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庄子》:无为,就是不内耗自己

 刘刘4615 2023-11-11 发布于辽宁
再读《庄子》:无为,就是不内耗自己

最近经常看到一句话:

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外耗别人。

当今世界,精神内耗无处不在,人们努力生活,却没法好好活着,因为他们的内心从不安宁,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害怕自己不够成功,害怕自己没法满足别人的期待,也害怕自己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越是内耗,越是活不好这一生,人们给自己找到的破局之法,就是遵循外在的规律,努力、努力、再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变得更强。

然而,庄子却告诉我们,人生最好的活法,是顺应本性,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以无用之心,做有用之事。

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不内耗自己。

再读《庄子》:无为,就是不内耗自己

01

知向北游历,在玄水遇到无为谓,这是真正的得道之人,知想向他求道。

他问无为谓:

何思何虑则知道?

何处何服则安道?

何从何道则得道?

大意就是说,怎样懂道?怎样持道?怎样得道?

问了三次,无为谓也不回答,他不是不回答,而是不觉得这需要回答。

在无为谓这里得不到答案,知返回去,又遇到狂屈,这也是一个牛人,知又想求道,就谦卑地问,怎样才能得道?

狂屈听了说,我知道,但他刚想说,又忘了要说什么了。

连续两人都如此,知很奇怪,他向黄帝求教,同样是三个问题,黄帝说:

无思无虑始知道!

无处无服始安道!

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一听,感觉找到了知己,他又疑问地说,我们知道这些,无为谓和狂屈却不知道,到底孰对孰错呢?

黄帝说,无为谓才是真的得道之人,狂屈差不多,而我与你,相差甚远啊。

为啥呢?

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世人寻求各种知识,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生活,但这样的追求,若不合乎自然本性,人就被知识束缚了。

很多人所谓的精神内耗,也是在这样的知识中内耗。

因为某些知识告诉他们,人应该这样活着,应该那样活着,在这样的框架里,想突破出来又不敢突破出来,于是就开始内耗。

古人云: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追求知识和学问,越追求越多,这是做加法,但追求道的人,往往越活越简单,他们所追求的,就是顺应自然,顺应本性,顺应天道,是无为。

天地有大美不言,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不说,真正厉害的人,所追求的不是人世间的外物,庄子说:

至人无为。

他们顺应自然无所作为,因此不困于物,不困于情。

再读《庄子》:无为,就是不内耗自己

02

这世间之人,大多都被自己困住了。

一个人,如果要追求什么,他追求的东西也会反过来困住他,如果追求名利,名利就束缚着他,追求财富,财富就捆绑着他,追求知识,知识也会形成束缚,追求自由,自然同样会变成束缚。

人一旦有了束缚,就会想要挣脱,想挣脱却不得的时候,就有了痛苦。

有了痛苦,就想要寻求解脱。

怎样才能解脱呢?

得道!

怎样才能得道?

啮缺向被衣求教,如何得道?

被衣告诉他:

收敛心智,集中思虑,精神就会在你这里停留,没有杂念,大道将居于你的心中,如同初生牛犊那样,专注自己,不去探求外在的事物。

然而,被衣还没说完,啮缺就睡着了。

被衣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因为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返璞归真,是真正无为心态,没有心机,因为常人的话,肯定会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

啮缺睡着后,被衣高兴地唱着歌走了,他并没有觉得啮缺来问道,却在他讲道的时候睡着是大不敬,他只是顺应自然。

然而,道究竟在哪里呢?

东郭子问庄子说:

所谓的道,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

无所不在。

东郭子不满意这样的回答,总觉得这跟什么都没说一样,非要庄子指出要给具体的地方。

庄子说:

道在蝼蛄、蚂蚁里。

那么高大上的东西,为何会在如此卑下的地方,东郭子不解。

庄子说:

道在杂草中。

为何更卑下了?

庄子又说:

在砖头、瓦块上。

越来越奇怪了。

面对东郭子越来越疑惑的疑问,庄子说:

道在屎溺。

人非要从外在去寻找一个什么东西,其实那最重要的东西,我们自己就有。

人们非要外求,不过是自寻烦恼。

再读《庄子》:无为,就是不内耗自己

03

在《逍遥游》里,庄子讲了一个故事:

魏王送给惠子一些大瓠的种子,他种下,然后结了果,可是果实太大了,干什么都不行,这下惠子可精神内耗了,要用来装水吧,又不牢固,要用来做水瓢吧,又太大了。

他向庄子抱怨说:

不是它不够大,但因为它无用,所以我把它砸碎了。

其实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我们把自己当成一个工具,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都给了自己设定,给了自己限制,这就是人内耗的根源。

你看,面对这种问题,追求无为的庄子,到底是怎么处理的?

