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寻西峡南蛮子——峡河陈氏

 刘沟村图书馆 2023-11-10 发布于河南

图片

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

同居五百载世上无双。

——前言

清雍正年间的一天傍晚,在河南南阳府淅川县境内,一位十七八岁的男子背着行囊,牵着一位比他大两岁的姑娘正在赶路。
前一秒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却黑云阵阵。伴随着闪电轰鸣,豆大的雨滴瞬间从天而降,男子急忙脱下外套衣服挡在自己和女子的头上,俩人抱紧包裹往前面奔去。奈何雨来的太快,待赶到就近的客栈,身上衣服已全被打湿,无奈只好在客栈住下。
谁知女子淋了雨,加上长期赶路太过劳累,这一晚就一病不起。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外地,男子只能托店家寻找郎中看病抓药。本以为这雨下了一阵子就该停了,没成想,雨下了一整晚,还不停歇;加上女子生病,在客栈这一住就是半个月。
半月时间,天不放晴,扯连阴,住店钱加药费不知不觉地慢慢花光了身上盘缠。男子发愁不知该怎么办,好不容易待到女子身体好了些,俩人就商量着办法。最后与店家协商让女子留在店里,男子去几十里外的岵山保八尺峡灵官殿找亲兄弟拿钱来赎回女子。店家也是心善之人,看二人不像是偷奸耍滑之辈,便同意了。
当天男子戴了从店家借来的斗笠,穿着蓑衣,冒着雨,深一脚浅一脚的急匆匆赶到八尺峡灵官堡,问了好些人家,直到中午才寻到亲大哥家,说明了来意。一听说弟弟欠了那么多钱,还把女子抵押在店家,哥哥也是眉头大皱,重重的叹了口气,说自己也拿不出来钱啊。听到这,弟弟本来见到大哥的好心情也一下子跌入了谷底,失魂落魄的往回走去。
回去途中又累又饿,走到了一道岭上,看到一座庙,便坐在庙前休息。想到现在身无分文,女子还在店里赎不回来,也没脸回去,越想越委屈便坐在那里放声大哭,好不难过。这时候,一个老人家吃完饭出来遛弯,看到他在伤心难过,便产生了好奇心,过来询问发生了何事。男子听到老人家的问话,便止住哭声,把事情娓娓道来。
原来,男子姓陈,本是江南安徽怀宁高河人,家中发生了变故,便带着未婚妻一起私奔,来淅川八尺峡灵官殿投奔哥哥。怎奈路上遇到大雨,未婚妻淋雨生病,住店看病,加上连阴雨,前前后后在店里花了不少银子,还欠了店家。今天来找哥哥借钱赎人,无奈哥哥也是刚到此地不久,拿不出银两。现在无处可去,无法可想,越想越无奈越伤心。不曾想,惊扰了老人家。
老人家看男子言谈举止知书达礼不似普通人家子弟,面貌清秀,也不像犯事逃匿的恶霸流氓,便生出了恻隐之心,说道:“年轻人,小老儿本姓吴,在本地也小有名气,家里条件也还可以,但家里缺一个做短工的伙计,你可愿意留下来给我做工?”陈姓男子听了,忙回答愿意。吴姓老者又接着说:“跟我回家把短工的契约签了,然后我让管家拿着借支的银两去客栈帮你把未婚妻接过来,你就安心留下来做工;等你未婚妻来了,你们一起管理菜园还债,可还行?”男子忙点头答应,还感激的给老人家跪了下来。
吴姓老者带着男子回到家,先安排着洗漱一番,让他好好休息。随后吩咐管家拿着男子亲笔书信,去客栈把欠的店钱以及男子未婚妻带了回来。自此,男子和未婚妻便安心留了下来给吴姓老者种菜地。
来年的某一天,经主家同意,男子在吴家菜园旁边开垦荒地,准备种点粮食补贴家用。不想,在翻地的时候,“哐”的一声挖在了石头上。男子蹲下来把浮土扒拉开,发现这石头还挺大,就又沿着石头边上继续挖,挖了好半天发现竟然是一个倒扣着的石头槽。费了好大劲把石头槽翻过来,发现里面竟然扣藏了几百两白花花的银锭子。男子看到这心里一惊,便拉着未婚妻一起商量怎么处理。最后两人协商一致,这是在吴家菜园边上挖出来的,理应还给吴家。便拿着袋子装好了银子,一起去找吴老爷子,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并表示要归还。老爷子听了表示:“你们在我家菜园边上开垦的荒地就是你们自己的,自己地里挖出来的不应该给我,还是你们自己留下吧。”推让到最后,吴老爷子坚持不愿意收下。无奈之下,男子只好把当初的欠钱还上,并且要求把签订的短工期限干完。
后来,男子用手上的银两在当地选了一块地方,置办家业,并和未婚妻成亲,在此定居了下来。
不久之后二人有了孩子,男子每天忙完农活以后就会抱着孩子讲“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等等故事。
待孩子大了点,便告诉他们陈家以前也是大家族,从唐朝到宋朝,有自己的书院,曾经3900口人一起吃饭,三百多年不曾分家;家里出了很多大官,多次受到当朝皇帝的褒奖,御赐牌匾“义门陈氏”,家里皇帝赏赐的牌匾多不胜数。家里还养了几百条犬,到了吃饭的时候,一犬不至,百犬不食。到了宋朝嘉佑七年七月,在文彦博包拯等重臣的力谏下,仁宗皇帝终于下诏劝其分家。从当年的七月一直到第二年的三月,才议定分家事宜。按宋太宗御赐的十二字“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以第十五代人为分庄主,按派分出大小291庄,依派抓阄,迁往各地。家族里人这么多该怎么分呢,这291庄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家族里几个主事人最后商定,把吃饭用的很大很大的大锅吊起来,砍断绳子,锅落下来分成多少块,就分多少个庄。最后大锅共碎成了291块,所以分了291庄。男子所在的这一支就属于“怀宁庄”,堂号“述义堂”。这就是摔锅分家的故事,从此以后“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这段家族过往就这样在淅川陈家一代又一代传了下去。
这陈姓男子发迹后,还曾回到了安徽怀宁庄重新请来家谱,延续了怀宁庄的字辈,并按照辈分给自己的孩子取名继珊、继禹

