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州人眼中的开封市

 心灵牧场书馆 2023-11-12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我是一个地道的老郑州,生在大西郊,长在金水区,退休后移居澳村墨尔本,百无聊赖,说说郑州眼中的河南其他十七地市,前几天说了西边的洛阳,今天再来说说东边的开封。

图片

开封跟郑州离得很近,走郑开大道,晃晃悠悠不到四十分钟就到了金明广场,放在以前,那会儿还没有道路抓拍,老夫聊发少年狂,从郑州莆田上高速,一路狂奔,创造过12分钟杀到开封的历史性记录,现在想想都心有余悸。

图片

但在我心里,郑州和开封之间的近,绝不仅仅是空间距离上的近,在血缘和亲情关系上,两个城市离得更近。解放前夕,郑州还叫郑县,是开封管辖的一个小县,历史上,郑州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依偎在开封温暖的怀抱中,因此,这种亲近感是与生俱来的。现在,省里大力支持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圈,而这个都市区的核心“郑汴一体化”就是最早的同城化样板,可以说,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历史同脉、产业互补,郑州和开封,不折不扣“哥俩好”。

图片

郑州和开封的近,相信每个郑州人从个人层面都有切身的体会。说句开封人不大爱听的话,我喜欢把开封比作是郑州的“后花园”。年轻的时候,一到周末我就爱约上三五好友开车到开封吃饭,虽然我也知道开封本地人不去鼓楼夜市,但我们就是爱去,你瞧瞧,一吹哨,摊主们推着三轮儿从四面八方像潮水一样汇集过来的景象实在是壮观,羊肉炕馍、黄焖鱼、八宝饭、炒凉粉吃得满嘴流油,得劲,痛快!其实,不光是小吃本身好吃,还因为我们能够品味到大宋都城的市井味道,在满足了胃的刚需之外,还满足了灵魂深处的文化需求,一举两得,贵就贵点,老夫压根不在乎那三块五块。

图片

除了鼓楼夜市,我还爱吃灌汤包和锅贴,但一般除了宴请外地客户外,一般不大去第一楼,还是觉得黄家的包子更接地气。有一次到开封,本来是办完事就走,可实在经不住诱惑,回来的时候到黄家点了三笼包子,又到邢家锅贴吃了一盘子,舌头是爽了,胃却受不了,回到郑州就消化不良、犯了胃病,住院就住了一个多星期,但依然阻止不了我对开封美食的狂热。

图片

郑州早年也有第一楼,包括洛阳的水席,都有,但生意冷冷清清,开了不久就双双关门大吉了。我分析,倒不是说它们价格高或者口味不同,而是因为脱离了宏大的历史场景,包子就不是那个味了,不置身于开封的烟火气中,是根本吃不出来那个感觉的。郑州作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缺少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而隔壁的开封恰恰为郑州人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小火炉”,没事来煨煨火,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满足,也无怪乎许多郑州人对开封的归属感是如此的强烈。

图片

老夫年轻时候做过外贸,免不了跟外国友人打交道,对河南省内的旅游路线轻车熟路。一般而言,到了河南,“郑汴洛”这条线是必走的。每有人来,我带他们去的第一站就是开封。吃过早点就出发,一早来到开封,我先带他们逛清明上河园,跟他们讲,中国1000年前叫大宋,这里就是大宋的纽约,不远处的龙亭,相当于美国的白宫,总之,看一路,忽悠一路,同行的同事不懂英文,老外又不懂中国历史,仗着专业八级的英文水平,反正是怎么说、怎么有。

图片

我接触到的老外,最感兴趣的是包公祠。早年间,他们来中国做生意,最担心的就是营商环境问题,用他们的话说,西方国家是以契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中国是个庞大的人情社会,会不会很多事很难办?在包公祠,我跟他们讲,中国是有法治传统的,中国的官儿铁面无私,眼前的包公不管对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一视同仁,把皇上的亲女婿都给铡了。再由包公引出商鞅、海瑞等人,听得老外一个劲地点头。一路下来,我办了好多别人办不成的事,谈下了好多别人谈不下的买卖,这都要归功于我心心念念的大开封。

图片

逢年过节,我都要去开封置办年货,兴盛德的麻辣花生,和一家记不清名字都五香垛子牛肉是我的最爱,饭桌上有了这两样,年味才算是有了。其实,郑州倒不是没有花生和牛肉,从内蒙也能托人搞来上好的牛羊肉,但开封的东西总觉得是烟火味熏过的,吃到肚里,安心踏实。

图片

我有不少开封的兄弟,他们喜欢揶揄郑州,说郑州是小郑县,还说郑州抢走了他们的省会和大学。当然了,兄弟之间,玩笑大于攻击。对此,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于我,似乎无法造成任何的伤害,因为我觉得,郑州人的本土意识十分淡泊,先天就对地域问题自带免疫,何况是自家亲兄弟?只有最亲密无间的兄弟才会开这样在外人看来略显擦边儿的玩笑,某种程度而言,郑州跟开封,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怎样打情骂俏都不为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