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 篆书《秦封宗邑瓦当》

 家有学子 2023-11-11 发布于甘肃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一块战国“秦封宗邑瓦书”,是战国时代秦惠文王时期一份格式完备的秦官文书,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份关于战国分封制的实体史证。

图片

瓦书为陶坯刻字的烧制品,中间厚而首尾薄,正背两面刻字,正面竖刻6行92字,背面竖刻3行27字, 共119字(加上重文、合文共121字)。内容大意是:秦惠文王四年(公元前334年)冬十一月辛酉,大良造奉命将杜县从潏水向西到酆邱的一片土地封赐给右庶长歜作为宗邑,子子孙孙永远保用,这也是目前所见秦陶文中字数较多的一件。

图片

该瓦书是20世纪40年代有农民在浚通沣河挖沙时发现。瓦书记载了界封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界封官员的名字。巧合的是,文中封地的范围酆邱(丰镐东南)恰好是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的所在区域,可谓陕西师范大学两千多年前的“地契”。冥冥当中2000多年过去了,这件文物兜了个大圈,又回到它最初的地方,被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

《秦封宗邑瓦当》1948年出土于陕西省户县。此瓦当系陶制,作长方体形平板状,长24厘米,宽6.5厘米,中间厚而首尾薄,厚薄差在0.5—1厘米之间。瓦面光滑,反面的铭文乃焙烧前在瓦坯上直接刻成。正反两面刻字,字内填朱。全铭正反两面共九行,计121字。全瓦呈青灰色。为秦国策封宗邑的正式文件,策封时指派官吏专送宗邑所在,举行相应的礼仪后,埋于封疆地下,以作土地凭证。此瓦出土后,曾由段绍嘉珍藏,现存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尽管从《秦封宗邑瓦当》的铭文中可明显地看到同时期金文的影响,例如结构之间的错落、揖让 ( 如“御”、“羁”等字),个别部首还残存着大篆的写法(如“童”等字),但就总体而言,绝大多数结构和部首却已经是标准的秦代小篆了。尽管瓦书或欹或正,或大或小,但趋于规整、方正的势头却一望而知,向上或向下的线条,开始引长,呈纵势走向。如果说《石鼓文》作为秦篆文字已经有了小篆的雏形,那么这块瓦书则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早期小篆的标本,就连款式、刻法也酷似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秦诏版》。由此可见小篆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即已有了相当的面貌,也更印证了史籍上的记载,小篆只是罢黜六国文字与秦文字不合者后以秦文字系统为基础整理而成的。
据瓦书内容中记载的年月可知,此《秦封宗邑瓦当》成于秦惠王四年,即公元前334年,早于秦统一中国(前221)一个世纪有余。联想到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年《四川青川木牍》上的古隶(早于秦统一中国88年),可以推想战国的中后期,大篆系统的文字已经出现简化而趋于解体,同时向小篆和隶书演化。这块瓦当可视为明证。
处于文字演化过程中的书迹,常常具有一种兼及两种书体文字的美。《秦封宗邑瓦当》铭文即兼具大、小篆两种书体的美,行款流贯而错落,线条刚劲而摇曳,结体率意而多姿,是这一时期难得的佳作,在书法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

瓦书铭文如下:
“四年,周天子使卿大夫辰来致文武之酢(胙)。冬十壹月辛酉,大良造、庶长游出命曰:'取杜才(在)酆邱到潏水以为右庶长歜宗邑。,乃为瓦书,卑司御不更顝封之,曰:'子子孙孙以为宗邑。’顝以四年冬十壹月癸酉封之。自桑 之封以东,北到桑匽(堰)。
(以上正面刻文)
封一里,廿辑。
大田佐敖童曰末,史曰初。
卜蛰史,手,司御心,志是霾封。”
(以上背面刻文)
瓦书作于秦惠文王四年(334)。《史记·周本纪》、《史记·秦本纪》都记该年“天子赐文武胙。”当时周天子为周显王,他派人把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赐给秦,反映了秦势力的强大。
大良造为秦爵之第十六等,其地位甚尊崇,大致与后来的相邦相当。秦孝公时,商鞅曾任此职。庶长之名出现甚早,在孝公之前,庶长权力很大,甚至可以废立国君。瓦书大良造与庶长连言,此例亦见于商鞅镦,大概此时大良造为官名,庶长为爵名,游兼此一职,故出入君命,宣布封宗邑之事。
被封予宗邑的庶长名歜,陈直以为即秦昭王时代魏冉为相的客卿寿烛。
宗邑在杜县,杜县在今西安南杜城村附近。酆邱即西周都城酆京故址。潏水为长安八水之一,但古今河道变迁,与今日潏水不全重合。惠文王把酆邱到潏水之间土地封给右庶长建立宗庙,世代相袭。
具体执行分封任务的为司御不更顝。司御为官职名,不更为秦爵第四级。顝地位不高,可能为中央官府的下级小吏,负责管理土地事宜,因而使其负责封宗邑的封疆划界。
、桑匽是宗邑南牝疆界上的小地名。
“封”为封疆,古时封疆划界,封上为台,以表识疆境。封之间有埒即矮墙连接,并在其上植树。
封邑的大小为一里廿辑。辑字义不明,或说是里之下的长度单位。或说辑读为聚,谓树落。
“大田佐敖童……司御心”是封宗邑的见证人。大田是主管农业的官吏。敖童是字,末是名,吏为职名,是掌管文书的小官,初为其名。卜为职名,蜇史为人名。“羁手”或说读为寄手,即假手,是说以上三人假手参与了封疆经过。
志读为识,记。“志是霾封”,是说把以上封疆经过记录在瓦书里,埋在封土之下。
此瓦书长达119字,记载了周天子致胙和封宗邑划疆界经过,是篇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秦自商鞅变法以后,推行郡县制,同时创设了封建的封君、封邑制度。秦的鲋邑,被封者仅食租税,没有对土地及人民的占有权。歜的封邑在杜县之内,由县令、丞管辖,其权力当很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