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则天杀人极其疯狂,什么亲戚都杀,考古也无法给她洗地|文史宴

 where5 2023-11-10 发布于四川

文/吴鹏

 图片

因为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些女性朋友总希望让她的形象更加光辉一些,于是抓住一切机会为她辩白,比如在永泰公主墓里发现公主的骸骨没有被处刑的痕迹,就认为武则天杀永泰公主等事是谣言,从而认为武则天所有杀戮都是不服女人当皇帝的“男姓史家”编造的。实际上,永泰公主未被当场处死不过是因为有身孕,按当时人宗教观念要等生了再杀,而且很快永泰公主就因流产而死,被害死的概率极大。还是那句话:女流氓也是流氓,女恶棍也是恶棍,流氓、恶棍并不能因其性别、族群、肤色而洗白。

图片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图片

李氏、武氏都对武则天不满

图片

对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无论是李家儿孙还是武家子弟,都恨得牙根痒痒。

武家子弟恨二张,是因为正是在他们吹枕边风的作用下,武则天最终才下定决心放弃武家子弟,改立李家儿孙为接班人。

李家儿孙恨二张,是因为他们不能对李家从一而终,反而始乱终弃,助力李家抢占接班人位置后,却改头换面和武家打得火热;如果二张和武家继续沆瀣一气,那李家的接班人地位就不一定稳了。

虽然都是恨,但李武两家内部对二张的态度还是有所差别。老一辈的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和死去的武承嗣、活着的武三思等人,经过多年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考验,明白二张的分量,知晓二张的背后是母亲和姑姑武则天,因此对二张尽管心里恨不得挫其骨扬其灰,明面上还是对二人虚与委蛇,尊重有加。

尤其是武家,武承嗣因当不上太子活活气死,但在明面上始终没有对二张有过任何谩骂。武三思更是不顾颜面,拍出“昌宗乃王子晋后身”的绝世马屁。毕竟他们能不能转圜女皇心意进而拿下东宫之位,此时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二张身上。

但李武两家的第二代就明显不同了,他们年轻气盛,少壮不经事,对二张往往直抒胸臆,毫不避讳。这其中,尤以李重润和武延基为甚。

李重润是李显和正妃韦氏唯一的嫡子,本名李重照,为避奶奶武则天后来改名的武曌名讳,改“照”为“润”,是为李重润。

高宗开耀二年(682)正月,李重润在时为太子的父亲李显的东宫出生。爷爷高宗很为这个孙子的到来而高兴,在李重润满月的时候,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永淳。

当年二月,高宗因对太子李显的政治能力和品行性格不满,决定立李重润为皇太孙,并为皇太孙开府设置僚属,以确保政治发展的有序性。此前隋唐均无皇太孙先例,之前历史中也很少有皇太孙,高宗为此向吏部官员咨询此事。

时任吏部郎中的王方庆回道,以前(西)晋和(南)齐都立过皇太孙,但都是在太子因故去世后才立太子之子为皇太孙,以延续皇脉;且皇太孙居住东宫,太子僚属同时兼任太孙僚属,“今有太子,又立太孙,于古无有,没有听过“太子在东宫而更立太孙者也”。

高宗听后坚持要自我作古,在太子无恙的情况下坚持立李重润为皇太孙并开太孙府。

后来高宗虽然经过反复考虑,没有为李重润的太孙府专门选授僚属,但此事亦奠定了李重润在李唐皇族中的特殊地位,等于高宗提前为接班人李显确立了李重润为接班人,亦等于李重润提前锁定了皇位。

图片

李显爹不疼妈不爱,也是可怜

永淳元年(682)秋天的时候,高宗要去河南嵩山封禅,命太子李显到东都洛阳筹备封禅事宜,“以太孙留守京师”,让不到一岁的李重润在长安挂名主持朝政,更加凸显李重润独特的政治地位。

