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金福老师这些年

 灵璧家园 2023-11-10 发布于上海

灵璧英博:晏金福


文/肖文玺


教苑老兵 文坛新锐

    在灵璧文史界,近年来活跃着这么一位人物,圈子里的聚会总少不了他, 名副其实 未见其人,老远就可以听到他那慢条斯理而又如洪钟般的话音,仔细辨识,应该 他是个老者,但那爽朗的充满童真的笑声又让人捉摸不透。抵近一看,老者脸型方方正正,中等个子,鹤发童颜,厚如玻璃瓶底的眼镜片后面,一双带着 审慎又不失热情的眼睛在望着你。他,便是自称“文坛新锐”的晏金福老师。

艰辛求学路

   灵璧县北大路乡有个晏湾村,村里大部分人家姓晏,乃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之后。1941年11月,晏金福就出生在这里的一户普通农家。1951年,晏金福就读于晏湾小学,勤奋好学的他,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学完了一年级的课程,破格插入二年级班学习。1955年,他又到申村小学读高小(旧时学制,一至四年级为初小,五六年级为高小)。申村小学设在半山腰的马氏宗祠里,一进大门是巍峨的大殿,教室设在东西厢房,每边两口。求学的经历至今萦绕在晏金福脑海里,虽说艰苦,但点点滴滴是那么的深刻悠长而又耐人寻味。

    横亘在家和学校之间有条叫作三渠沟的河,少年晏金福每天早出晚归,要两次渡过这条河。可是河上没有桥,全靠涉水。那年冬天,晏金福从结了冰的河中蹚过,水冷得刺骨,冰碴子在腿上划出一道道血绺子。时间不长,脚上就生了冻疮,冻疮溃烂,脚后根儿烂了个大洞,大得能塞进去一个鸡蛋黄。每天晚上回到家,母亲都会用煨罐子(陶制器皿)煨一罐子热水,给他烫脚。母亲一边用一块黑灰色的棉布给他清理疮里的烂肉,一边流着泪说:“这得受多少罪啊!别上了,孩子。”晏金福尽管疼得割心,还是笑着说:“这不行,妈!别的我都听你的,就这不行,我一定得上!”当母亲从破旧的被子里撕下一团棉花烧成灰,捂进他脚后跟的洞里时,他感到既温暖,又舒坦。

   20世纪50年代,农村物质生活贫乏。起初,晏金福和其他同学一样,每天带点粗面馍。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干粮带不起了。中午,别人都有吃的,他没有。于是,一放午学,他就拿上书,去了学校后面的凤凰山,坐在石头上看书。有一天,他突然看到路边的酸枣树上有个紫红的小枣,就赶忙跑过去,摘下尝尝。没想到这小枣又酸又甜,非常好吃。他又找了找,周围零零星星的,居然摘了一小把。这小枣虽然核儿有点大,肉有点小,可他还是万分欣喜。从那天开始,他就不停地变换地点,先摘点小枣充饥,然后坐下来静静地看书。那两年秋冬,这小枣可救了他的大急。

   高小入学不久,晏金福就担任了班级的学习委员,每天收发作业,有时老师还要留下开会。同庄的同学不愿意等他,早早地走了,他每天都是一个人最后走。有一天,走得太晚了,刚出村,天就黑了。村子南面有一片芦苇荡,他发现芦苇荡里有一闪一闪的亮光,是萤火虫!他一头钻进芦苇荡,捉起萤火 虫来。没一会儿,就捉了一把。回家的路上,他一边玩着萤火虫,一边走路, 反而觉着路近了。自从有了萤火虫,他就再也不讨厌老师开会了。

  1959年9月,晏金福从渔沟初中毕业,他选择了离家百里的新建高中固 镇中学,因为在那里可以勤工俭学,不用交学杂费和生活费,这对于来自贫 困家庭的晏金福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这段苦乐交织的生活一直持续到 1961年4月固镇中学撤并入灵璧中学。

   晏金福回忆那段时光,总是满怀着深情,那些苦难又甜蜜的经历磨砺了少年的心志,开启了探求大千世界的门,那里的乡景乡情乡韵,滋养着、充实着少年的精神宝库,从此,无论他漂至何方,魂牵梦绕的热土始终是心的方向。

献身教育不言功

   1962年9月,晏金福考入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那可是周围十里八乡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家里没有好容易凑够路费钱,学校为家庭贫困的他免了所有费用,第一年的冬天还给他发了一件新棉袄,这件棉袄暖到了晏金福心里,他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别人可以去逛街跳舞,而晏金福每天活动的区域,除了教室,就是图书馆阅览室。他像缺奶的孩子遇到了乳汁,疯狂地吸吮着书中的养分。四年大学生活,他几乎读遍了学校图书馆所有能借到的书,这为他以后教书育人、进行文学创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1966年大学毕业后,晏金福被分配到灵璧县九顶中学任教。1974年5月16日,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晏金福深知,是党和人民培养了他,只有踏实工作、努力奉献,才能不负今生。此后,他又分别在高楼中学、渔沟中学、灵璧师范学校任教。1993年,他被评为中专语文高级讲师,2001年退休。

