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矿山生态修复理论及实施方案编制探讨

 江南一鱼6jvvqc 2023-11-12 发布于江西
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旨在恢复和改善矿山区域的生态环境,防止地质灾害发生,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矿山生态修复理论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新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持下提出的可持续设计为当下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难题解决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 运用可持续设计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修复与再生,恢复场地的生态活力。
2. 对工业地中遗留的建筑及设施进行合理利用,减少拆除与搬运费用,降低改造成本。
3. 通过景观再生,恢复场地活力,焕发场地效益,提升周围地区的价值。
4. 布置开放空间,美化场地景观,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城市的活动空间,提高城市的绿地率。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理论
生态环境发展演变的自然规律是生态自我修复的理论基础。生态环境是包括生物体与环境(气候、水、土等)自然因素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与制约、相对稳定的有自组织功能的大系统。某种外来因素如人类活动的介入,可以打破甚至破坏系统的平衡,一旦介入因素削弱或消失,该系统具有恢复到接近于原自然生态状况的自我修复功能,即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三)群落演替理论
在植被遭到破坏以后,单凭自然恢复,时间相当漫长,且很难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而在人工恢复的过程中,所选取的先锋物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首先在遭到破坏的地方定居,逐步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为其他更适宜的物种创造生长繁殖的条件。随着时间的增长,植物群落不断演替,先锋物种会逐步被其他物种取而代之。
演替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发生,无论是原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以通过人为手段加以调控,从而改变演替速度或演替方向(图1)。
基于上述理论,生态修复获得了认识论的基础,在生态建设服从于自然规律与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在群落演替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技术手段控制待修复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和发展方向,修复或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状态。

