,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即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

沿门前石阶步入“庐山会议”旧址大门,迎面可见绛红色帷幕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庐山会议会址”6个大字。二楼是影剧大厅和休息室。影剧大厅即是当年“庐山会议”的会场,大会主席台依然保持着当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时的原貌。休息室则辟为展厅,展示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庐山活动的图文资料。

游览这里,不能不为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也不能不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惋惜。更为我们党能够正确评价毛泽东,将中国引向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而庆幸。

寻访“仙人洞”

接连听了两天讲座,倦怠之情悄然而生,好在培训班安排了一天自由活动时间,遂邀了几个学员去游览仙人洞。

自牯岭街向西南经“飞来石”很快下到“如琴湖”。“如琴湖”形似一把古琴,置于群山之间,湖水清澈,蓝天、白云、红花、绿树倒映湖上,胜似蓬莱仙境;微风吹拂,碧波荡漾,似有天籁之音缕缕入耳。湖心小岛上建水榭,并有九曲廊桥与“花径”相连。

“花径”是因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而得名。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4月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即兴而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后人即称此地为“白司马花径”, 并建造了“景白亭”。亭中一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此乃白居易手书之真迹。有碑记载:该石在地下沉睡了一千一百多年,到1930年才被石匠采石时发现,为该石增添了N多离奇色彩和人们对它的珍视之情。

“花径”西侧的吊桥洼绵延至仙人洞的一段秀丽的山谷,相传为晋代名僧慧远采撷花卉、药草的地方。因第四纪冰川作用,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春时杂英百千种,灿烂如炽,至冬初苍翠不剥,丹枫缀之,亦自满眼雕缋。”四时红紫匝地,花团锦簇,故名“锦绣”。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游览即兴之余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

  沿“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如猛虎跃涧,似捷猿攀登,似仙翁盘坐,栩栩如生。

一块峭立横空而出的巨石,有如悬在半空中的一座桥,这就是“天桥”。这里古称“仙人盘”,曾是庐山大林寺历代的大和尚们悟道参禅的好地方。这里两边崖壁横空相互对峙,与谷底相对高度达60多米。 相传元代末期,吴王朱元璋和南汉陈友谅的军队大战于鄱阳湖时,败逃到此,在前临深壑,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只见天空中金光闪烁,一条金龙自天而降,变成了一座桥。朱元璋顺势策马奔过,飞奔而至的陈友谅,都快撞上朱元璋的马尾了,忽然一个惊天霹雳,雷声隆隆,天昏地暗,出现一道灼眼的蓝光猛击石桥。刹那间桥断,云散,日出,仍然是双崖对峙的绝涧,陈友谅只好望涧长叹。

“锦绣谷”南端,有参差如手的“佛手岩”。在佛手岩的覆盖下,一洞中开,高、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称“一滴泉”。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洞中央“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传说八仙中的剑仙在此修道成仙。每当云雾缭绕之时,骤添几分仙气。至清朝,佛手岩成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称“仙人洞”。

1959年,毛泽东携江青第一次上庐山。一日黄昏,江青转到仙人洞旁,遥对锦绣峰的御碑亭拍了一张风景照。1961年,正是全国困难时期,毛泽东再登庐山;9月9日,在这张照片上题写了前面提及的那首七绝,以抒胸臆。仙人洞因此而名扬四海,游人没有到庐山而不到仙人洞留影纪念的,但因游人太多,要拍出江青那幅照片的效果也非易事。

“仙人洞”的左侧石砌的月亮门门楣镌刻“仙人洞”三个大字。在月亮门内有一巨石突兀,形如蟾蜍,名“蟾蜍石”。 岩石上长着一颗松树,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就是毛泽东诗中所说的那颗劲松。然而因长在石缝中的关系,虽苍劲却并不高大,也不十分好看,真是见面不如闻名。石上刻着“纵览云飞”四个大字。山谷中云雾弥漫,上下翻滚,深不可测,倒真给人暮色苍茫的印象。