   晏金福老师可谓灵璧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他一生从教,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爱生如子,深受学生爱戴。这里说一个晏老师爱生如子的故事。1976年他在九顶中学任教时间,一个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看《红楼梦》,校长和班主任坚持要开除这个学生。晏老师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意见:“能看懂这种繁体字《红楼梦》的肯定是刻苦好学的好学生,绝对不能开除!”晏老师的力争,保护了这个学生。不久,该生进入解放军这座大熔炉。退役后,成了灵璧卫生界一位中层领导。他逢人便讲:“不是晏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他已经年近古稀,公开场合称晏老师为亚父,私下里都喊爹。

   关于晏老师的从教趣事,说来可真不少。一次他布置作文,有位女生在文章开头把晏老师写的邋邋遢遢不拘小节,描述得淋漓尽致,接着又对晏老师的人格和教学水平大加赞扬。好多学生看了这篇“大胆”的作文,都认为晏老师肯定会生气,没想到晏老师却在课堂把这篇习作作为范文,大讲写作中对比反衬、先抑后扬的手法,以及词汇如何运用才会生动传神等等。从此以后,师生课堂氛围更加活泼融洽了。在灵璧师范任教时,他以监考严格著称,他不讲情面、特别较真的做法,一开始得罪了不少人,但后来慢慢就被学生们理解了,有的学生毕业很久还记得他说的话:“你们将来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成绩来不得半点虚假,成绩假了,将来会误人子弟的!”而课堂上的晏老师,不仅知识丰富、学术严谨,而且语言幽默、妙趣横生,学生们常常听得入了迷。从教生涯中,他转换了几所学校,每到一处,他都能迅速适应环境,全身心投人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他为人忠厚,待人真诚,领导和同事们都非常敬重他。

   晏金福老师曾任安徽省中师语文教研会会员、灵璧县中学语文教研会理事。多次被评为灵璧县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灵璧师范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痴心文学勤耕作

   晏金福老师自幼酷爱文学,上初中时即在《拂晓报》《灵璧日报》上发表过通讯报道和小小说。上大学期间,在《安徽日报》《合肥晚报》《合肥师范学院校刊》发表过诗歌散文10多篇。大学毕业后,晏金福老师醉心于本职工作,只是在《语言文字报》《汉语拼音小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过多篇学术文章,至于文学创作,则近于荒疏。

   退休后,晏金福又重拾作家梦,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他激情满怀,为波澜壮阔的时代咏与歌,赤胆忠心,积极为党为民鼓与呼。他的文章,感情真挚,文笔洗练,文风晓畅充满哲思。他的许多回忆散文,是非常珍贵的个人亲历史料。短短几年间,他创作散文300余篇,在《安徽日报》《拂晓报》《皖北晨刊》《春泥》等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其中,《神秘而温馨的档案馆》获国家档案馆和《档案与民生》杂志全国征文优秀奖,《从一次反革命暴动看邪教的危害》获安徽省反邪教征文优秀奖,散文《捶心的痛楚》获宿州市首届优秀网络文学评选一等奖,散文《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获宿州市第二届优秀网络文学评选三等奖”,多篇文章获灵璧县“谁不说俺家乡好”征文二等奖。2017年,收集散文近百篇的散文集《岁月悠悠》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书里的作品语言通俗幽默,充满浓郁的淮北风情,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许多小读者慕名到他家索取,他都热情接待、免费赠送。同年,晏金福成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晏金福老师不仅自己勤奋创作,还把大量时间用在指导青年文学爱好者和文学公益事业上。他先后参与编辑《磬乡文学》杂志20期,为文学青年义务修改文章千余篇,培养业余文学爱好者近百人。晏金福老师主编了《凤鸣朝阳》和《永不褪色的橄榄绿》两书,义务修改文章200余篇。他还协助灵璧县政协编辑《灵璧地名文化》和《灵璧记忆》两书,3年间夜以继日,勤奋阅稿1000多篇,有的文章还反复阅读修改数遍。晏金福老师为近几年灵璧文学的繁荣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他还热心家乡建设,经常关注并反映社情民意,在他的呼吁下,2022年春天,偏僻的家乡晏湾开通了城乡公交班车。

   晏金福老师虽已八十有余,但仍笔耕不辍。他踏入灵璧文学界时间不长,但成绩斐然,其精神催人奋进,他却自谦为“文坛新锐”。一个有着赤子情怀的人,青春,永远不老!奋斗,在路上!   



肖文玺先生简介

肖文玺,政治教育本科学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社会工作师。现任灵璧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兼任县政协委员、文史研究员。近年来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杂文为主要发展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