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诸葛亮奉为偶像的男人

 雨夜听荷yu 2023-11-11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公元前284年,楚、燕、魏、韩、赵,秦,六国举行会盟,商量“合纵”,对付齐国。
这在战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幕。
因为历来诸国会盟,商量的事情从来只有攻秦。
这次怎么这么奇怪?
事情还得从燕王哙禅位(前315年)开始说起。


01

战国时期,墨家大行其道,(孟子云:“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墨家所推崇的“禅让制”也逐渐深入人心,并开始影响到君主施政。
燕王哙一心想效仿尧舜,搏个圣君贤主的美名,便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相国子之。
这就捅出了大篓子——
正经继承人太子平肺都要气炸了:王位是老子的,你一个臣子凭什么截胡?!便联合将军市(市是名字)进攻子之,结果,被子之反攻,太子平和将军市死在乱军之中。
隔壁的老邻居齐国听闻燕国内乱,乐麻了,正好趁火打劫,一口吞掉燕国!
齐国派名将匡章领军进攻燕国,短短50天,便打下了燕国的国都蓟城(今北京)
子之摆平了太子平,可摆不平齐国人,最终被齐军活捉处死了事。
齐军入城后,四处纵火抢掠,淫人妻女......激起了燕国百姓的强烈反抗.....
齐军只能悻悻撤走,也没得到什么实际好处。


02

大乱之后,太子平的弟弟公子职被推举为燕王,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想找齐国报仇,但放眼望去,此时的燕国满目疮痍,尽是废墟。
只有积蓄国力,等待机会。
而要积蓄国力,首先便是人才。
在燕昭王孜孜不倦的寻访下,终于发现了两位不世出的大才:
苏秦和乐毅。
两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苏秦,东周洛阳人,一介纵横策士。
燕昭王:齐国强大,燕国弱小,贸然起兵,无疑是鸡蛋碰石头,这个局该怎么破?
苏秦:以牙还牙,让齐国也发生内乱。
苏秦便前往齐国,游(忽)(悠)齐湣王:
齐国想坐上老大的位置,以目前的形势来看,攻打宋国,是绝对的上策。
首先,宋康王残暴不仁,人送外号“桀宋”,您讨伐他,是替天行道!
其次,宋国地处要津,境内的陶邑更是天下有名的富庶之地,好大一块肥肉呢!
既得虚名,又得实惠,齐湣王动(上)(当)了。


03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
齐国肥大了,不仅接手了陶邑这个钱袋子,在地缘上也取得了特殊的优势:
向北:赵、宋边境距离赵国国都邯郸仅有不到150公里路;
向南:宋国之前已经取得淮北地,如果齐国以后想进攻楚国,完全可以两路出兵,无视楚国的泗河防线,轻松深入楚国腹地;
向西:那就更容易了,魏国大梁距离宋都睢阳都不足100公里。
齐国霸业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可巅峰背后就是万丈深渊!
道理很简单:
魏、齐、赵、楚四国,都有吞灭宋国的能力,但宋国依然能在夹缝中生存这么多年,为什么?
因为四国都将宋国当成自己与他国之间的缓冲器。

图片

宋国现在没了,眼看齐国人的戈矛都捅到自己鼻子眼儿上了,四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于是,魏、韩、赵、楚、燕、秦,六国迅速联合。
这里要提一句的是,秦国跟齐国并没有领土纷争,秦昭王为什么也上赶着插一脚?
原因是:
1、秦相魏冉盯上了陶邑这个钱袋子;
2、秦国历来视魏、韩为自己的禁脔,不容他人置喙!为了防止齐国西进,将来把手伸进自己的前院儿,秦国当然会出兵教训齐国。


04

至此,燕昭王期待的各国攻齐之势已成。
公元前284年春,在燕国的串联下,六国订立合纵盟约,并推举燕国上将军乐毅为联军统帅,共同伐齐。

《史记·乐毅列传》载:
“当是时,齐湣王彊,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图片
乐毅

乐毅,中山国人,其祖先为魏国名将乐羊。
众所周知,千古名相诸葛亮在年轻时,经常以先秦时期齐国的贤相管仲和乐毅两人自比。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能让诸葛亮奉为学习对象,乐毅自然有其独到的一面。


