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泸州四十年

 古蔺同乡会 2023-11-11 发布于四川

我与泸州四十年

作者 陈炯章

我是个旅游爱好者,2011年退休以后被聘为泸州联运旅行社古蔺分社的顾问,经常约起亲朋好友到处去旅游。所到之处,我怕说是古蔺人别人不知道,只能小声说自己是四川泸州人,其实我连地道的古蔺人都说不上。我的老家皇华石鹅隔古蔺还有70公里,距离泸州更是两百多公里。我老家的许多老年人连泸州都未到过,我们几弟兄都在外工作,但我们的父母在上世经末去世了也没到过泸州。

我们年轻时代,由于交通十分落后,觉得泸州都很遥远,八、九十年代到泸州比现在到西藏、新疆甚至出国都还困难。

我第一次到泸州是1982年,泸州建市前夕。

1982年暑期,为了到成都开开眼界,趁我四弟秀章尚在川师读书最后一个暑假之便,我约上叙师同学冷飞同行。

那个年代交通十分困难,我老家石宝大区14个公社(乡)11万多人口,只有一辆长途客车通行,所以一般人是坐不到车的。于是我和我的同学只好步行120华里两天才到古蔺县城。那时古蔺到泸州一天也只有两三趟班车,又在古蔺等两天才买到车票乘车到泸州。那时泸州长江大桥尚未建成(长江大桥是当年国庆节通车的),我们乘坐的班车都是坐轮渡过的长江。

第一次到泸州,觉得什么都很新鲜,特别是小时候听到的那首童谣:“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三尺三;泸州有座钟鼓楼,半截焊在天里头。”因此决定在泸休息一天,去看看那座半截焊在天里头的钟鼓楼。

我们住的江城旅馆离钟鼓楼很近,第二天早上起床早餐后从江城旅馆步行问路到钟鼓楼,远远望去,4级楼阁式的古典建筑高耸入云,蔚为壮观,但实际高度不到20米,相当于现代的7层楼高,但在哪个年代已是泸州地标式的最高单体建筑了。

我们还去参观了当年泸州最负盛名的现代化建筑人民电影院、泸州百货公司等最早一批钢混结构的楼房,这批五、六十年代的泸州第一批高楼也不过四层洋楼。我们特别去参观了沱江大桥,在当年确实雄伟壮观,因为这是长、沱两江上唯一的一座大桥,凡是第一次到泸州的都想上去走一走。我们还游览了水井沟,那时虽然行人熙攘,但到处都是烂瓦房;当年热闹的沱江桥头小市批发市场,虽然商贾云集,但却是一片棚户区。我们不到一天时间,就把泸州走了个遍。那时的泸州给人的印象就是三个字:脏乱差!

第二次到泸州是1987年秋,我到市文教局参加学校勤工俭学经验交流会。那时正在修大纳公路(贵州大方到四川纳溪),泸古公路堵车十分严重,我们乘坐班车从贵州习水、赤水经合江九支过河整整行了一天才到泸州。

这次会议只开了一天,专门安排一天时间参观泸州建市以来的新变化,主要参观了雄伟的泸州长江大桥,结束了乘车坐轮渡的烦恼;参观当年建成的高达173.6米的泸州电视塔,这是泸州当时最高的建筑物。电视塔的建成,结束了泸州人看电视难的问题。时隔五年,泸州的街道开始变宽了,街道两旁出现了鲜花和盆景,卫生也在逐步好转。而且城市很多地方机器轰鸣,都在修建,一座座高楼正在拔地而起,城市功能也在一步步突显出来。

第三次到泸州是1993年5月,我们古蔺县7间世界儿童基金会项目实验学校的校长集中到重庆巫山县参加“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三峡研讨会”。这一年,大纳公路建成通车,从叙永到泸州全程水泥路,乘车再没有原来那种剧烈颠箥的烦恼。回来时在泸州休整一天。我们分段乘车去参观和感受泸州建市10年来的变化。

首先参观的是刚建成的矗立在沱江大桥东岸桥头的泸州老窖大酒店。该酒店集写字楼、商务办公于一体,高达22层,99.9米的泸州市第一家安装中央空调的三星级酒店,直今仍是泸州第一家有旋转餐厅的大酒店。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泸州市标志性的建筑。给人感受最深是的街上再也看不到摇摇欲坠的气包车了,取代气包车的是那些漂亮的公交车和的士车。

第四次到泸州是2003年,泸州建市20周年之际,我到泸州参加由市教育局组织召开的少先队工作经验交流会,散会后,我们古蔺参会的8名代表约起在泸州城头转了半天,专程参观了建成不久的大梯步、百子图、国窖三大广场和昔日的商业中心水井沟小市杜家街,沿途所见街道宽敞、高楼林立,又增加了电信大楼、110指挥中心这样的标志性建筑。特别是水井沟的烂瓦房已杳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功能齐全,物资丰富的各式商厦和娱乐场所及宽敞的广场,原来小市杜家街棚户区已变成了一条宽阔的大街,大街的两旁商铺林立、人流熙攘。

2013年泸州建市30周年,纳黔高速建成通车后,我在成都工作的儿子开车接我们去成都耍,从古蔺到泸州原来4个小时的车程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而且车子在震东上高速后一路风驰电掣,不知不觉就到了泸州。又是几年没到泸州了,儿子还开车带我们在泸州转了一圈,特别去参观了城北的巨洋国际大饭店、泸州博物馆和城南的万城国际中心双子塔,这些新的地标式建筑已成为这片区域的标识与名片,泸州开始向现代化城市迈进了。在新建成的沱江三桥和泰安大桥上走了一趟,它们的建成不仅更方便市民的出行,而且也标志着泸州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发展。

2018年随着江习古高速的建成通车,古蔺作为泸州市最后一个通高速的县城,交通更便捷了,加上我的儿媳从云南省农科院调到西南医科大任教,在龙马潭龙城丽都买了住房,我们在泸州有了落脚之处。原来要几年才到泸州一次,现在每年几次到泸州,每次到泸州都会看到泸州在变化。现在长沱二江上的大桥已从40年前的1座变成了近10座。“离天三尺三”的钟鼓楼,已淹没在座座高楼之中,泸州老窖大酒店已不再是标志性的建筑。你再登上老窖大酒店的旋转餐厅举目四望,目之所及,高楼林立,一望无边。俯视长沱二江、千帆竞发;大街小巷,车水马龙;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水井沟、万象汇、西南商贸城等一处处商业地标拔地而起,形成了多个中心格局。城市规模已由建市前的城区面积不足12平方公里,人口18万,发展到现在170多平方公里,人口160多万,令人向往的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化都市。

泸州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随着高铁的开通运营,云龙机场的建成通航,中欧班列的成功开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实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综合保税区等7个国家级开放平台落户,作为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双拥模范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城市诸多荣誉的四川省开放发展示范市。正在乘风借势,尤如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向着川滇黔渝中心大都市的目标破浪前行。以后我们出行在外,不再怕别人说我是泸州人而自惭形愧,而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泸州人!

泸州四十正当红,改革春潮易旧容。

巨轮扬帆奔大海,酒城儿女尽英雄。

我为泸州而骄傲!祝福泸州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陈炯章退休教师,现任古蔺县退休教师协会会长、县关工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县诗词学会、县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县市作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