“仙人洞”门,沿小径右上行,约摸走40步左右,即到锦绣峰顶。明太祖朱元璋为宣扬自己顺应天时统一中国的功绩,借纪念恩人周颠和尚为名,在这里建一石亭,名为“御碑亭”。 据说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激战,以20万兵力对阵60万兵力,一开始连吃败仗,后来在江西老百姓的帮助下反败为胜,所以立下誓愿要报恩。江西人当时没有索取报答,而是约定今后有难要找他相帮。唯恐皇宫深重,下边的人不给通报,因此朱元璋让找他的时候,说是“江西来的老表”,是“皇亲国戚”。后来九江遭了水灾,朱元璋接见了派去的代表,免除当地三年赋税并拨粮拨款救济。自此,江西人便以“老表”相称。

随后,我们沿山间小路登上了海拔900余米的天池山顶,南望九奇峰,下俯石门涧,东瞻佛手岩,西眺白云峰,感觉群秀扑面,神清气爽。看那大天池,二水萦回,四山豁朗。池中水清如玉,大旱不竭。相传为文殊菩萨登山时见此处幽雅滴翠,唯缺秀水,便施展佛法,双手插石凿出双池;且此池又大于小天池,故名大天池。大天池原是天池寺的放生池,日军入侵后,寺全毁,仅剩围墙门楣上镌刻很深、笔力苍劲的“天池寺”三字。昔日天池寺西有一半月形的拜月台,因供奉文殊菩萨而得名文殊台。现存之台为石木水泥混合结构,石室五楹,上有平台。登台眺望,山恋突起,群峰相连,远波滟滟,极富野趣。

由大天池西南侧,循石阶下行数百米,便可见一崖拔地千尺,下临绝壑,孤悬空中宛如苍龙昂首,飞舞天外,崖下扎根石隙的几棵虬松,宛如龙须,微风吹佛,恰似龙须飘飞,这就是“龙首崖”。站在岩上向深涧峡谷望去,只见涧中云雾,如滚滚浓烟,升腾而来,迅速将我们包围,我们真有骑龙傲游在茫茫云海之中,飘然若仙的感觉。不多时,浓雾散去,睛空艳阳,满目青翠,远处峡谷,河流、田野、农庄清晰可辩。形似彩虹横卧的悬索桥、狮子岩、方印岩、文殊岩、清凉岩、万丈梯等诸多景致,尽收眼底。

“龙首崖”往下走就是“悬索桥”,“石门涧”!由“石门涧”上来,步行一段路,便到“黄龙潭”、“乌龙潭”。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黄龙山谷中有两条桀骜不驯的黄龙乌龙时常争斗,引动山洪暴发,周围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后彻空禅师云游至此,运用法力将二龙分“黄龙潭”、“乌龙潭”中。至今“乌龙潭”上方的巨石上还镌着“降龙”二字。

“黄龙潭”幽深、静谧,古木掩映的峡谷间,一道溪涧穿绕石垒而下,银色瀑布冲击成暗绿色的深潭。静坐潭边,听古道落叶、宿鸟鸣涧,自然升起远离尘世、超凡脱俗之感。

“乌龙潭”原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古书中记载:“乌龙潭凡三潭,中、上两潭皆高数十百丈,下潭稍平夷。”至今,只见一潭。潭水分五股从巨石隙缝中飞扬而下,短而有力,象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琴弦。

由黄龙潭沿林间石阶上行,忽闻阵阵悠扬空灵的乐曲,回荡在山涧峡谷,原来是“黄龙寺”传来的。“黄龙寺”前古木参天,其中尤以“三宝树”最为出名。二棵是柳杉,各高40余米,一棵为银杏,高约30米,主干数人合抱不拢,形同宝塔。“三宝树”相传为千年古柯,树下石碑上镌有“晋僧昙诜手记”6字。寺庙香火颇旺,不少游人双手合十,求签许愿,其心诚与不诚,天才晓得。

“黄龙寺”沿石阶曲径上行约20分钟,便到了“芦林桥”。一路密林蔽日,树干高耸挺拔,慢行其间,颇感凉爽身轻。“芦林桥”亦即芦林湖坝,高30米,拦水成湖,湖水如镜,似发光的碧玉镶嵌在林荫秀谷之中,在缥缈的云雾衬托下,犹如天上瑶池。毛泽东曾多次于湖中游泳。一般游人禁止游泳,个中滋味无法体验,我们休息一会,就乘车向左回牯岭驻地了。