图片

随着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他们兄弟俩也有了十个儿子,就这样,子孙后代就越来越多。于是按照十个孩子的年龄从大到小分为了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七房、八房、九房、十房,各房子孙继续在此繁衍生息。
这是我听来的略带传奇色彩的峡河陈氏的来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谁也不知道。下面我就讲讲关于对自己家族认知的真实经历。
我出生在1994年,居住在河南省西峡县下面一个山村里。家里普普通通,父母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村子不是书本上描述的那种全村人都住在一起。我们这里由于是山区,只能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地方建房,所以整个村子显得十分狭长,绵延了好几里路,一个村分了好几个庄。我住的地方是陈家庄,顾名思义,全村人都姓陈。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发现从小长大的地方,方圆几里范围内生活习惯和语言有着大大的不同,我逐渐产生了好多疑问。
第一个是关于称呼的,和我同龄的人有叫我弟弟的,有叫我佬的,也有叫我爹的;比我大很多的有的我要叫爹,有的我要叫伯或者佬,也有的我会叫哥。
第二个就是口音,父辈人之间交流用的是蛮子话。鞋不叫鞋,叫hai;街不叫街,叫gai;讲不叫讲,叫gang;爷不叫爷,叫爹;还有好多等等。我母亲和我父亲他们的口音就不一样,由于我没有学会讲蛮子话,所以我父亲和我还有我母亲讲话的时候会用奤子话。虽然我不会讲,但我能听得懂,不但不反感,反而觉得很亲切。 关于西峡奤子,可点击参阅  蛮子 & 奤子
第三点就是过年的时间。过小年,我们周围有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也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我们就属于后者。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明白这些差异是因为我们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是从南方安徽迁徙过来的,所以还保留着南方的口音和习惯。至于为什么会有称呼的不同,那是因为辈分的不同决定的。和我同辈的人,以年龄大小为准,称呼便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比我大一辈的便以我父亲的年龄排行为准,称呼伯(bai)或者佬;比我大两辈统称爹奶;比我小一辈的统称呼我为佬;比我小两辈的,统称呼我为爹。听父母提起,我是“延”字辈的,辈分还不算低。从这方面来看,我们这一家族至今还是有着完整辈分体系存在。同样的也产生了更深的疑惑,既然我们有完善的辈分体系那么是怎么传承下来的呢?我们既然是安徽迁徙过来的,是否还和安徽老家有联系呢?

