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弗洛伊德在心理学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

 生命的启示 2023-11-11 发布于江苏

​弗洛伊德提出行为的动机源于强大的内在驱力和冲动,如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他还认为成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童年经历所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心理学家需要做的就是理解这种内在驱力,无论它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会赋予行为能量并指导行为。[1]

其中弗洛伊德编著的《癔症研究》是到目前为止仍受心理学界广泛认可的理论。

弗洛伊德主要提出的理论有[1]:

1. 精神层次理论

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类似于经典的冰山图分布,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是能够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察觉到的,它包括但不限于情感、认知、观念等等;前意识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桥梁,能够通过与过往经验的客体或行为激发发挥其作用。

潜意识指的是我们被压抑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力比多(生命力),难以被意识察觉,它在我们的最底层的幽暗之处运行着,当我们对自己失去一定控制力时才能够察觉到,例如梦境、醉酒或是催眠状态等。

2. 人格结构理论[2]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原我):

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力比多)之源,本我只依照本能欲望运作,它不理会社会道德与规范,它唯一的需求是满足自身的欲望,得到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

是自己可意识到的行为、直觉、感觉、判断、情感与逻辑亦或者是记忆等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个体社会化:即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本能。

本我、自我、超我在内容、形式、逻辑结构和运作上对立统一,互相依存,又不断矛盾的一套系统。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的产生来自于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他描述:本我与超我像并驾齐驱的两匹马,自我则是马车上的马夫,不断调节着超我与本我的冲突

3. 性本能(性心理发展)理论[3]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这种本能被称为力比多。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同时力比多在弗洛伊德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发展出了不同含义,譬如:力比多与性,力比多与自恋,力比多与认同,力比多与理想等等。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器期(性蕾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①口欲期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

弗洛伊德又将这口欲期分为两期:第一时期是0~6个月;第二时期是6~12个月。

从出生到6个月,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他们还没有现实存在的人和物的概念,仅仅是渴望得到快乐、舒适的感觉,而没有认识到其他人对他是分离而存在的。

约在6个月的时候,儿童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特别是母亲作为一个分离而又必要的人,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他就产生焦虑不安。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经历口唇期的阶段,流露出较早阶段的快感和偏见。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如咬铅笔等)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

②肛门期

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例如,大便产生肛门区域粘膜上的愉快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

③性器期(性蕾期)

约在3~6岁,儿童进入性器期。弗洛伊德说:“儿童由3岁起,其性生活即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所不同的是:

(1) 因生殖器未成熟,以致没有稳固的组织性;

(2) 倒错现象的存在;

(3)整个冲动较为薄弱。这里,弗洛伊德所说的3岁后的所谓“性生活”又指的什么呢?主要是指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转换期,女孩也产生恋父情结。也就是说,到了这个阶段,儿童变得依恋于父母的异性的一方。

④潜伏期

随着建立较强的抵御恋母情结或恋父情节的情感,儿童进入潜伏期。弗洛伊德认为,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可能完全缺乏,也可能不完全缺乏。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觉,性器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差不多一扫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⑤生殖期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来到了,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生殖期。

按照弗洛伊德及其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的观点,首先,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同时,到了生殖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4. 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唯一道路。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所有事情都是事出有因。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或是白天记忆的残留。梦是欲望的满足,人在睡眠时会失去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潜意识中的本我欲望被激发,它绕过超我的检查,与自我的防卫,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中而形成梦。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他强调,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机制,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加以解释并与现实关联,则可以治疗神经症。

5. 防御机制理论

精神分析或动力取向流派所使用的防御机制术语,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防御机制是自我调节超我与本我冲突时,所诞生出来的一种应对策略——防御机制能够缓解超我的道德冲突,也能够调节本我的欲望冲突。防御机制能够调节本我与超我冲突时所产生的焦虑、痛苦、恐惧等等。

个体的防御机制有许多种,如今我们也在不断地发现新的防御机制(有多少种冲突,就有多少种防御机制,这类似于荣格所提出的人有多少种典型的情景,就有多少种原型)。它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防御机制是指自我将难以面对的事物,在无意识状态下,控制于意识之外以减少或避免焦虑的方法;是个人在回避精神干扰时,维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防御机制属于非理性范畴。

