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能行?!为什么要培育保持自己的专业公司和专业技术技能班组?这故事就是答案!

 21楼楼主 2023-11-10 发布于山东

书写“亲历、亲见、亲闻、亲悟”的文字,最大限度地接近于真实和传播分享有意义的技法,有图有法有故事,听我“安全易一道来”——

为什么搞工程施工的一定要培育和保持自己专有的技术技法技能人员呢?空口白话没根据,还是讲故事吧,将我经历和看到和感悟到的过程讲一下吧。

这个故事的缘由是一家汽轮机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生产了七台同类型汽轮发电机设备,然而,在不同的电厂由不同的施工单位安装后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七台机组,只有我们在德州安装的机组满负荷发癫了。而到了2000年,我们应邀奔赴张家口一家电厂,去改造另五台中的两台机组,这两台30万机组,发电只能带到15万左右负荷,已是十年的顽疾;但是在我们手中,让它变成了它原本该有的样子。故事是这样的——

2000年9月,山东大地刚刚入秋,一辆来自河北张家口电厂的商务车来到莱芜电厂工地,他们是来考察项目的。一行三人,是张家口一家电厂的书记和技术部门负责人,他们来的目的是考察我们公司安装汽轮发电机设备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厂两台存在严重问题的机组。

他们在我们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运行中的2号机组,查看汽轮发电机运行情况,然后走进集控室去查看机组运行指标,最后来到我们汽机本体班(汽轮发电机本体班)的休息室。书记看到墙上贴的班组成员名单,仔细数了人数,一共58人,对身边的技术部负责人说,你把这个班组名册拍下照片,转头对我们领导像是开玩笑地说:“如果确定请你们去帮助我们改造1号机组,这个名册上的人都得去,一个也不能少啊!我到时候就按照这个名册查对身份证!”。领导说这个名册上的人都去。

10月初确定我们北上张家口去改造这台机组。10月中旬,我们80多人,乘坐两辆大巴车清晨出发,提前准备的食品,一路兼程,晚上终于赶到这座电厂,住进了先头人员预定的宾馆。

第二天一早去电厂办理入场手续,果不其然,电厂工作人员查对身份证后,对我们领队说名册上的人少了6个人,我们领导问怎么回事,不是说好了58个人都来吗?领队告诉他们,那六个人在其它工地,他们自己乘坐火车来,过两天就到,言必行。

参加电厂的安全培训考试,危险告知、技术交底等必要的工作完成,拿到电厂出入证就可以开始干活了。

这个项目的名称是“改造性大修”,也就是要对整个汽轮发电机以及辅机设备进行全面的修改,大修工期85天。

晚上在电厂食堂吃过晚饭,晚上10点,大修正式开始。第一项工作就是“揭缸”,也就是首先把高压缸大盖揭开。将与高压缸连接的各个管道部件卸开、吊装都很顺利,改造性大修开始了——

工作没有一帆风顺的。大约在70天左右的时候,电厂厂长看到我们有条不紊的工作,他感觉是慢条斯理,担心到期无法完工。厂长就来找本体班长说:你们干得太慢了!本体班长说:慢工出细活,这就是工序,想快也快不了。厂长很生气地说:慢工出细活,我要的是快,谁干慢了干不好?本体班长回他说:要是谁干都能干好,那你找我们来干什么?你既然把活交给了我们,怎么干我说了算,工作都是有计划的,不会耽误开机日期的,到时候交给你一个好的机组就是了。厂长连忙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怕到期完不了工,耽误开机日期,开机的日期不是厂里能决定的。

后来听电厂配合工程师说:“这次大修,破天荒的争取到85天,请你们来就是想彻底地改造这台机组,这两台机组的问题已经整整十年了,所以,厂长的压力很大,如果改造后没有大的变化,领导也受不了”。

任何工程施工过程都是艰辛的,伴随着不同观点的争执,甚至是“砸桌子摔板凳”,虽然在工作过程中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的,这很正常,但是,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在工作过程的争论、争吵,并不会影响彼此的关系,因为,这就是工作,这就是真心做事的人的工作习惯!

一切工作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终于要开机了。

机组开始带负荷,在集控室大屏幕前,人们注视着数字的跳动,10万、15万、16万,突破了它保持了十年的录;20万、26万、30万、32万,厂长说不要带负荷了,稳定住就行了。

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幕:电厂厂长拉着本体班长的手,特意来到汽轮机机头前,站在汽轮机机头双手握住我们本体班长的双手,多长时间记不得了;站在旁边的电厂办公室主任拿着早就准备好的照相机一个劲拍照。

1号机组大修圆满完成目标,30万机组满负荷运行。在喝庆功酒的时候,电厂技术部负责人说,为什么请你们来帮我们改造这台机组呢?我们是找的汽轮机厂询问的,就问他们,我们这两台机组的问题,国内找那家施工单位来可以解决根本问题?汽轮机厂的人回答说你们去山东吧。于是,他们厂领导带队,分三队到山东考察,最后决定请你们来,你们果然解决了这个困扰我们整整十年的问题。

负责人说:我们这台1号机组本来计划是为了北京亚运会准备供电的。在亚运会前,机组开机,带到满负荷24小时就跳机了,停机后,整整一年没有开起来。后来经过不断的大修,机组是能运行了,但始终在15万左右徘徊,这两台机组成了我们厂里的心病,发誓一定要解决它,今天是我们扬眉吐气的一天,干杯!

