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亡了111年,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他们是谁?谁来发工资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11-10 发布于北京

文/扶苏秘史

编辑/扶苏秘史


1912年,清代最后一位帝王宣布退位,至此统治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彻底消亡。[如花]

可是,皇权都已经消失了100多年了,怎么还有一些人还苦苦守着那些破旧的陵墓,甚至在此扎根生活。

那他们为什么不离开,是因为这里有什么宝藏藏于此,还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困到了这里。这么多年,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01

铁饭碗经不住历史的车轮,碎了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同年,清帝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标志着清朝正式覆灭。清陵守陵人的去留成了极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不让自己老祖宗被打扰,清政府极力向民国政府申请留下这些守陵人。民国政府承诺继续向清东陵的守陵人发放俸禄,保护清朝皇陵。

但是,袁世凯夺权称帝后,所谓的条例也就名存实亡了。各路军阀你争我夺,战火不断。

民国政府根本无暇顾及清东陵,对守陵人的承诺也成了空头支票。

清东陵失去了国家财政的支持,日常维护陷入瘫痪。曾经整齐的守陵队伍也四分五裂,守陵人的生计无着,生活质量一落千丈。

这些守陵的人中,就有人原本就什么都不会干,现在由于生活所迫,偷偷地将墓葬中的小件文物偷盗变卖的。他们本是清朝最忠心的卫士,现今却被逼无奈成为破坏者。

但是也有人靠积蓄苦苦支撑,不离不弃,坚定不移的守护着自己的老祖宗。他们白天守候祖先,晚上则辛勤劳作,靠种地维生。

1928年,军阀孙殿英手下盘踞在陵区附近,借口军演之名,带兵盗掘了乾隆和慈禧两座陵墓。

他们用炸药炸开墓道,盗取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不少奇珍异宝,传说中亮如明昼的夜明珠,价值万两的翡翠西瓜等等。

随后通过各种途径转送给了国民党高层,成为了各方势力的礼品、贿赂。据说乾隆脖子上的红色宝珠就被他们送给了当时的军阀头子戴笠。

这场轰动一时的盗墓案,真凶却最终逍遥法外。它成为这段动荡时期清东陵荒废的缩影。曾几何时,这里是富丽堂皇的皇家禁苑,现今,却是断壁残垣,荒无人烟。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守在这里,到底图什么?

02

原来守陵也是有好处的

其实清代的守陵人可不是一般人。他们多数出身于满清上三旗的子弟,也有部分是朝廷亲自任命的守陵大臣。

这些守陵人需要离开繁华的京城,来到偏远的陵区长期为死去的老皇帝皇妃们服务。为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履行职责,清廷常常给予他们极为优厚的俸禄和生活待遇。

据资料记载,清朝守陵人的俸禄非常高,身份最尊贵的守陵大臣每年可以获得1300两白银以及595石粮食。一两白银200块,整一年就净赚26万啊。

即使是普通的守陵士兵,每年的收入也是异常丰厚。比起当时的背朝黄土面朝天普通平民这收入可是非常可观的了。

除了银子和粮食,守陵人还定期会获得布匹、纱线等生活必需品。清廷甚至在陵区周围为他们建造宅邸,他们的生活起居巴适得很。

由于不需要参与任何农业劳动,守陵人的日常生活很清闲。每天的工作只是保护陵墓、打扫祭祀而已。

其余时间,他们可以园艺、饲养鸟禽,吃喝玩乐。可以说是过着无拘无束的悠闲生活。这种优渥的生活条件使许多八旗子弟都梦想成为守陵人。

守陵人不仅自己这辈子生活优越,还可以世袭这一荣誉职务。许多守陵家族就是如此代代传承下去的。

随着时间推移,清朝陵寝建设不断扩大,需要护卫的守陵人也越来越多。但朝廷并没有因此减少对守陵人的各项待遇,因为这关系到守陵人的工作积极性。

有些皇子甚至被送到陵寝去“学习”如何管理守陵事务,这也体现出皇室对陵寝的高度重视。守陵人中还包括清朝皇室的旁支藩王以及公爵,他们也“自告奋勇”成为守陵大臣,以表示对皇室的忠心。

清朝皇室为让他们尽心尽力地守护皇陵而特意给他们设置一些诱人的待遇。这种丰厚的生活,使守陵人们感激清廷,并且心甘情愿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与皇室结成一种特殊的依附关系,成为清朝皇权的坚定支持者。

