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人生的意义,从“觉醒”之后才能赋予

 泉城贤人 2023-11-11 发布于山东

一、

近日读曾国藩时,看到这样一段话比较有感触,这段话源自曾国藩在创办湘军之时经历的一段困苦境遇。

在咸丰八年那段时间,此前的曾国藩不管待人接物,还是读书自省,虽然看似都与礼相称,但是他的内心仍然有一股傲气。

直到人生坐困于江西,回家丁忧之时,他经历了公开要官而无人帮扶,失望之后退居读书,省心静思之后,心中才有所反思和悔悟,此时才觉自己曾“以白眼藐视京官,又因本性倔强,渐近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说出许多不恕之话”,这些事回想起来,令他自己都“愧耻不已”

当经历这一阶段之后再复出的曾国藩,才开始在待人接物上有大的转变,也能够常与同僚通信,礼尚往来亦多起来。

比如说在此之前,曾国藩几乎没有去拜会过其他的同僚,而在此之后,他不仅能够主动给人回信,甚至还去拜会了湖南巡抚骆秉章和他身边的重要幕僚左宗堂,后来给左宗棠写信的频率也大为提高,这些问题都足以体现曾国藩的转变和人生境界的升华。

而这就是曾国藩的人生涅槃之时,从此之后的曾国藩,才开始一种新的人生状态。

其实人生真正的觉醒,就是首先从内在开始,淡化内心的偏激与傲气,而表现于外就是情绪上的改变,比如放下自己的攻击情绪与总以戾气面对他人的习惯。

只有一个人意识到自己那些与生俱来的鄙薄心性,并加以觉醒和改变之后,他的人生才可能迎来一次重生。

而对于人生来说,永远不要希望在自己所期许的环境中去找寻自己所以为的舒适感,而是要在那个看似不如自己心意的环境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调适自己的心性和生活状态,让自己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圆融无碍的融入生活。

这就是用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

《道德经》之中有一个核心的智慧,就是“上善若水”,如水一样的品质,不是失去原则,而是放下自己的偏见与戾气。

道家思想一直在强调人生与生俱来的偏见,这是因为人因鄙薄心性所致,生成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不合时宜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就如同曾国藩心中藏着的傲气一样,表现出来的就是与同僚相处时的戾气,只有我们去淡化这些习气之后,才能更好的融入于世间。

二、

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历了一些挫折和逆境之后,就非常痛苦和沮丧,觉得生活违逆了自己的心性,其实不是生活不合于自己的性情,而是自己内心所存在的偏见不合于生活。

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能够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道理,回头去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

在《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叫做: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经常听到一些不顺耳的话,常常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样才是修身养性提高道行的磨砺方法。如果听到的话句句都顺耳,遇到的事件件都顺心,那么这一生就如同浸在毒药中一样。

生活就是一个修炼场,我们应该把人生当做一场修行的过程,人生最初的时候总是不完美的,因为人性之中就没有天生具备智慧的能力,我们需要在逆境中砥砺前行,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觉知,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这样才能磨练出更好的内心状态。

这是人生的“涅槃之缘”,人只有得此缘,才能得重生。

所以当我们最初带着问题前行的时候,不必对自己的错误讳疾忌医,遮遮掩掩,当遇到违逆自我心事的人与事时,并不需要过度排斥,而是要学会在逆境中改善自我。

就像曾国藩一样,在最初的时候总是带着傲气身居官场,导致自己屡屡碰壁,只有在痛定思痛的涅磐重生之后,才能迎来新生。

在“生活”这个一个名利场之中,我们不能做到同流合污,但也不能太过特立独行,而是要在不失去原则的情况下,顺应人之常情的规则,从之前那个粗浅愚痴的状态中走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站在那个位置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生命赋予意义,为他人、给世界带来利益。

作者|国学书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