这位负责人说的这台机组,让我想起九十年代,我们在德州安装的两台同类机组,安装过程也是困难重重,这两台机组机型与张家口这两台机组是同类机组,还有另两个电厂的三台机组是一个机型,当时汽轮机厂家共生产了7台同类设备。当时只有我们在德州安装的两台机组满负荷运行,另外五台机组,或停机,或不能满负荷运行,比如张家口这两台机组。据说,当时几家电厂联合找汽轮机厂兴师问罪,厂家说我们设备没有大问题,是你们安装的技术不行,不然,人家山东电建二公司怎么安装的满负荷发电呢?!

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安装图纸和安装说明书,因为不同的安装单位,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安装技术、技法、技能的力量!

当然,2号机组无需招标,还是继续由我们来做。

我们是怎样拥有这样的技术、技法、技能的呢?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候大家对技师是很信服的,几乎所有工人都有成为本专业技师的想法。

记得在石横一期时,一位原来是本体班(汽轮机主体班)当时是公司领导,到汽机房12米运转层平台巡查。本体班长和他聊天说,你当年参加工作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领导说最大的愿望成为本体安装高级技师,这个愿望这辈子是实现不了了!语气中充满着遗憾。

一位安装队长,在星期天加班的时候带着小孩来加班,同事们问队长,你想叫爷们长大了干什么?队长说,他要能成为辅机设备安装技师我就满足了,不过看他这熊样,够呛!

那时候有一位老技师,外号“毕八级”,他是一名高级技师,工资比经理的工资还要高几块钱。

这样的氛围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追求技术技能的人,也使得我们安装的新机型运行指标一直都能够是最好的指标。

阳江核电1号机组发电交付时,运行公司一位领导讲话时说,其它火电的指标我不清楚,但是,在当前核电在运机组中,这一台机组三大指标是最好的。我当时自然地以为,二期工程就是我们的,结果并不是我想象的样子,原因吗,当然不是我所能理解的逻辑。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技术技法技能打造的最好指标将成为工程建设的王道。

这就是一家电力建设工程公司最应该有的实力,也是最基础的实力,是决定性的力量!

作为施工单位其使命就是将——建设方的发电的宏愿和效益,设计方的理想,设备制造厂家的制造缺憾,运行方对高质量机组的期盼,都由施工单位的技术技能人员的双手来实现!是为一座高质量、高效益电站打下最后一颗坚固钢钉的人将各个制造厂家制造的设备,安装在一起,并达到规划和设计单位的目的,这是衡量一家电力施工单位施工能力的标尺,通过施工单位的技术、技法、技能完美地达成这个目的,正是我们技术技能人员存在的价值!也是施工企业永立行业潮头的本钱。

历史有渊源,技艺有传承,传承有代际,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洪流,后浪推前浪,永远保持积蓄并不断提升这种技术能力,是企业永远立于行业潮头的不二法门,永远地保持它、永远也不要忘了保持这种技术技能的力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当未来新的发电装备出现时,还是需要在核电领域深耕不辍的队伍来做的,因为有技术技法技能的储备,所以,培育保持专业的技术技能人员,既是利在当下,更是着眼未来!

好好培育保持好专业化公司和专业班组,并通过专业化的技术技法技能人员不断干出更好的质量和指标,作为电建施工单位如果不能保持在行业前十位,或许,十年后就看不到了,因为,工程规模和技术等级在分化,低中高的分化越来越明显,如果从事中端工程建设及以下,大概就等于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而从事高端工程建设,就意味着拥有从事高端工程的技术技能人员,这样从事工程建设的人,大概就是进入高等收入阶层了吧,应该是吧。

我曾经编写过一篇文章《电站安装哪家好?阳江核电运行机组数据会说话》,在文章中我列出建设发电站需要的关键“五种能力”,或许不全面,但这是实践和结果可以证明的。

建安电站的五种能力——

进度看起重——

质量看焊接——

工艺看管线——

外表看保温——

指标看本体——

具有了这“五种能力”,而且这“五种能力在业内处于领先位置,就立于了不败之地!有了这“五种能力”,安全、质量、进度、经营等管理才有抓手,才有落脚点,才有用武之地。

为什么施工单位需要技术技能人员呢?道理也很简单,建设单位有钱,规划单位会规划,设计单位会设计,制造单位会制造,施工单位当然也就是会建筑安装了!提供别人不会的、不专业的,就是你的本钱。所以。好好地锻炼好自己的功夫,修炼好自己的本领。别人就是想用他不会不专而你会又专的功夫,而当人家需要你的专业功夫的时候,你却要另外去借别人的功夫,那人家为什么要用你去借呢!

了解“五种能力”请阅读《电站安装哪家好?(二)阳江核电运行机组数据会说话!

为什么要培育和保持自己的专业技术技能人员队伍,因为,未来一定会出现技术更先进的发电系统或能源系统,也就需要与之匹配的技术技能人员才行。一旦失去了这种能力,也就失去了别人需要的价值,慢慢地消失也就不可避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讲“五个特别能战斗”,因为特别能战斗,所以可以保证进度和工期;因为特别会战斗,所以可以保证安全质量和指标!但是,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技能人员队伍,才能做到特别能战斗、特别会战斗!企业也罢,个人也罢,道理皆是如此,这是在张家口、德州电厂运行指标一再证明了的逻辑。

唯有按照程序和规则做事,并养成这样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才能“安安全全的工作,平平安安的生活”!

安全——是知行的结果!

平安——是行为的回报!

我是安全人,相信只要好好做安全,努力来分享,持续做传播,一定有人会因我而安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