看日出、观瀑布

培训即将结束,我又邀约了几个学员去看日出、观瀑布。

为了能够看日出,凌晨5时,我们就匆匆赶往“含鄱口”。这里早已人声鼎沸,人头攒动。我们挤到“望鄱亭”,刚刚找了个位置站定,就见湖天相连的云海边际,突然红霞升腾,金光万道,轻扬天际的密密云层立即变成了重重迭迭的金色鱼鳞。蓦地,一轮红日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喷薄而出,染红了蓝天、绿水、远山、近岭。我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依栏四望,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形成了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吸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谓之“含鄱口”十分贴切。“含鄱口”南面为“五老峰”。整座山峰象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仰面而睡。西边与“含鄱口”相连的太乙峰顶像一付朝天倒放着的犁,犁尖出神入化,耕耘着茫茫云海。

离开“含鄱口”,我们沿小道进入庐山植物园。这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正规化亚热带高山植物园。各种奇花异草遍园,古木参天,幽静清新。穿过松柏区、岩石区、草木区、灌木区、杜鹃园、茶园、苗圃等区域来到另一个小门出口,一打听,门前的大道就是去“五老峰”的唯一道路。我们沿着这条道路行进了半个多小时,就到了“五老峰”入口。

第一峰,峰峦叠嶂,山道在半山腰上,没有路上顶。

从第一峰到第二峰道路比较平缓,这里又是一处看云雾的好地方,但此时万里无云。我们旋即转到山峰右边的四方亭子“待晴亭”,上山顶观云台,再到五老洞。五老洞由两块巨大的山石相依而生成,东北西南互相贯通,在洞内外石壁上有许多赞美的词句,为洞增添了几分美感。

从五老洞出来左上行不到300米,再向右前进50米左右来到了五老峰上最险的山峰第三峰,海拔近1300米。峰顶面积不大,站满了游客。山崖的东北面、东南面的峰下悬崖峭壁都向山内凹进,一眼望不到底,十分险要。东南的绝壁之中横空飞出一棵松树就象在飞腾中的龙一样,这就是第三峰上的标志景观“五老松”。

从第三峰往第四峰走的游客不多了,我们加快了脚步,很快就到了第四峰的峰右侧,这里是五老峰的最高处。我站在峰顶放眼四望,万峰尽收眼底,那狮子峰、金印峰、石船峰、凌云峰、幡竿峰等五小峰就像依偎在五位老人身旁的孩子一样。从峰顶下来看摩崖石刻:“天章云汉”、“俯视大千”、“日近云低”、“天地壮观”等,言简意赅,道出了此峰景观之真谛,其书法艺术,也可圈可点。

走山脊小道,穿松林登上第五峰。举目而望,鄱阳湖上渔舟点点,石钟山、鞋山、老爷庙、落星墩、大小汉阳峰等诸峰历历在目。

“五老峰”对面还有一个峰,有人说那才是真正的第五峰,有小道可去。但我们认为,既然已经爬了五个峰了,也就懒得去了,于是顺着主道穿林越谷走了大约40分钟下到了“五老峰”下面的实验站(茶园),再从实验站步行去“三叠泉”瀑布景区。

我们沿着一条溪边小路来到“三叠泉”下坡处。连续下了不知多少级石梯子,下的膝关节都不自在了,讨厌的汗水不时流进眼睛,影响看清道路。问上来的人,还有多远?来人说:“大概三分之二吧”,看看上来的人,个个累得涨红了脸,走几步坐一坐。但为美景所吸引,没有人言放弃,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又不知走了多长时间才到了谷底。仰望飞瀑,从天际飞泻而下,遇二道石盘,分为三叠,叠叠呈奇观;“第一叠如云若絮,喷薄吐纳,泫然天空飞虹。第二叠附岩着壁,珠迸玉碎,萦回盘旋添态。第三叠则瀑泄碧潭,沸汤惊鹭,翻卷搅起千堆雪!”水雾扑面而来,凉凉的,爽爽的,舒适、满足之情油然而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