图片

直到2003年以后,家里多了一本名叫“皖怀陈氏分支 峡河陈氏宗谱”的书籍。当时年纪小,不太懂什么,后来上了初中、高中,学了历史,才知道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所以对陈姓有了好奇之心。后来放假没事做,就经常拿起家谱翻看。里面开篇有树状图,粗略记载了从舜帝后裔陈胡公一直到陈霸先、陈叔宝等各个朝代的陈姓人物关系图,同样里面也有黄庭坚、苏轼欧阳修等历史名人为家族的题字,讲述了义门陈氏的由来和怀宁庄的历史,以及我们的字辈。跨越了几百上千年的悠长岁月,看的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最后记忆最深刻的一段话的大意是:因历史原因,未能及时与安徽老家保持联系,已八十余年未能修葺家谱,望后辈子孙有能力者,尽力去找寻安徽老家族人,续写家谱!不修谱,若干年后,孙子不知爷爷的爸爸是谁,自己不知老祖是谁,是为大不敬,所以在未能与老家联系的情况下修了本地的家谱。
后来出门上大学,无意间对陈姓的历史来了兴趣,就在网上搜索陈姓的相关资料,同样出现的也有义门陈的部分信息。这个时候想起了家谱上的那段嘱托,就对义门陈的资料格外关注了一些,同样里面提到了“百犬同槽”,以及分家的故事,突发奇想就在QQ里面试着添加义门陈QQ群,加了好多。在一次聊天时把我们家的字辈排序发到了群里,过了几天真的有人联系说见过一样的字辈。后来进行了详细沟通,发现好多资料都能对的上,就相互发了一些资料。我还在放假回家时把搜集的资料带回了家,告诉长辈自己找到了和我们字辈一样的安徽老家人,他们进行了核对、确认,最后认同我们是同一支的族人。后续由村里长辈进行联系,在2018年我们西峡峡河陈家终于又重新回到了安徽同宗的同一本家谱之上。
回家的时候由于我带回了老家的信息,就无意中从长辈口中听到了开篇那略带传奇色彩的峡河分支陈氏来历。

图片

听长辈们说,大概在1920年那次修谱的时候,还闹出了一段误会。
当时交通不便,联系也比较麻烦。因为约定是三十年一修谱,算算差不多快到时间了。突然有一天来了一群人自称是安徽过来的,族人大喜,简单核对了一下,就相信了,好吃好喝地招待。每家也都出了钱,但是一直没后续,过了好几天发现那些人带着钱跑路了,才知道是骗子。族人知道后很愤怒,但也无可奈何。又过了几天,又过来了一群人说是安徽过来续家谱的。族人们以为又是骗子,就二话不说把来人打了一顿,打完以后才发现弄错了。这次来的是真正的同宗人,又是赔礼又是说好话,最后这批人拿着这边的资料回安徽了。后来收到家谱修好的消息以后,商量着怎么去拿,因为把人家打了一顿,害怕过去到人家地盘也被打。到后来,家谱还是被临庄的姜家人(记不清楚了,也许是朱家;朱家、姜家都是从安徽迁来的)顺捎带拿回来的。
对了,开篇男子是为峡河陈氏的两大始祖之一的启元公。启元公,字士奇,父亲是宗瑜公。启元公生于康熙六十年,卒于乾隆三十二年,所以我们这一支应该是在清朝雍正年以后迁徙过来的。
图片

提及“淅川县西北乡岵山保八尺峡灵官殿”

追根溯源,我们老家是江西九江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迁到淅川、西峡已经生活了两百多年。听长辈说,当年分“十大房”以后,十房的宗亲举家迁往江南而去,自此失去了联系。若有知道相关消息的族人,还望相告知,期待早日归宗!
最近,无意间读到西峡杨江涛老师的《生活在西峡的江南蛮子》,勾起了我藏在心底对家族的感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强烈的使命感迫使自己去记述家族的历史。点击可看文章内容  生活在西峡的江南蛮子
还记得在2015年5月联系上安徽陈家同枝时,我有感而发,写了下面的话。现今分享出来,留作纪念,期待义门陈氏家人们共同关注家史,同时也盼着有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关注自己家族的历史。

峡河义门陈氏
舜帝裔孙周分封,陈姓得于陈胡公;
源于宛丘望固始,盛于颍川开闽漳;
传承千年兴与亡,南北朝代民族殇;
南陈开国陈霸先,民族危机敢担当;
拯救汉族于危难,江南子民得安康;
隋杨立而陈氏隐,而后德安义门庄,
霸先一脉陈旺公,踏遍东佳山苍苍。
千秋美誉天下奇,十五代人共同居;
御赐三千口第一,同居五百载无双。
嘉佑七年旨分庄,义门散居天下昌;
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榜样。
汝心公分怀宁庄,贵一贵二始前往。
至此怀宁庄得立,繁衍百年得兴旺。
王世嘉宗启乃成,启勋启元迁南阳。
继珊继瑜子十房,峡河义门陈始旺。
王李张刘陈杨黄,百家姓里高居榜;
忠义孝悌是根本,义门流芳万古长。


让我们一起写“家史”、说“家事”、传“家训”,向先辈致敬,向历史汲取智慧,来树立“家风”,传承“家”文化,让过去指引未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