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画——张森书法观摩展”开幕

 摩羯天尘 2023-11-10 发布于上海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订阅号 2023-11-02 16:47 

https://mp.weixin.qq.com/s/zXYuglrZNUI67QXkuAatgg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向美而行、以美育人”的理念,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承办的“心画——张森书法观摩展”于11月2日上午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文博楼开幕。


此次展览是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继“风雨故人来——陈佩秋文献作品展”以及“红星照我行——陈家泠革命圣地作品展”之后,策划推出的第三场“海上名家”系列展览,也是该系列的首场书法专题展。此次展览汇集了其近期创作的三十余幅作品,涵盖篆、隶、正、行、草诸体,内容涉及联对、诗赋、文章等多类题材,是高雅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实践。张森先生表示,虽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书法专业的创作,但早年从事光学专业研究的经历,让他习惯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来剖析书法艺术。他将书法的线条比作高次方程,强调线条的动感与生命力,形成了其科艺相融、会古融今的创作理论与书写风格。


视频来源: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参与者最众的艺术实践。三千多年来,中国人在书法黑与白、方与圆、缓与急、虚与实的变化中,寄托着独特的性情志趣和内心律动,传达着中华文明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
张森先生幼承庭训,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上海中国画院,从事书法专业创作研究数十年,早年光学专业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他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融入科学的理性思维,从而形成了其个性化的创作理论与书写风格。此次《心画——张森书法观摩展》是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海上名家”系列的首场书法专题展,汇集了张森先生近期创作的三十余幅作品,涵盖篆、隶、正、行、草诸体,内容涉及联对,诗赋,文章等多类题材。值得一提的是,张森先生特摘录交大名人箴言与办学传统进行创作,以呈现交大精神与育人传统的一些侧面。
上海交通大学在美育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传承。曾任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经济特科班总教习的蔡元培首倡美育,主张“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百余年来,我校延续“以美育人”的理念,以美育基因滋养校园文化,让科学与美激发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高质量传播。期待此次张森先生的“心画”在丰富高校美育资源的同时,以书法为载体,启发观者对于平衡与碰撞、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思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安胜)





张森成名很早,但为人十分低调,待人随和友善,且兴趣广泛,对生活充满热爱。他喜欢音乐,是圈内有名的发烧友;他乐于接受新事物,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年轻心态。
张森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书家,他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他善于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中寻绎到其中的规律性,并能高度概括。数十年来在书法艺术上的实践探索和思考,使得他对书法艺术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用他自己最常说的那句话来讲,就是:艺术和科学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科学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艺术则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他说书法就是多元次方,一根线条可以包含多种变量,而书家写字,就是把多种变量的可能性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它的发展演进和中国文字的演进息息相关。这不仅仅是指书体的变化,也是关乎风格的嬗变。张森用自己形象而又生动的话语阐释古人“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他说:“学书要学'源’,不要学'流’。在魏晋南北朝墓志铭基本笔法掌握好的基础上,逆锋用笔就是欧阳询,把笔提起来就是褚遂良,含蓄一点就是《郑文公碑》,松散一点就是《石门铭》,大同小异,举一反三,以此类推。”
他认为:学书到一定程度,不在乎写多少,它不是简单的书写量的累积,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在浩如烟海的历代法帖中,取精用宏,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创作语言,心手相应,挥洒自如。
张森本次书法展览的作品,是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写就的,包括了各种书体、各种类型,就像一部气势宏伟的交响曲,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张森的才情、睿智和哲思,更立体地展现了其书法艺术独有的和平静气的正大气象!(中华艺术宫馆长  陈翔)




张森带着出世的态度来处理书法界的人和事,以及他的创作。恬淡轻松的生活方式和热烈的生命礼赞,将他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近来我在读郑逸梅写的关于李瑞清的短文,里面写道:“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矣。”(郑逸梅《逸梅杂札》,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173页)这一看法是与张森不谋而合的,没有文化的书法只是一门技术而已。当然写书法更重要的是要有那种心情和心致,李瑞清曾经抱怨过自己被人催墨债的感受:“书者舒也,安事促迫,而索书者急于索债。每春秋佳日,野老牧童,犹得眺望逍遥,移情赏心,而余独拘絷一室之中,襟袖皆皂,唇齿濡墨,腕脱研穿,不得休止。人生如白驹过隙耳,何自苦如此?”(同上174页)想到此,我们如果能够像张森那样,悠然自得,一切顺其自然,有钱赚就赚些钱养家,没钱赚就听听音乐喝喝咖啡养养浩然之气,看看云卷云舒,鸿儒谈笑,风雅所归。倘若有朝一日可以办办展览,又有如我自告奋勇为其鼓吹撰文,众多好友聚于一堂,品头论足一番,岂不快慰也?(摘自《上海书法界的“老爷叔”——张森先生其人其书》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 胡传海)



艺术家简介


张森,1942年12月生于浙江温州,祖籍江苏泰州。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兼艺委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委、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委,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文学艺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隶书基础知识》(与柳曾符合著,上海书画出版社)、《张森隶书滕王阁序》《张森隶书三字经》《张森书法艺术》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