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什么原因?80万对60万的国民党军竟被打成歼灭战

 莫为天下先 2023-11-10 发布于湖南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都是我军兵力占优势。唯独淮海战役的兵力对比是60万对80万,我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

客观来说,国民党军总体战略部署没有大的问题,每个兵团的战斗力也不弱,但为什么就被打成歼灭战了呢?本文先从国民党军的角度进行分析。

图片

1、作战计划

1948年11月5日,国民党参谋总长顾祝同召集作战会议,定下作战方案:集中优势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两侧,做战略防御;当解放军南下时,即集中全力,寻机与解放军决战。

此方案将兵力收缩集中,依托城市进行重点防御;同时保留机动作战力量,依托铁路保持兵力的高机动性。借用经典电影中蒋介石的台词评价:“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

图片

平原地形、主场作战、兵力和武器装备占优、占有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这么一个局面,怎么就打成全军覆没了呢?确实比较匪夷所思。

2、原因分析

流传比较广的国民党军失败的原因有:郭汝瑰卧底、黄泛区不利于重武器展开、蒋介石的越权干涉、国民党军内部不团结,各兵团间配合不力等。

(1)郭汝瑰卧底

作为国民党军作战厅的厅长,竟然是我军的卧底,电影都不敢这么拍!

但其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虽然作战计划是郭汝瑰制定的,但计划都是需要经过讨论通过的,不可能太明显。

客观来说这个作战方案还不错。

后来郭汝瑰说淮海真的不赖我,他们要真按我的计划执行也不至于这么惨!

包括很多亲历淮海战役的国军高级将领也都承认:郭汝瑰制定的作战计划并没有问题,如果国军真的按照郭汝瑰的计划作战,淮海起码是个平局。

而且杜聿明已经对郭汝瑰产生了怀疑,甚至故意给郭汝瑰释放假情报。杜聿明集团从徐州撤退时,故意给郭汝瑰说从津浦路以东地区撤离。

幸好粟裕不愧是战神,承受可能会放走杜聿明主力部队的巨大压力,经过仔细分析,推翻了情报,认为实际撤退路线应在津浦路以西。将攻击方向放在津浦路以西,将杜聿明逮个正着。

所以郭汝瑰卧底有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

(2)黄泛区不利于重武器展开

淮海战役所在区域是国民党军的主场,国民党军占据了主要的交通线,机动是没有问题的。

国民党军7个兵团中也主要是黄维兵团在驰援过程中受黄泛区影响较大,重武器遗失严重。但同时与其对位的中野也因为刚从大别山出来,压根就没有重武器。

图片

对战场环境进行分析和趋利避害利用是指挥作战行动的基本要求,这点不能作为失败借口。

(3)蒋介石的越权干涉

蒋介石在用人和越权指挥上确实有问题。

先是让其亲信,有“猪将军”之称的刘峙任徐州总指挥。任命宣布后,不少国民党内部将领惊掉了下巴,邱清泉更是直言:“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该派一只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是守不住了。”果然战役刚开始,刘峙一系列骚操作,就导致黄伯韬兵团被围住。

后来没办法,又火线将杜聿明从东北调过来负责指挥。蒋介石却又不信任、不放心。每每在关键时刻干预决策,让杜聿明无所适从。

蒋介石经常越权干涉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用人任人唯亲。既亲信又有能力的人太少,非嫡系又得不到信任。蒋介石只能经常飞到战场上空用无线电亲自喊话或空投亲笔信。

(4)国民党军内部不团结

国民党军内部派系林立,关系错综复杂。

首先从战前全国的局势分析,武汉的白崇禧和北京的傅作义对淮海战役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才会有在局部打大决战的先决条件。

其次就淮海战场上的兵力而言,国民党军各兵团间的配合总是差强人意。第一阶段救黄伯韬兵团时,邱清泉先立足自保,没尽全力,导致黄伯韬兵团被全歼。第二阶段黄维兵团东进被围时,刘汝明和李延年兵团救援不坚决,导致黄维兵团被全歼。

所以,国民党军内部不团结,兵团间配合不力,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3、尾声

总体来说,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包括了五大王牌中的两个(第5军和第18军),战斗力是比较强悍的,各友军也没有故意见死不救,只是没有奋不顾身而已。

而在战役中出现不敢拼尽全力相救的原因,根源还得从豫东战役说起。

豫东战役就像淮海战役的预演。将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连起来分析,能更好的理解淮海战役国民党军为什么会打成这样了。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