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史为鉴:回顾2011-2016大宗商品熊市

 淡然3a89r15snv 2023-11-11 发布于四川

历史没有新鲜事,历史总会重演。

超级牛市会孕育超级熊市,一个不均衡需要另一个不均衡来平滑。

今天我们,聊一聊2011-2016年的大宗熊市。这一轮熊市的低点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经过了2009年的全球宽松以后,大宗的价格竟然能够低到这个程度,也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以史为鉴:回顾2011-2016大宗商品熊市

这一轮熊市中,有很多商品创出了近10多年以来的最低价,一次次击穿成本端的支撑,300块不到的铁矿石、1000元以下的玻璃、1600多元的螺纹钢、1万元以下的棉花、1300多元的玉米、10000元以下的橡胶。很多价格现在来看,难以想象,但是在那些日子里,这些极端的价格就形成了。

历史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

1.大熊市必起源于大牛市

大熊市之前,一定有大牛市,这是必然的。只有大牛市中带来的超额利润,才能让人疯狂的扩张,然后才会带来疯狂的过剩和熊市。

在2011年开始的这一轮大熊市之前,有过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起源于2001年,终于2011年,中间虽然有过近1年因金融危机而出现的暴跌,但真正的熊市开始于2011年。

以史为鉴:回顾2011-2016大宗商品熊市

如果你觉得2011年之后的大熊市很离谱,那么2001年之后的这一轮大牛市更离谱,文化商品指数从76飙升到了200多,铜价从1万多飙升到了8万多,橡胶从6000多飙升至4万多,原油价格从10多美元飙升到147美元,疯狂无与伦比。

这轮大牛市的起源是中国加入WTO,叠加PC互联网浪潮,自此之后,全球需求呈现大爆发,中国经济增速从8%快速增长到10%以上,快速增长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叠加伊拉克战争,油价开始狂飙。

以史为鉴:回顾2011-2016大宗商品熊市

有一点是很有意思的,虽然大宗商品价格狂飙,可是我们看到美国的通胀数据却处在很低的水平。因为中国加入WTO之后,大大降低了全球商品的价格。

2001年中国进口原油6000万吨,而201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2.37亿吨(2000年全球);2000年中国汽车销量179万辆,2010年已增长到1806万辆;2000年中国铜矿砂及其精矿进口181万吨,2010年铜精矿进口647万吨。庞大的人口带来庞大的需求,产能根本无法得到释放。

以史为鉴:回顾2011-2016大宗商品熊市

特别是能源供给不足,导致生产成本也日益增加,生物燃油又增加了对粮食的消耗,全球都进入了大涨价时代。在此期间,产油国赚了个盆满钵满,沙特的贸易顺差持续增高(后面下降是因为进口商品价格也上涨了)。

以史为鉴:回顾2011-2016大宗商品熊市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商品进入暴跌模式,然后美国开启印钞机,重新启动了全球需求回升,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欧洲陷入欧债危机,同时供给端开始启动。最好的例子就是橡胶,种植面积呈现历史新高。美国页岩油革命成功,美国原油产量从2011年的500万桶/天,迅速飙升到近1000万桶

以史为鉴:回顾2011-2016大宗商品熊市

供给过剩的旋风从商品端慢慢吹向了原材料端,一场波澜壮阔的大熊市就来了。

2.漫漫熊途:能源暴跌成为分割线

上一轮大牛市的持续时间和上涨幅度之大,注定了下一轮熊市的时间也是漫长的,熊市足足走了5年时间才真正见底。

这一轮熊市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1-2014年,这一阶段虽然大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开始下跌,但是能源的价格却长期保持在高位。随之而来的是2012-2014三年,传统能源资本开支维持高增速。

以史为鉴:回顾2011-2016大宗商品熊市

这个过程中,需求的收缩是下跌的主要原因,2012、2013年,全球经济增速分别仅为2.5%、2.4%。

比如农产品,橡胶除外,这类产品的扩产周期相对比较短,需求相对稳定,下跌比较快,2014年以后就见底了,比如白糖。

第二阶段是2014-2016,原油价格暴跌,从100美元上方下跌至30美元左右,所有商品出现了成本坍塌现象

这个过程中,供给过剩是主要原因,一些扩产周期比较长,且需求具有结构性变化的商品过剩的速度更慢,但是过剩的程度反而更高,因为产能无法快速调节。

比如工业金属和橡胶等,扩产的周期比较长,且在基础设施与房地产等项目中需求较高,短期需求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速,供需矛盾扩张比较慢,直到2016年,才真正见底。