李显登基不久被废后,太孙府亦废,李重润被贬为庶人,先遭囚禁,后跟随父亲一起圈禁房州。中宗复立为皇太子后,李重润受封邵王。

武延基是魏王武承嗣长子。武承嗣之魏王,属于继承武家始祖武士彟魏王王位而来。武延基作为武承嗣长子,在武家与李重润在李家具有同等地位。武承嗣去世后,武延基继承魏王王位,按制本应受封“嗣魏王”,但为避讳父亲武承嗣名字中的“嗣”字,被武则天改封为“继魏王”。

在武则天安排的李武两家政治联姻中,武延基迎娶李显第七女永泰郡主。永泰郡主为武则天孙女,武延基是武则天侄孙,两人的结合实属亲上加亲的姑表兄妹联姻。

李重润、武延基虽然早年分别因为父亲李显圈禁房州、武承嗣流放岭南,确实吃了不少生活的苦,但对政治的黑暗却没有太多切身感受,毕竟有父亲替他们挡住了大部分政治上的明枪暗箭。

二人分别从房州和岭南回到长安后,作为李武两家嫡孙,几乎一步登天,成为皇亲贵戚中最闪亮的一颗星,长安街头最靓的仔,一时炙手可热,自认天下无人,言语往往口无遮拦,行事每每意气用事。

就政治水平而言,说他们是温室里的花朵也不为过。这种政治上的弱智言行和放肆举动,最终给他们个人带来灭顶之灾。

综合《旧唐书》《新唐书》中李重润、武延基、永泰郡主、张易之、张昌宗诸人传记,以及《资治通鉴》等史料的记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有一天李重润、武延基、永泰郡主聚在一起闲聊,“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谈起二张整天在宫中胡作非为,在武则天枕边乱吹风,“恐有不利”,对李武两家将来恐怕有危险的举动。

更糟糕的是,三人说着说着,竟然说急眼了,“忿争不协”,起了争执。具体的争执内容,史料中没有记载。笔者推测,可能是在李武两家谁应该为二张坐大负责的问题上,李重润和武延基争执不下,都指责对方是依附二张的投机分子,以致恶语相向。

李重润怒骂武延基:你叔父武三思对二张溜须拍马,无所不用其极,简直笑掉天下人大牙。武延基则回“怼”李重润:你爹李显是靠着二张的枕边风才能从房州回来当上太子,要说“跪舔”二张,我武家是自愧不如。永泰郡主横跨李武两家,夹在哥哥和丈夫之间,左右为难,估计只能选择两不相帮。

三人议论二张起争执而大打出手时,忘记了隔墙有耳,尤其是李重润忘记了大哥李重福一直在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

李重福是李显的长子,比李重润大两岁。但李重福的母亲只是后宫中一个连姓氏都没留下的普通宫人,在后宫子以母贵的政治格局中,李重福的地位和李重润几乎有天壤之别。

李显第一次当太子时,李重润是皇太孙,李重福只是唐昌郡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时,李重润封邵王,李重福则是平恩郡王。

李重福是后宫所生庶子,但不代表他没有问鼎大宝的野望,而最大的阻力便是李重润。在中宗所生四子中,只有李重润是嫡子,李重福作为庶长子,和弟弟李重俊、李重茂均是庶子。

按照正常接班顺序,李重福只要扳倒李重润,便可以庶长子的身份凭第二顺位成为接班人。只是这条路太难走,道阻且长,李重润被爷爷高宗亲自指定的皇太孙身份,使他的接班人地位几乎无法撼动。在这种政治态势下,李重福走了一条不同寻常之路。

李重福认为,既然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当初能把他父亲李显重新推进东宫,那今后也能帮他李重福占据接班人的位置。二张能靠男欢女爱赢得他奶奶武则天的欢心,他也能靠婚姻关系与二张深度绑定。

