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初中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2023-11-10 | 阅:  转:  |  分享 
  
初中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创意设计“微镜头”之一“分享.质疑” 师: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1001至2000年间的12
位世界级杰出人物,苏轼是中国唯一入选者,他被授予“千古英雄”的称号。师: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谁分享一下。生: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苏轼的一生是被贬谪的一生。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生: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诗人、词
人。生: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代表。生:苏轼谥号“文忠”。师:同学们对国民男神苏轼了解地很多啊,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苏轼。林语堂先生曾这样形
容:“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
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就是“诗书画文”俱绝、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民男神苏轼的经典作品《记承天寺夜
游》。师:预习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觉得,只要你读懂了“闲人”,其他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
咬文嚼字,一起探寻苏轼隐藏在文字里面的情感密码。“微镜头”之二“品读.苏轼之乐” 师:美文要美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
读。好,开始。生自由读。师:哪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课文,把你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一生读。师:你能评价一下他的朗读吗?生
:读得字音准确,停顿恰当,很不错。师:读得确实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听老师读课文,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听一听苏轼夜游时的心情?师
配乐朗读课文(声情并茂)。师:苏轼夜游时什么心情?生:悠闲。生:快乐。师: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生:欣然起行。师:请同
学们用欣然的语气,学老师的样子再自由朗读课文。生融入情感,自由朗读。师:好,下面我们配乐齐读文章,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生配乐
齐读。师:在朗读中,我听出了苏轼内心淡淡的快乐,“能让读者快乐”是苏轼作品的特点。师:下面我们就以同桌为单位,逐字逐句反复品读,聚
焦能够体现快乐的句子,用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看看老师的示例。师: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轼因月色入户
而迅即产生的快乐。“起”“行”二字连用,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师:好,开始赏读。生自由赏读---全班交流。生:我在“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发现了苏轼因月色如老友不期而至,突然闯入家门的快乐。师:哪个词告诉你,苏轼很快乐!生:“欣然”两字点明了苏轼
十分快乐。师:除了欣然之外,还有没有哪个字让你觉得这个月亮就像苏轼的老朋友一般。生:“入”。师:“入”是什么意思。生:走入、进入,
拟人化的写法。师:这个拟人化的走入,进入,你又读出了什么?生:月光像作者的知己好友一样。师:是啊,在这个孤独的、落寞的时光,月亮就
像是他的老友一样,对它招招手,来了,月色如老友般善解人意。是啊,月亮好像知道,对它情有独钟的苏轼是不会放弃这样一个美好的月夜的。它
就像苏轼的知音,不期而遇,突然来访。生默默点头。师:与月色不期而遇的惊喜、欣喜,你能用声音传达出来吗?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语气
平淡)。师:你觉得他刚刚读出那份惊喜了吗?生:没有。师:怎样才能读出这悠悠月光的美,这不期而遇的喜呢?我们前面加一个“呀”,前面慢
一点,欣然后加快一下语速,我要急切地去与月光来个浪漫的约会啊!大家都试试。生:“(呀)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声情并茂)。师:注意到
他的表情了嘛,这真是快乐的事情。老师也来给大家示范一下,注意我的表情变化!师范读。师:我们都把读到的惊喜通过朗读传递出来,让听者感
受到这份快乐!一起带着这份喜悦读。生齐读。生: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突然造访的快乐,一个“欣”字和一个“行”字说
明他对月色的喜爱和对月光突然到来的欣喜,以及马上与铁哥们分享的急迫心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快乐!兴奋!生:我在“欣然起行”一句
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产生的快乐,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为了观赏美丽的月光,开心、急迫的心情!苏轼当时一定兴奋到了极
点!师:除此之外,还有能体现作者快乐的句子吗?谁继续说。生:从“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中,我读出了苏轼找到了共同
赏月的人,他是快乐的。师:但是老师一开始读出了苏公的失落。没有人能和他共同享受这份快乐,内心略感落寞,你同意吗?生:作者并不失落,
因为还可以去找张怀民共同赏月。师:那“念”是什么意思?生:想。师:那你觉得这个“想”时间很长还是很短?生:很短。师:所以“念”写出
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还有没有同学补充,这句话中哪些词还写出了作者的快乐。生:“遂
”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师:“遂”是心里面突然有发现,友情就在“遂”字中,心灵的感应也在其中。于是作者就去承天寺寻张
怀民去了。你觉得在读这句话时是快一点好还是慢一点好?生:快一点。师:因为此时作者一定是想快点找到张怀民,好和他分享这份月夜的快乐!