他告诉惠子,你有这么大的瓠,为什么不考虑用它做小舟,浮游江湖,反而忧愁它太大了,无所可容?

你这内心,真是被“有用”给塞住了啊。

当你这样打开思维,你还会烦恼吗?

无为,而不为。

但也有人会说,这有啥用,既不能升职加薪,也不能变成钱财。

惠子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他说,我有大树,但它的主干木瘤盘结。不合绳墨,它的小枝弯弯曲曲,不合规矩,所以它虽然生在路边上,却连木匠都懒得看它一样。

你的话,就像这棵树一样。

人世间的很多人,也是担心自己成为老板眼里“没用”的人,所以拼命表现自己,所以内耗。

但无为者庄子,是怎么处理的呢?

他说:

你为什么不把它种在原野上,可以用来躲太阳,在夏日乘凉。

所以,没有无用的东西,只是人的认知有限,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他们而已。

对于人而言,也是这样,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要符合什么规矩,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

只有当你不给自己限制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自由。

再读《庄子》:无为,就是不内耗自己

04

然而,人生在世,总有各种各样的标准。

这些标准汇聚到一处,就是世俗。

有句话说,世俗的偏见就是一座大山,任何人想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都需要做好接着这座大山铺面而来的压力的准备。

所以,很多人就想离开,但是不敢离开,只能循规蹈矩地活着。

庄子是怎么说的呢?

《天道》里面有一个故事: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做车轮,他放下手中的工具,问齐桓公:

请问,您所读的书讲的是什么呢?

齐桓公说:

是圣人之言。

轮扁问:

圣人还活着吗?

桓公说:

已经死了。

轮扁于是说:

那你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世俗的标准,人生的标准,不就如同桓公所读之书,世俗的价值观,不就是圣人之言吗?

我们用这些标准要求自己,可这些标准只不过是别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庄子说: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万物本来无为,但人却在其中制造了很多规矩,最终,连人自己也被自己制造的规矩束缚住了。

很多人内耗,根源在此,因为人背离了最初的无为,钻进了某些规矩,而这些规矩,常常让人不舒服。

在这世界,人人都想要成功,因为失败的人总是被世俗看不起,因此,人人都不想成为失败者,却忘了,成功和失败,都只是相对而言。

在《齐物论》里,庄子说: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通达的人知道万物通而为一,所以不固执于自己的成见而寄寓于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

这就是顺应自然。

再读《庄子》:无为,就是不内耗自己

05

世人还喜欢争胜负,分高下。

然而,胜负、高下,是谁在裁定?

在《齐物论》里,庄子说:

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但你真的就是对的吗?

我胜了你,我真的就是对的吗?而你就是错的吗?

这是难以分辨的,我们都不知道谁对谁错,让谁来评定是非呢?

如若请与你观点相同的人来做裁判,既然观点与你相同,怎么能做裁判呢?请与我观点相同的人,他又怎么能做裁判呢?如果找的是与我们两人观点都不同的人,既然都不同,他凭什么裁定对错?

所以,所谓对错,根本没人能够判定,每个人都可能又一个标准,每个人都可能有一种活法。

这就是自然,让人人都按照某种标准去活,这就是人的偏见。

然而,世人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将人分成各种各样的,却忘了,人都是自然的造物,天生平等而自由。

庄子讲无为,就是要破开标准,回到事物本身,顺应自然。

一个人若是已经超越了标准,不活在标准之中,而是顺应自然,顺应本性,那他一定活得很自在舒服,根本不存在内耗。

再读《庄子》:无为,就是不内耗自己

06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由于人的偏见,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对立的观念打交道。

我们去上班,一方面感觉讨厌这份工作,但另一方面,我们却不得不说服自己说,都是因为生活,我们要去挣钱,然后更好的生活。

一边厌倦着自己的工作,另一边却说服自己去工作,这就是内耗。

任何事情,只要陷入了这样的对抗里,就是内耗。

庄子告诉我们,放弃对抗,顺应自然,你觉得该做,那就做,觉得该离开,那就离开,你不必非要活成什么样子,只需要活出你自己就行。

这就是无为。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内耗自己。

文|不有趣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