图片

图1 裸岩上的群落演替

(四)生物多样性理论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近年来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一般的定义是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按此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形式的多样化(从类病毒、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到动物界与植物界),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
一般来讲,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生态修复中应最大限度地采取技术措施,通过引进新的物种、配置好初始种类组成、种植先锋植物、进行肥水管理等加快恢复与地带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似的生态系统。同时,利用就地保护的方法,保护自然生境里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类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循环经济理论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是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规律的一种自然和谐式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重要途径的主要原因。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垃圾的运动,通过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因此,循环经济理论对于城市工业地的更新、复兴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
(六)系统学和工程学理论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理论有四个方面: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以及整体性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理论基础是物质循环。意义是实现物质的分层分级利用,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避免环境污染。物种多样性原理理论基础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是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协调与平衡原理理论基础是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使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整体性原理理论基础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是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包括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以及系统整体性原理,目的是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改善系统的功能。
这些理论基础为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基础。
二、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流程
(一)背景介绍
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旨在恢复和改善矿山区域的生态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增加,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实施方案编制的目的是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达成。
(二)目标与任务
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的目标是恢复和改善矿山区域的生态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任务包括:
调查评估:对矿山的生态环境、地质条件、水土资源等进行全面调查评估,明确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制定方案: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包括工程技术措施、植被恢复措施、水土保持措施等。
实施措施:按照治理方案,组织实施各项修复治理措施,确保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评估验收:对修复治理效果进行评估验收,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三)编制原则
在编制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因地制宜:根据矿山区域的生态环境、地质条件、水土资源等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修复治理方案。
科学规划:以调查评估结果为依据,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措施和生态修复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治理方案。
注重效益: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性:确保修复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避免二次破坏和环境污染。
(四)编制流程
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的编制流程如下:
前期准备:收集矿山区域的生态环境、地质条件、水土资源等相关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和调查评估。
方案设计: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初步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包括工程技术措施、植被恢复措施、水土保持措施等。
可行性研究:对初步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实施计划:根据可行性研究结果,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各项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案、时间节点、责任主体等。
组织管理:明确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体系,包括项目实施主体、监管单位、技术支持单位等,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达成。
(五)成果展示
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实施后,将取得以下成果:
生态效益:通过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矿山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
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提升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
经济效益:通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示范效应:项目实施后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六)风险控制
在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风险:
技术风险: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或技术难度较高,可能导致治理效果不佳或出现安全问题。
资金风险:由于资金筹集不足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项目实施进度受阻或无法完成。
政策风险:由于政策法规变化或执行不力,可能导致项目实施受到阻碍或无法完成。
自然灾害风险: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可能导致项目实施进度受阻或无法完成。
针对以上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措施:加强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加强资金管理和筹集;密切关注政策法规变化;制定应急预案和风险管理计划。
三、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编制
(一)基本情况
1.1区域概况
简要阐述项目实施区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等。其中,自然地理和生态状况包括项目实施区地形地貌、气候、水文、 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状况等;社会经济状况包括项目实施区主体功能定位、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现状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包括项目实施区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范围、开发利用状况等。
1.2历史遗留矿山情况。
包括项目实施区历史遗留矿山的形成原因、矿种、空间分布、开采方法、损毁土地情况等。矿山矢量数据核查情况:矢量数据来源、核查方法(含遥感技术、野外查证等)、核查结果。矿山开发历史与现状:矿山开发历史:介绍矿山历史上开发利用情况、原矿山开采主体、时间、原因等。矿山现状:不同矿种分布情况:按矿种类型(能源矿产、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重金属矿产、稀有稀土分散元素金属矿产、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特种非金属矿产、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其他矿产等),按县(市、区)行政地区统计。矿山主体分析:按照“责任主体灭失关闭矿山”、“无主关闭矿山”分别统计矿山分布情况。责任主体灭失关闭矿山:曾经具有矿业权、开采过、目前的矿山无主关闭矿山:现在、历史上无矿业证,当年已的矿山。
1.3 以往项目实施情况。
包括在项目实施区域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利用中央、省级财政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的完成情况,包括项目的内容、投入资金、治理和修复面积、取得的成效、问题与经验等。
(二)生态问题与危害
2.1 矿山地质灾害
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规模、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威胁对象等;
2.2 土地植被资源损毁
按照采场、固体物、中转场、矿山建筑等统计矿山占地类型;统计损毁土地植被类型,如耕地、草地、林地等;
2.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介绍矿业活动改变原有的地形条件与地貌情况,造成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等自然景观破坏的现象;2.4 水土流失情况:分析自然因素、人为采矿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造成的土地生产力降低、植被受损、河道淤积等情况;
2.5 矿山水资源破坏
介绍矿业活动造成的地表水漏失和含水层破坏等现象;
2.6 矿山环境污染
矿山引发的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情况;
(三)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说明项目实施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屏障质量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等。
(四)目标与任务
4.1 总体目标
围绕改善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统筹提出项目实施预期达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总体目标。项目包含多个子项目的,子项目按照“矿山名称(或某一区域名称)+生态修复”内容进行命名,并对每个子项目的总体目标进行描述。总体目标描述要求定性和定量描述相结合。
4.2阶段性目标
根据项目实施周期,按年度说明项目和子项目的阶段性目标。阶段性目标描述要求定性和定量描述相结合。
4.3 绩效目标
根据项目总体目标,确定项目预期实现的产出、效益、满意度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若包含多个子项目,需一并列出每个子项目的绩效考核指标。其中,效益指标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持续影响指标等。对能够量化的目标应设定定量指标,如设定自然恢复面积,工程治理修复面积,土地复垦和综合利用面积等。
4.4 修复治理任务
明确纳入本次生态修复的矿山数量,修复工作实施主体,主要治理措施等。明确各年度修复治理工作内容,治理矿山数量、修复工作实施主体等。
(五)实施内容与进度
5.1 实施内容。包括在项目实施区开展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消除、地形地貌重塑、土地复垦与综合利用、植被恢复、矿区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工程后期管护、生态修复效果监测评价等方面的内容。项目包含多个子项目的,分别明确子项目的实施内容,填写子项目清单。
5.2 技术路线。包括项目实施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拟采取的生态修复方式、技术手段和方法、工程布局、主要工程量等。
5.3 进度安排。按年度说明项目、子项目工作内容安排和进度,进度安排细化到月。
(六)投资概算
按照实事求是、节约集约的原则,明确项目投资总经费预算及测算依据、取费标准等;明确项目资金的筹措方案,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的投入渠道和金额;明确资金支出明细和年度资金使用安排计划。其中,地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需附证明材料。
(七)监测评估
针对项目目标和内容,明确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监测工作安排,以及项目实施后生态修复效果评估的工作安排等。
(八)保障措施
8.1 监督管理制度
建立阶段性检查与随机抽查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
8.2 任务落实情况
矿山修复工作领导小组设置情况、责任主体、监督人落实情况。
8.3 监督管理计划实施情况
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情况动态监管计划实施情况,组织专家开展抽查、验收检查等,明确监测图、表等检查资料 。

图片

图2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

致谢:生态修复网、矿山地质环境网、百度及微信等网络媒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