月色常有,但如无人与你共赏,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那你来试试把这种快乐读出来。生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声情并茂)。师:他很厉害,他对“遂”和“寻”进行了重读,因为这两个词体现了作者此时的兴致勃勃和
期待之情啊!但老师提个建议,这个“念”字我们可以用一种延长音的方式来进行重音的处理,这种思量、沉吟是不是就读出来了?自己读一读试一
试。生自由读。师:那我们再来齐读。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情感充沛)师:苏轼赏月,为什么去寻张怀民呢? 生:张
怀民是作者的好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师:仅仅是同被贬的经历吗?一起看看张怀民的名片(投影):张怀民,苏轼的京中好友,1083年被
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迁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
逸之人。师:背景资料让你又有了怎样的领悟?生:他们都被贬黄州,但都不为此忧愁,心胸坦然。生:他们都喜欢游山玩水,都是品格清高超逸之
人。师:庄周说,莫逆于心,遂相与友。这世间所有的快乐和伤悲,只有在懂你的和你懂的人那里才可以是相通和慰藉的。他们不仅身世相同,而且
志趣相投,可以说张怀民是苏轼的人生知己、审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人生之一大乐事也!我们再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读出作者的激动、兴奋与快乐。生齐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前半句语速适中,后半句语速较快,有激动,有快乐。)生:
我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与知己心有灵犀的快乐,一个“念”写出了苏轼一瞬间就想到了张怀民,能有朋友
一起分享,真是快乐无穷,一个“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带着激动开心的心情去寻找张怀民。生:我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看到美丽月光,心中又有那个可以陪他欣赏美景的人的快乐,一个“念”写出了苏轼喜欢美景,更喜欢和好友一起欣赏美景,一
个“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有了想法就一定要去实现的兴致勃勃,还有与好友一起分享美景的急迫心情!师: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作者的快乐?生
:我在“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与知己一起悠闲漫步的快乐。“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
肩漫步的静谧画面。生:我在“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张怀民在等他相邀的快乐,一个“亦”字写出了苏轼和老友心意
相通、志趣相投的激动。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与好友一起悠闲散步赏月的默契,还有与铁哥们张怀民在庭院中漫步、仰望苍穹的欣喜与快乐。生:
我在“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与老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一个“亦”字写出了张怀民与自己心有灵犀,他也没有入睡。这
个“亦”字引发了苏轼的无尽喜悦。而“相与步于中庭”是知己一起漫步在院子里赏月的欣喜。与自己的好友一起悠闲的散步和分享乐事,的确快乐
。生:我在“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与知己共赏美景的的快乐,一个“亦”字写出了苏轼和知己共同赏月的悠闲与惬意。
而“相与步于中庭”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有同样乐趣的欣喜,有同样闲情雅致的心有灵犀。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不仅找到了张
怀民,而且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所以此时作者内心应该是快乐翻倍的。师:一个“亦”字,你读出了什么?生:“亦”字能够体现出张怀民与苏轼志
趣相投,心有灵犀。师:能在他乡遇知己,这是人生一大幸事。这是一种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生默默点头。师:同学们
,张怀民被贬到黄州时,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个年头,这四年,苏轼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所以,作为过来人的苏轼,他懂张怀民的心。
当初的自己有多“冷”,现在的张怀民就有多“寒”。再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你又读到了什么?生:一份担忧。生:一份关爱。生:
一份温暖。生:一份胸怀。生:一份悲悯。生:一份携手并肩。师:此夜,苏轼寻张怀民,也是在寻当初的自己,他以自己当初最需要的,给予张怀
民此刻最想要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师:同学们,张怀民很快渡过了初到黄州的艰苦岁月,成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不能说,这样的生命状
态肯定有苏轼的膏泽。师:这句话“相与步于中庭”的“步”和“欣然起行”的“行”都是散步的意思,两者位置可以调换一下吗?谁来说说自己的
想法!生:“步”的速度较慢,慢慢的走,“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是快步走。师:对,“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
不假思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两个字用得恰到好处,所以位置不能调换。师:那谁来读一
读这句话呢?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声情并茂)。师:为了体现出作者的惊喜,他将哪个字重读了?生:“亦”字重读了。师:为了体现
出这份悠闲,他将“相与”和“步”也做了延长音的处理,真好。师:这里有没有写二人如何“交谈取乐”?生: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师: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生: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生:他们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师:男生读“怀民亦未寝”,女
生读“相与步于中庭”。(后半句语速稍慢,读出了悠闲的感觉。)师:作为对大家的奖励,我想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写景句,大家边听边
想象画面。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声情并茂地诵读)师:哪位同学说一说刚刚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生:月光洒
在庭院里,明亮、清澈。生:这个时候如果有一阵微风拂过,水中的藻荇随风摇曳,庭院中的竹柏会发出沙沙的响声,非常美的画面。师:两个心有
灵犀的人就这样肩并着肩悠然步于庭下。文中的写景句可谓是神来之笔,梁衡先生曾评价这幅“画”淡雅,高洁,惹人喜爱。谁说一下自己的赏析。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语言空灵剔透,闲淡优美,诗人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互相映衬,比喻手法精当,新颖别
致,描绘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透露出一种纯美的宁静。生:我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发现之快乐。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生:庭