防御机制并不只限于固定几个

弗洛伊德总结了多种经典的防御机制:

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4]

压抑 (repression):

弗洛伊德把压抑称作“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结果的基石”。显然它是最重要的防御机制。

压抑是一种积极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自身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要使用压抑。因为我们所有人的无意识中都有不愿意带入意识的想法。压抑看似有效,但它并不是无需付出代价的。因为压抑是一个稳定、主动的过程,它需要自我持续地消耗能量。压抑大量强烈的想法和冲动使自我没有剩余能量可以运作。没有一个强大的超我,那么一场维持稳定人格的战斗必将失败。

例:

一天夜里,一个男孩看见父亲殴打母亲。事后被问及这次经历时,男孩坚持他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也许他并没有撒谎。相反,或许是因为那一幕恐怖得让他难以接受,因此将这个经验压抑于意识之外。

升华 (sublimation):

升华是惟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与压抑不同,升华用得越多,自我的生产性越强。

升华是可以将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行为的渠道。如果你把攻击性本我的冲动直接指向你想攻击的人,那么你将陷入困境。但把这些冲动升华为诸如搏击性运动、对抗性运动之类的活动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攻击性的运动员被看成是英雄,并因为他们的行为而受到奖励。升华生产性很强,因为升华的活动中,本我可以表达其攻击性,自我无需耗尽能量阻碍这些冲动,而且运动员因为攻击性活动受到爱戴。

替代 ( displacement ):

与升华一样,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

1 例:

一个女子遭受虐待后,无意识中会非常愤怒。如果向相应的目标发泄愤怒时不被接受或会导致可怕后果,那么她会把这些情绪指向她身边的其它人,例如同事、孩子、父母。尽管这样做会导致其它问题,但是向威胁性小的人爆发愤怒,可以防止无意识的想法变成有意识发泄。

弗洛伊德认为许多不合理的害怕或恐惧都只是象征性替代。

2 例:

弗洛伊德的一位患者的儿子害怕马。他推测,这个孩子是用马的害怕代替对父亲的害怕。

否认( denial ):

当运用否认时,我们指是否认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和压抑不同,否认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情并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其真实的。

例:

一名深爱妻子的鳏夫在妻子死后很久,仍然表现得好像她还活着一样。他在饭桌前给她留一个位子,告诉朋友们她走亲戚去了。对这名鳏夫而言,跟清醒地承认妻子已经死亡相比,这种假装更能让他容易接受。

显然,拒绝是防御的一种极端形式。拒绝越多,与现实接触越少,心理机能的运作更加困难。但在许多情况下,自我宁愿借助于拒绝,而不让某些想法进入到意识里。

反向形成 ( reaction formation ):

在运用生成反应时,我们会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

例:

一个女人总告诉别人她多么地爱她的母亲,实际上她在隐藏无意识中对母亲的强烈憎恨。

理智化 ( intellectualization ):

对可怕事物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在这些情感内容进入意识层面之前,就把它抹去了。用一种严格的理智而非情感的方式检查自身的意念。而把某些想法带入意识,或把它们保存在意识中,不造成任何焦虑。

例:

一个女人想象他丈夫出了可怕的车祸,她反复地考虑系安全带的重要性,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弗洛伊德学派的医生可能会猜想,这个妇女在无意识中对她的丈夫怀有某种憎恨。

投射 ( projection ):

有时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这种防御机制称为投射。通过把冲动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可以摆脱这样一个观念:即我们自己持有这种想法。

例:

我们拒绝承认自己有异常性欲,却认为别人有。宣称世界充满猜疑和欺骗的人,无意识中承认他自己是猜疑别人的骗子。

参考资料

1.(美)Taylor Peplau Sears.社会心理学(第十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3

2.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2%BE%E7%A5%9E%E5%88%86%E6%9E%90%E7%90%86%E8%AE%BA/121415?fr=aladdin#reference-[1]-2143-wrap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参考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及书单推荐、后继流派简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79156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