李重福锚定紧跟二张的方向后,在具体操作上选择了张易之的外甥女作为突破口。

据《资治通鉴》,“其妃,张易之之甥”;李显驸马王同皎墓志铭亦言“寻以谯王重福娶易之甥为妃”。综合这两则史料可以断定,李重福的妃子是张易之外甥女。

也就是说,此时李重福为扭转在与李重润接班人位置竞争中的身份劣势,谋求迎娶张易之外甥女为妻。张易之虽然没有当即允诺将外甥女许配给李重福,但可能已允许二人开始交往,李重福由此与二张形成共同体。

李重福在外刺探对二张不利的议论,二张在内帮助李重福在武则天面前树立形象,两方合作亲密无间。

很巧的是,李重润、武延基、永泰郡主“私语张易之兄弟事,后忿争”的事情,不幸被一直盯着李重润的李重福得知。

李重福立刻将此事添油加醋地告诉未来的舅丈人张易之。二张跑到武则天面前哭诉,说陛下您的孙子李重润、孙女永泰郡主和外孙武延基聚在一起说我们的坏话,诅咒我们,还骂我们是贱人。

李重润是太子唯一的嫡子,武延基是继承魏王王位的继魏王,他们两个可是李武两家第二代的领袖人物。他们这样骂我们,那您千秋万代之后,我们兄弟俩还有活路吗?武三思那厮说我兄弟张昌宗是王子晋转世,不就是要让我们像王子晋驾鹤升天一样,追随您驾鹤西去吗?

武则天听后凤颜大怒。在女皇看来,李重润、武延基、永泰郡主至少犯下两条重罪。一是不给她作为长辈和皇帝的颜面,竟敢对自己的男宠说三道四;二是互相之间竟然争执不下,忿争吵架,违反了她关于李武两家明堂盟誓中必须和睦相处的政治规矩。

李重润、武延基作为李武家族二代中的头面人物,竟敢公然带头不把女皇最心爱的男宠当回事,带头破坏女皇亲自定下的政治规矩,此风不可长,必须杀猴儆鸡。

图片

李显无双爆种,处死儿女

图片

盛怒之下,武则天“付太子自鞫问处置”,给二张兄弟消除影响,处理结果要让二张满意。

武则天让李显自行处置的做法极其残酷,既摆脱了祖母虎毒食子的形象,又能让李重润、武延基、永泰郡主受到最大限度的惩处。

武则天此举,给李显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不由得想起了二哥太子李贤被废时的一件案子。

那是在高宗永隆元年(680),时任太子的李贤因被母亲武则天诬陷谋反遭废黜。出身渤海高门高氏家族,唐初开国功臣、太宗朝宰相、太宗皇后高宗母亲长孙皇后的舅父、曾帮助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高士廉之孙,左卫将军高真行之子高岐,当时在李贤东宫任负责膳食事务的典膳丞,也被牵连到李贤谋反案中。

高宗念在高氏家族的历史功绩及与母亲家族的亲缘关系,没有法办高岐,而是“以付其父”,让高真行自行批评教育,训斥责罚。

高真行接到谕旨后,找来哥哥、时任户部副长官户部侍郎的高审行及其子商议此事。

高家两代三人经过讨论,认为此事是高宗对他们高氏家族的重大政治考验,如何对待高岐,是检验高家政治忠诚度的试金石。在高岐问题上如果有半点犹疑不决,他们将会被打成不能对皇帝做到极度忠诚的反面典型。

此事不怪高真行脑补太多,思虑过深。唐朝皇位继承不稳定,唐初更是高层斗争频仍,以至各大政治家族稍有不慎站错队就会万劫不复。在这种政治紧绷的态势中,人们只能用底线思维去看待一切、处理一切。

当年李勣去世前就立下遗嘱,告诫弟弟李弼: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等人辛辛苦苦创下家业,可惜就因子孙卷入政治斗争而家破人亡;如果我们李家子孙有搞政治投机的败类,一定要自行打杀,然后奏报朝廷。

可惜李弼未能遵守哥哥遗言约束侄子即李勣之子李敬业,致使李敬业发动反对武则天的叛乱。不但李敬业本人身死,更拖累李勣被追削官爵,掘坟砍棺,剥夺其赐姓李,恢复徐姓。直到李显二次登基,才恢复李勣官爵并起坟改葬。