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
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生:我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发现了作者因庭院的美丽景色而产生的快乐。庭下月色如积
水般空明、澄澈,积水中似乎有藻、荇,抬头一看,呀,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真是人间仙境。生:我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发现庭院中美景的惊喜。啊!这简直是人间天堂啊!如此美的景色,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真是让人神往。师:老师也很
喜欢这句,我把它稍微做了一些改动,大家出声读读看,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生:把“盖”换成“是”苏东坡发现这是竹柏树的影子时的惊喜之情没
有了,表现不出那份惊喜的心情。师:一开始他以为庭下是什么?生:他以为庭下是积水,后来才发现那原来是月色,水中纵横交错的藻荇原来是竹
柏树的影子。生:改动后补出了“月色”,没有朦胧之感了,因为他说庭下如积水空明,这很美,而且给我们留下了猜想的余地,也就是留白,补出
了月色,句子就平淡了。师:同学们,这个句子不着一个“月”字,却把“月”的神奇特点写得淋漓尽致。师: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
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生:庭下如积水空明,(
咦?)水中藻、荇交横,(哦!)盖竹柏影也。生:庭下如积水空明,(咦?)水中藻、荇交横,(噢!)盖竹柏影也。师:是什么样的月色引发了
作者的错觉呢?生:空明的月色。师:用竹柏影之黑衬月色的明,这种写法非常妙。古人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描摹的却是:明月庭中
照,藻荇影中游。月色之美尽在其中啊。师: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__________的朗月世界。生:澄澈透明!生:空灵
! 生:皎洁无暇!生:清朗幽美!师:同学们再读写景句,试着读出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读出苏轼的宁静喜悦。生齐读(盖延
长了一下声音,语速慢,生沉醉了进去。)师:短短85个字,竟然有这么多的快乐:月色如老友不期而至的快乐,与知己心有灵犀的快乐,一起悠
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在月下美景的快乐。“微镜头”之三“悟读.苏轼之闲” 师:那么多乐,但为什么,在文章结尾,作者没有称自己为“乐
人”,而是自称“闲人”呢?什么是“闲人”?生:清闲的人。师:可是苏轼真这般清闲吗?请看——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陷,以
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无薪俸,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自此他在
城东买坡地耕种来养家糊口。师:这则材料,你读出了什么?生:苏轼并不是像他《记承天寺夜游》中写的那样清闲啊,他的生活环境是困苦的,是
艰难的。师:对啊,苏轼不闲,因为他要养活一家老小,要亲自种树、盖房,耕种劳作,但他怎么叫自己闲人呢?师:一个人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
得到这样空明的景色呢?生:一个人只有在热爱生活、平静且心中没有任何杂念的情况下才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师:原来苏轼忙碌的身体内有一颗
热爱生活的闲心啊!正是这份闲心,给他带来了这份闲情雅致啊!师:那么苏轼仅仅只愿做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吗?请看— 苏轼:21岁高中进士
:“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38岁任密州太守:扫蝗虫,赈灾救孤;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元丰二年)
43岁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元丰三年)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师:苏轼内心深处只想做一个无官的闲人吗
?生:不想!他想实现雄心壮志。师:是啊,他何尝不想在朝中为官,为国效力,实现年少时“致君尧舜”的理想呢?治国济民,是苏轼的人生理想
,为了实现理想,他的人生走得跌跌撞撞。他曾在570多首诗词中,写到自己与月亮的相守相望、倾诉衷肠。生记笔记。师: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表
达他此时的感情吗? 这一声“闲人”,包含了多少( ); 这一声“闲人”,包含了多少( )。 生:无奈。生:困惑。生:苦涩。生:悲凉
。生:感伤。生:自嘲。师:是呀,苏轼的一声“闲人”,何尝不是自嘲啊?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复杂的感情读一读这个句子吧!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自由读--指生读--齐读。师:读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份闲情雅致背后含着一丝淡淡的悲凉啊。同学
们,假如你就是苏轼,身处这样的境遇中,你的心情会如何呢?生:苦涩。生:悲凉。生:无心情赏月。生:落寞。生:悲凉。生:伤怀。师:苏轼
是怎么做的呢?生:苏轼选择赏月,用月亮来温暖自己寂寞的心灵。生:苏轼还选择写下这段经历,用来宽慰自己。师:苏轼在他的人生之夜,依然
热爱生活,依然欣赏身边美景,依然用文字点亮生命,所以他才活出了别样的精彩。师:请看苏轼被贬黄州的成就:在黄州的四年又四个月,他作诗
220首,词66首,赋3篇,文169篇,他还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
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师: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处世态度啊?你还能用这样的句子表达他此时的感情吗? 这一声“闲人”,还包含了多少(
); 这一声“闲人”,还包含了多少( )。生:自豪。生:沉醉。生:乐观。生:闲情。生:雅致。生:豁达。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复杂
的感情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吧!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自由读--齐读。师:正是这份豁达,成就了黄州的那个夜晚,成就了这篇千古传诵的美文!也正是这份豁达,成就了苏轼那些传诵千古的佳句: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当他沙湖买田,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之时,他写下:也无风雨也无晴,何妨吟啸且徐行。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师: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在这里,在他人生的低谷里,苏轼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这就是苏轼,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所以,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常怀豁达之心,永做乐观之人,如此,这个世界的美才会向我们纷至沓来。最后,让我们背诵全文向苏轼致敬!
献花(0)
+1
(本文系早上一缕阳...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