05

齐湣王迅速派触子为主帅,达子为副将,率领20万军队在济水西岸摆下阵势。
触子反对:六国联军势大,应该退守在济水东岸,以逸待劳,等对方渡河时,再赶联军去喂鱼。
可齐湣王坚决不同意,表示:优势在我,应该直接梭哈。
触子:大王......
齐湣王:闭嘴吧,再逼逼叨,就把你先人全部挖出来,曝尸。
触子心里一个卧槽:NND,劳资为的是谁?还卖什么命?
触子一言不发,听话照做。
等齐国和联军一开战,触子直接驾战车火速逃出战场......
主帅都跑了,剩下的大头兵战心全无......
乐毅抓住机会,一仗尽歼齐军主力。


06

济西之战后,乐毅随即下令联军就地解散,由燕军独立深入齐境,追击溃散的散兵游勇。
不得不说,这招体现了乐毅用兵识人的老辣之处:
1、六国联军各自都有小心思,以后难免会因为分赃不均打起来;
2、乐毅必须保证燕国的国家利益最大化,齐军主力已经被歼灭,剩下的事,燕军自己完全可以料理。
果然,不出乐毅所料,解散的命令刚下,秦魏两国就因为陶邑的归属打出了狗脑子;楚国占领淮北后,也没有继续出兵的意愿......
乐毅则成功甩掉包袱,六个月,连续攻破齐国70多座城池。
齐地,只剩下即墨(今山东青岛)和莒城(今山东日照)还在齐军手里。

图片
即墨和莒城(白圈内)

强盛一时的齐国,处在灭亡的边缘。
燕国成为最大赢家。
燕昭王大喜过望,封乐毅为昌国君。

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四》载:
“祀桓公、管仲于郊,表贤者之闾,封王蠋之墓。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馀君,有爵位于蓟者百有馀人。六月之间,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


07

可大问题就来了:
乐毅竟然在即墨和莒城两座城池下,5年不克。

《史记·乐毅列传》载: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乐毅的葫芦里到底买的是什么药?
是乐毅能力不足吗?是燕军战斗力不强吗?
显然说不通:六个月,攻破70多座,5年攻不下2座?
是两地防守能力超强,民众众志成城,誓死抵抗吗?
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即使围而不攻,断了他们的粮食和水源,试问城中百姓,又能多撑几天?


08

所以根本的原因在于:乐毅在跟齐军打默契仗!
在这方面,史料有明文记载: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及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令曰:'城中民出者勿获,困者赈之,使即旧业,以镇新民。’”

说,乐毅围攻两城一年不克后,没有继续攻打,反而退兵至9里之外驻扎,还通令燕军:两城居民进出城门,燕军一律不许盘问;遇到生活贫苦的齐国人,燕军还得赈济,让他们重操旧业。
有人认为这是攻心战。
实际上,乐毅的这套手法,已经大大超出了攻心战的范畴!已经几乎无限接近于养寇自重!
空穴来风——
乐毅在临淄(今淄博)为了安定民心做的几件事,实在可疑:
1、祭祀齐桓公和管仲;
2、寻访齐国在野的贤才;
3、对伐齐战争中死难的齐国忠臣大加表彰。

“祀桓公、管仲于郊,表贤者之闾,封王蠋之墓。”

这几件事,都不是臣子有权利去做的!


09

我们可以不否认乐毅对燕昭王的忠诚度,但燕国臣子不可以,燕昭王也不可以。
乐毅长期把持燕军兵权,会不会趁机在齐地自立?
燕昭王心里也没谱,于是打出了一张明牌——
将对乐毅有意见的大臣,送到乐毅军中,并明告燕军上下:寡人对昌国君(乐毅)毫无保留,这齐地本来就是昌国君打下来的,如果昌国君想称王,那寡人即刻册封他为齐王!

“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夷其宗庙,报塞先仇,齐国固乐君所有,非燕之所得也。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赐乐毅妻以后服,赐其子以公子之服;辂车乘马,后属百两,遣国相奉而致之乐毅,立乐毅为齐王。” 

燕昭王这招很是高明,如果乐毅是忠,他就只剩下一条路:迅速攻下两城,然后班师。
可乐毅呢?发誓永远效忠燕昭王之后,依旧纹丝不动......
这下彻底洗不清了。
雪上加霜的是,不久,燕昭王就去世了。
而继位的燕惠王原本就跟乐毅不和,随即派使者传令,命乐毅回朝,另派骑劫为将接替乐毅。
乐毅直接跑到赵国去了,后来病逝于赵国观津。
为什么跑?
从乐毅在赵国给燕惠王的回信中,可以感知一二:

乐毅报书曰:“......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夫免自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PS:
骑劫接管燕军之后,被田单用“火牛阵”杀败。
齐国得以再次复国。
打了一圈儿,谁都没能占着便宜。
只有秦国在偷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