高真行与哥哥高审行父子商议完毕,决定采用最严的手段解决此事。高岐从高宗手下躲过一劫,正在庆幸大难不死,希望回到家的港湾得到父母大人和亲人的亲情抚慰。却没想到一进家门,就被亲人群殴围攻。

作为高岐的亲生父亲,高真行先上,“以佩刀刺其喉”,将儿子一刀封喉,血喷数尺。作为高岐的大伯,高审行接着补刀,“又刺其腹”,肝肠流出。作为高岐的堂兄,高审行之子负责善后,“璿断其首”,砍下堂弟高岐的脑袋,然后扔到大街上,供千人踩、万人踏,让天下人都看到高家的政治正确和绝对忠诚。

高宗性格不算变态,让高家自行处置此事的目的,并不是让高岐受此酷刑。因此高宗听闻高家如此做派,颇为“不悦”,将高真行、高审行分别贬到地方当刺史。

而李显从高家此事中吸取到的经验教训显然不是如此,父亲高宗相对宽厚,而母亲武则天却是残酷无情。

当年高真行尽管因严惩儿子被贬官,但毕竟保全了性命。如果自己对儿女只是罚酒三杯或者普通惩处,二张定然不会满意,母亲武则天更是会怒不可遏,甚至会将他再次废黜。

李显在房州暗无天日、担惊受怕地待了十五年,他再也不想回到过去了。自己的生命只有一次,儿女却有好几个。没了李重润、永泰郡主这一儿一女,还有三儿七女,照样是天伦之乐、膝下成群。这次,只能让惹祸的亲生儿女帮他渡劫了。

李显在亲情上冷酷了,在政治上也成熟了。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以处死儿女和女婿的方式,向母亲纳上绝对孝顺、绝对忠诚的投名状。

图片

永泰公主墓壁画

图片

端午安康

图片

长安元年(701)九月初三,李显处死19岁的李重润、21岁的武延基、当时已有身孕的17岁的永泰郡主。三人的具体死法,史料中有“杖杀”“缢杀”等不同记载,也有可能是先杖打,再逼其自杀,毕竟唐律中也有这种受刑方式的规定。

李重润其人,“风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秀容仪,以孝爱称”,因议论二张无罪被杀,“人皆流涕”“大为当时所悼惜”。

李显二次登基后,追赠李重润为皇太子,谥号懿德,让其陪葬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皇陵的规格设置墓室,在事实上为其平反昭雪。

李重润被杀时,尚未娶妻,李显让他与国子监丞裴粹亡女结为冥婚,成为夫妻合葬。

李显虽然有四个儿子,但李重润是他唯一的嫡子。李重润的死,让李显和韦氏失去了嫡子,导致李显二次登基后在立太子问题上的被动,后来景龙政变的发生与此不无关系。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的同时,二次登基后的李显还追封永泰郡主为永泰公主,与武延基合葬在长安乾县北原,陪葬乾陵。

从1960年8月4日到1962年4月16日,考古工作者历经280多天,对永泰公主墓进行了发掘,发现并出土了公主墓志铭。

巧合的是,墓志铭的作者正是前文提到的,受武则天委派到房州接回李显的徐彦伯。而墓志铭的出土,又引起了学界关于永泰公主具体死期和死因的争论。

据墓志铭,永泰公主去世之日并非传统史料中的九月初三,而是第二天即九月初四。如前文所言,徐彦伯行事严谨,言语之间更是慎之又慎,在公主的死因上使用了“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的曲笔隐晦写法。

学界的分歧,正是集中在对这两句话的解读上。

有学者认为,永泰公主由于当时有身孕,并未被处死,而是怀着丧夫之痛继续生活了几个月,如墓志铭中所言“鸾愁孤影”“柏舟空泛”。

由于丈夫被杀,永泰公主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受到极大的打击,以致最终难产而死,即“珠胎毁月”“琼萼凋春”。而永泰公主之所以难产,是因为骨盆狭小,很难顺产。