如果日子能一直这么舒适的过下去就好了。

03

陵园偏远,究竟是谁在守陵呢

自古以来,中国人非常注重孝道,皇帝驾崩后,都会择吉地安葬,并派人长期守护及祭祀其陵墓,这些人被称为“守陵人”。

皇陵一般离城区很远,在古代往往位于一些鸟不拉屎的地方。为了防止有一些居心不良的偷盗者前来盗墓他们就会派遣一些人前来守陵。

元世祖忽必烈在成吉思汗去世后,为表示对其的崇敬,从军中和朝中特意选拔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勇士和大臣组成“达尔扈特人”,世代守护陵墓。

这些达尔扈特人不从事任何农业、猎捕、纳税等工作,全职负责祭祀事宜。其中点燃圣灯、烧香、诵经等工作极为繁琐仔细,世代传递。

达尔扈特人的生活完全由国家供养,地位崇高。而汉高祖刘邦在秦始皇去世后,也特意选派了二十户人家长期驻守并祭祀其陵墓,他们同样得到国家较好的补助,生活优渥。

因为陵墓位置真的是偏远,即使给了人们很好的补助津贴,可还是没有人愿意过来,这个时候皇帝就会借机找一波倒霉蛋过来顶包。

那些被排挤削爵的,孤儿寡母的,就成了守陵的主力军。如汉成帝时期,赵飞燕就因为失宠被废黜,后来被迫前往延陵守陵,受到欺辱后自杀。

东汉时期,一些没有子嗣的宫女妃子则被强制送到皇家陵园,终老守陵。这类守陵人大多是被威胁承担此职,遭遇十分的不幸。

有的甚至被自己的父亲兄长胁迫,用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去换取爸爸哥哥的官位和财富,最后被迫凄凉孤苦的过完一生。

唐代诗人杜甫就曾因得罪领导被贬守灵台观,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守护陵墓。

还有康熙之子胤禵,在皇位之争失败后,被雍正帝贬谪到景陵守墓,要说生活状况吧倒还尚可,就是子子孙孙从此就和权利说拜拜喽。

但是仍有一些人是因为自己的忠义侠胆,留在了这里。他们祖祖辈辈继承先人遗志誓死守卫陵园。

明朝名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后,其部下谋士冒着巨大风险,将其遗骸收殓秘密下葬,并嘱咐家人后代子孙世世代代守护墓穴,以示对袁公的崇敬之情。

中国历代守陵人可谓五花八门。但大多数守陵人都秉承着崇敬先人、孝顺先祖的精神内涵,默默地守在这片土地。

不过,守陵真的有那么苦吗?为什么清代那么多的满清子弟争着前来守陵,他们图的什么?图清净?那又该怎么生活下去呢?

04

旧貌换新颜,铁饭碗换编制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清朝东陵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东陵文物保护所。保护所聘请了一些原先守陵人中的文化水平较高者加入专家组,参与皇陵的修缮保护工作。

另一些则成为了陵园的管理人员。如今,他们已经完全成为国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一直从事着陵园的修缮和管理工作。

随着80年代中国旅游业的兴起,清朝东陵和西陵都成为了热门旅游景点。许多守陵人子孙选择回到故乡,在景区内工作。

比如导游谢静就毕业后回到东陵,为游客讲解历史。这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使得守陵人的工作得以延续。

在马兰峪镇西边,还有一个叫东陵满族乡的地方,这里也住着不少守陵人后代。他们大多数人已经从事各行各业,只有少部分还留在东陵博物馆工作。

但是,他们仍然保留着一些满人的传统习俗,比如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祖宗祭拜仪式。一些人操着一口流利的满语,时间和历史仿佛在这里沉淀了。

虽然清朝灭亡,守陵人也失去了原有职业,但他们并没有在历史中消失。而是以另外的方式,通过为文物保护继续付出,找到了新的位置。这也使得守陵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随着时代的变迁,守陵人的工作也发生了改变。过去他们对皇陵进行日常打扫、巡视等工作,现在这些工作都被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所接手。

但是守陵人后代凭借对陵寝的熟悉,成为了文物保护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修缮乾隆陵墓时,就聘请了第十三代守墓人李志军参与油漆彩绘工程。

李志军这门手艺是他从叔父那里学来的,代代相传,使得乾隆陵的装饰恢复了原有的辉煌。文物专家们对这种传承表达了肯定。

可以看到,守陵人后代以他们特有的知识贡献着力量。他们虽不再是守陵人,但仍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先人留下的遗产。这也成为他们新生活的内在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