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荨麻疹、湿疹、日光性皮炎、咽痛、风疹、皮肤瘙痒症等------助阳止痒汤

 伟111 2023-11-10 发布于河南

导读:助阳止痒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具有益气散淤,通络止痒之功效。主治痘疮六七日后,作痒不止,抓破无血,兼治失音声哑。症见皮肤瘙痒日久、神疲倦怠,皮肤干燥不润。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风疹、皮肤瘙痒、植物日光性皮炎,慢性湿疹、失音、肛门湿疹以及溃疡结肠炎。

方歌    助阳止痒用黄芪,桃仁红花炒山甲。再加芍药皂角刺,益气散淤疗效奇。

助阳止痒芪桃红,皂刺赤芍山甲同,声哑失音同一治,表虚因里气不行。

组成    黄芪一两,桃仁(研)二钱,红花二钱,皂刺一钱,赤芍一钱,山甲(炒)一钱。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益气散淤,通络止痒。

主治    痘疮六七日后,作痒不止,抓破无血,兼治失音声哑。症见皮肤瘙痒日久、神疲倦怠,皮肤干燥不润,舌淡,苔白,脉弦细。

方解

痘疮作痒者,当先分明皮肤。皮是皮,肤是肤,皮肤不分,如何能明痘疮作痒之本源?如人汤烫人烧,随起一泡,其薄如纸,即是肤;肤里肉外厚者是皮。痘至六、七天,瘟毒、浊气、津液尽归于皮之外,肤之内。痘窠之中,正气虚,不能达痘中行浆、化脓、结痂,以致瘟毒外不得出肤,内不得入皮,毒在皮外肤里,故作痒。医家遵《素问》诸疮痛痒皆属于火之句,随用清凉之品,克伐生气,不但作痒不止,胃气转伤;有专用补气者,气愈补而血愈瘀,血瘀,气更不能外达于皮肤。此时用补气破血之剂,通开血道,气直达于皮肤,未有不一药而痒即止者。(医林改错)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用桃仁、红花、皂刺、赤芍、山甲活血通络,使周身气畅血活,血行风灭,痘毒得解,身痒则止。

本方病机乃气虚血瘀。方中黄芪补气助血行;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山甲片通络活血,消肿溃痈,抗癌瘤;皂角刺活血消肿溃脓,搜风杀虫止痒。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散瘀,通络止痒之功效。

加减化裁

血亏虚者,加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瘙痒甚者,加蝉蜕、蚕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难治性瘙痒、痛苦难忍常合二至丸加生地,女性常合四物汤加减等。

禁忌    湿热患者慎用

使用注意    穿山甲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不得捕杀,临床中应酌情选择功效类似的药物代之。

医案精选

风疹

王某,男,54岁,2001年5月10日就诊。

3个月来时发皮肤疙瘩,瘙痒难忍,越抓越多,曾用钙剂、抗组织胺类西药抗过敏治疗效不显,仍反复发作。

1周来皮疹加重,遍及胸背四肢,疹子如铜钱大,疹色淡红,抓痕明显,伴有神疲,舌淡苔白,脉弱。查问其因,近居沿海工作,常遇海风,闻腥即发。

辨证为气虚邪侵,风毒客表,瘀滞肌肤。治以益气通络,解毒祛瘀,疏风止痒。

处方:黄芪60g,桃仁、皂刺各10g,赤芍15g,红花(布包)、炮山甲(先煎)、苏叶、蝉蜕各6g,甘草3g。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5剂疹消痒止,诸症尽除。

原按:风疹多为气虚卫表不固,不能御邪,风毒客表,致气血郁结皮肤所致。本例反复发病,在于机体正气不足,不能御邪,风邪乘虚而入。故治疗采用益气通络,解毒祛瘀,疏风驱邪方法,重用黄芪益气解毒;皂刺、穿山甲解毒通络,活血消肿;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苏叶、蝉蜕疏风驱邪,透表止痒;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益气、解毒、活血、止痒之功,故取效迅捷。

老年性皮肤瘙痒

陈某,女,59岁,2003年10月8日初诊。

全身皮肤瘙痒已7~8年,曾多次治疗仍反复发作。全身皮肤瘙痒,重抓方舒,见热痒甚,皮肤干燥,有抓痕脱屑,机体消瘦,面暗无华,舌淡边有瘀点,苔白,脉沉涩,指甲灰暗。辨证为气虚血瘀,毒瘀相挟,血络不通。

处方:黄芪30g,桃仁、威灵仙、皂刺各10g,赤芍、鸡血藤、紫草各15g,红花(布包)、生山甲(先煎)各6g,绿豆60g。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7剂,皮肤瘙痒减轻,脱屑减少,药中病因。固守本法连服1个月,痒止肤润,诸症基本消除,嘱其继续治疗巩固疗效。

按:皮肤瘙痒症为老年常见皮肤病之一,其病因多为血虚风燥,血热毒郁,湿毒浸淫,瘀血阻络等。本例发病时间长,为气虚血燥,毒瘀相挟,脉络郁滞而发,助阳止痒汤益气通络,解毒散瘀;鸡血藤、威灵仙活血养血,通络止痒;绿心豆、紫草凉血解毒。诸药相配,标本兼治,故取良效。

咽痛声哑

王某,女,38岁。
患者于6年前患咽痛症,经治疗后病情虽有好转,但却经常复发。发作时咽痛声嘶,用抗生素、碘喉片、溶菌酶喉片等进行治疗,初起疗效尚可。其后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治疗难度也逐渐加大。也曾服用中药苦寒直折、清热解毒、泻火利咽之品,服药期间咽痛曾有一度好转。

近年来病情更有所发展,发作频率不断增加,且采用前述治疗方法,仅在用药期间有效,停药后则咽痛更甚。1天前,患者因连续上课4小时,用嗓过度致使病情复发,前来我处就诊。

刻诊:形体消瘦,畏冷形寒,咽喉干痒疼痛,痛甚则不思饮食,喜进热饮、热食,夜尿频多,小便清长,耳鸣腰酸。舌淡苔白滑,脉沉无力。咽部检查:咽后壁淡红水肿,淋巴滤泡增多,悬雍垂黏膜增生。
此为阳虚喉痹,治以助阳温肾之法。方用助阳止痒汤加减。

处方:黄芪15克,桃仁10 克,红花6克,皂角刺 10 克,赤芍 10 克,穿山甲(炒)10克,肉桂6克,制附片10克,益智仁10克,菟丝子10克,玄参 10 克。

二诊:服前方6剂,自觉咽痛大减,咽干声嘶好转,喉润有津。余症亦减,舌脉如前。予前方去桃仁、赤芍,加麦冬 10克、怀牛膝 15克、覆盆子10克、桔梗10克。
服此方6 剂,咽痛消失,声音清脆洪亮,余症消失。咽部复查:咽部水肿及淋巴滤泡消失。继服7剂巩固疗效,随访至今,已3年未复发。

按:助阳止痒汤主要用于正气亏虚、毒邪不透所致“痘六七日后作痒不止”。据原文所载,本方还可兼治“失音、声哑”之症,根据方药推断,此症可能由于肺气亏虚,瘀血阻滞咽喉,咽喉不利所致。故用黄芪补益肺气,桃仁、红花、赤芍、山甲、皂刺活血化瘀,利咽开音,诸药合用,共奏疗痹开音之效。

注     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