考古工作者在永泰公主墓中发现了11片骨盆碎片,据此复原了公主骨盆,经鉴定认为公主骨盆各部位都比同龄女性显得狭小。

图片

永泰公主前来拜访

也有学者认为,骨盆狭小不一定会导致难产,公主之死的答案就在“忿双童之秘药”上。“双童”即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两个小人,是他们在武则天的默许下,用“秘药”即毒药害死了公主,让公主难产而死。

但也有学者反对此观点,指出“双童”是《左传》史料中藏在膏肓之间、让晋景公害重病的“二竖为祟”的改写,“秘药”是珍贵药材,认为公主是犯重病,即使有“秘药”也因回天无力而死。

学界对公主之死众说纷纭,一如公主墓志铭中所言“千秋万岁何时晓”。

对于永泰公主之死,可能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根据《唐律疏议·断狱》,“妇人犯死罪,怀孕,当决者,听产后一百日乃行刑”,怀孕女子即使犯下死罪,也要在产子一百天后才能用刑。

永泰公主在九月初三那天可能并未被处死,但丧夫之痛的打击让她痛不欲生,以致惊动胎气,导致第二天即九月初四流产而死。

当然,也不排除是武则天在公主流产需要良药医治时,默许二张送上名为御药的毒药,趁公主病要其命,在毒药与流产的双重因素下,最终置公主于死地。

在李重润、武延基、永泰郡主被杀一事上,李显不敢救儿女,武承嗣更无法救儿子,因为他不可能从天而降复活人间,而武三思有很大可能是不想救侄子。

在武家内部,武三思和武延基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存在潜在冲突的可能。武延基如若被杀,对武三思而言不一定是坏事,反而会是好事。

毕竟在武家第二代中,武延基作为继承武家始祖武士彟的继魏王,其在宗法和政治地位上都要比武三思的长子武崇训高。

武延基死掉,武崇训就成为武家第二代中地位最高者。将来武家如果能再次迁移唐鼎,他儿子武崇训就是问鼎大位的不二人选。

但武延基的被杀,也让武三思清醒了许多。

他由此看清了二张对武家的真实态度,尽管他代表武家寡廉鲜耻地贴上去,但二张让他贴的却不是热脸而是冷屁股。二张既然能毫不留情对武延基动手,将来需要处理他武三思的时候也会毫不犹豫。

而李显连儿子、女儿都能杀以自保的丢卒保车做法,也让武三思认识到李显已经在政治上日渐成熟,无法撼动其地位。况且武三思在扭转姑姑武则天心意上已经黔驴技穷,再想营求接班人地位,实属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

武三思经过反复考虑,决定转变思路,放弃与李显争夺接班人的地位,而是寄希望于下一代,通过投奔太子妃韦氏向李显靠拢,为儿子武崇训铺路创造时机,幻想武崇训将来能够抓住机会改天换地,再次翻盘。

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在李重润被杀后,也开始感受到二张的巨大威胁,甚至重新定位与母亲武则天的血缘亲情和政治关系,准备有所行动。

武三思在转变思路后,也开始在具体行动策略上不再刻意巴结二张,甚至对其有意疏离,进而与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在二张问题上结成共进退的政治联盟。

李重润、永泰郡主、武延基被杀前后,武则天开始有意让二张组建班子参与日常政务处理,打造与外朝宰相相抗衡的内朝政务系统,“政事多委易之兄弟”,形成“易之兄弟专政”的局面。

前朝宰相等百官对日常政务的处置权被侵犯甚至被剥夺,更引起他们对二张的愤恨以及连带对武则天的不满。

二张的张扬、跋扈,前朝宰相等大臣的愤恨、不满,李武两家的担心、恐惧,狄仁杰生前的码牌、布局,叠加在一起,终于迎来了逼迫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的临门一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