除了上述的基本原因之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商品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下图所示,美国大豆的单产在2011-2016年间从40蒲式耳/英亩增长到50蒲式耳/英亩左右。

以史为鉴:回顾2011-2016大宗商品熊市

在工业品领域,也是如此。随着中国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规模效应也开始发挥作用,生产成本得以降低。

这一轮熊市告诉我们,在商品的周期中,利润是围绕供需的核心因素,我们不仅要观察价格,还要观察时间,利润与亏损的面积决定了下一轮周期的高低点

3.我们还处在震荡市中

2016年之后,商品进入一个很长的震荡期,虽然2016年有过一轮牛市,但这顶多算是对2016年初超跌的一种回补与摆正。考虑到十多年以来的通货膨胀情况,文华商品指数150就已经是低位

以史为鉴:回顾2011-2016大宗商品熊市

2020年这一轮小牛市,主要原因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因疫情而导致生产中断,集装箱运价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和欧洲巨量宽松,造成需求大爆发。其结果是供不应求,价格飞涨。

以史为鉴:回顾2011-2016大宗商品熊市

但是,这一轮牛市和以往非常不一样,因为这一次的持续性不强,也就从2020-2021年两年不到的时间,这是因为需求不具备可持续性,疫情过后,生产复苏,财政与货币紧缩带来需求下滑,从而带来新的商品熊市。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商品价格有过短暂的高峰期,但是供给方面的资本开支是有限的,当然某些品种例外,比如纯碱等少数品种,而在铁矿石、铜矿、能源等基础性领域,并没有出现大幅资本扩张(虽然整体增加,但也仅仅抵过通货膨胀而已)

以史为鉴:回顾2011-2016大宗商品熊市

所以,目前大宗商品还只是处在一个震荡的周期,跟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出现价格波动,疫情带来的牛市只是一个小插曲,用通胀抬高了全球商品的价格重点。如果抛开疫情的因素,实际上我们还是在2016年以来的磨底阶段。

真正的牛市,还需要需求端的大扩张特别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需求扩张,因为这类国家对商品的需求增速是最快的,比如现在的印度或者是非洲等地区,一个类似于中国这样庞大的经济体才能爆发庞大的需求。

比如美国汽车销量已经数十年没有太大变化了,甚至还出现了下降。中国目前基础设施也已经完备,已经过了建设期,进入了收获期,对于铜、铁等原材料的需求已经进入了下降周期。

现在需要一个新的下游来接受转移这些需求。随着中国逐步将低端产业链转移出去,新兴国家也将能够享受到产业转移带来的收入增长。所以,我们现在更加需要关注的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大宗商品的影响将从供给端走向需求端

问题来了,一个经济体在什么阶段对钢铁等大宗商品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呢?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需求,因为农业和旅游业是主要收入来源,等到产业转移之后,需求会开始出现,但是没有钱,增速快但绝对量不足以改变供需,只有体量和人均GDP达到一个程度之后,才会进入加速期。

以史为鉴:回顾2011-2016大宗商品熊市

从人口和经济增长来看,印度具有这样的体量和潜力,下一轮大牛市可能是由印度带动的。但这也并不完全是印度决定的,上游的国家还要进入更高层次,才能够让出来。如果全球总需求下滑,分一个大蛋糕的话,对总需求影响有限,只有蛋糕本身在增加,才能够有足够的影响力。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关注两个对生产力影响最大的因素,贸易和科技,而人工智能或者是工业互联网完全有这个可能性

4.货币性牛市的可能性

除了上面我们说到的这些因素,大宗商品的另一个牛市源泉可能是货币。诸如上世纪70年代一样,这种可能性不能忽视。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如今面临中国全方位的竞争,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近几年开始入不敷出。那么,美国会缩减开支吗?

不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美国如今的贫富差距是2战之后的最严重情况,一旦经济失速,各种政治活动就来了。所以,美国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美元地位。印钞来解决财政问题,这可能就会导致全球性通胀问题。

就像美国过去几年做的事情一样,随着美债利率的持续增加,财政赤字日益增长,最后,美国还可能会印钞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未来新一轮货币性牛市的起点,就得看美联储的负债表,美联储重新扩表可能就是新牛市起点。虽然目前美国采取财政赤字,但美联储却在缩表,这种情况下,不会带来货币性牛市。问题在于,发债越来越多,利率越来越高,美联储不下场,供过于求,高利率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美元崩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